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29卷  第1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基于μ综合方法的运输机纵向自动着陆控制律
王会, 李绍燕, 陈宗基
2003, 29(12): 1059-1063.
摘要:
研究运输机的自动着陆问题,分析了运输机自动着陆的过程与特点,采用结构奇异值μ综合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设计了运输机的二级自动着陆控制律,实现对理想下滑线精确跟踪;并对系统的鲁棒性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存在飞机模型不确定性,测量噪声和外界阵风干扰的情况下,所设计的自动着陆控制律满足运输机的自动着陆要求.
微珠提高玻纤/环氧树脂抗原子氧剥蚀的研究
王明珠, 赵小虎, 沈志刚, 麻树林
2003, 29(12): 1064-1067.
摘要:
采用一种新的抗原子氧剥蚀技术来提高航天器用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抗原子氧剥蚀的性能,即在玻璃纤维/环氧树脂中加入不与原子氧反应的超细空心微珠颗粒制备出能抗原子氧剥蚀的复合材料.通过对空心微珠/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原子氧剥蚀效应地面模拟试验,发现空心微珠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玻璃纤维/环氧树脂抗原子氧剥蚀的性能,在60 h的原子氧试验中,加有空心微珠的复合材料的原子氧剥蚀率可以减小到未添加空心微珠材料时的11%.
光传操纵系统的发展趋势
李昆, 王少萍
2003, 29(12): 1068-1072.
摘要:
对光传操纵系统的主要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国外光传操纵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成果和特点,及国内光传操纵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关键光传硬件的研制是飞机光传操纵系统方案实施的基础,针对航空领域的特点,对光传操纵系统中光电器件的选择及关键技术等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我国实施光传操纵系统研究的步骤和方向.
飞机环境控制系统并行设计
王晓文, 王浚
2003, 29(12): 1073-1076.
摘要:
基于飞机环境控制系统(ECS)的研制,分析了系统设计的结构层次,借助于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设计技术、仿真技术,提出了基于系统管理-结构设计-系统仿真为一体的面向对象的系统并行设计框架.设计体系贯穿于飞机环境控制系统设计的全生命周期.
飞行控制与飞机发展
张汝麟
2003, 29(12): 1077-1083.
摘要:
论述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其与飞机发展的关系.概要回顾了自莱特兄弟研究人类飞行技术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飞机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主动控制技术与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产生和对飞机发展的巨大影响.重点介绍了新型综合自适应飞行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内涵和实现途径.
二阶滑模控制在十字梁控制实验系统中的应用
顾文锦, 于红芸, 杨智勇
2003, 29(12): 1084-1086.
摘要:
为了削弱传统滑模控制在十字梁实验系统中应用所产生的抖振问题,运用了高阶滑模的设计思想设计了多输入多输出十字梁试验系统的输出跟踪二阶滑模控制器,从而实现了高阶滑模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应用,并对该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二阶滑模控制器能够有效地削弱系统产生的抖振.
大展弦比柔性机翼的气动弹性分析
谢长川, 吴志刚, 杨超
2003, 29(12): 1087-1090.
摘要:
高空长航时飞机普遍具有大展弦比机翼,其气动弹性问题尤为突出.考虑机翼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和机翼平面变形对非定常气动力的影响,采用准模态的思想进行大变形下的振动工程分析,并利用片条理论计算变形机翼的非定常气动力,然后进行颤振计算.以某型飞机机翼为例的计算表明,随变形幅度增大,机翼的颤振速度有明显的下降.
基于能力的工作流任务组织化
万良君, 怀进鹏
2003, 29(12): 1091-1096.
摘要:
为解决一般工作流模型中"活动-成员"的紧耦合链,改进任务分配的柔性和适应性,提出了工作流活动和成员的能力概念.描述了能力本体模型和基于能力的任务组织化原则,建立了"活动-能力-成员"三层结构的过程元模型,给出了一系列能力匹配策略的形式化描述.上述概念和方法在开放边界工作流系统ABCflow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基于MCP的无人机系统可靠性指标分析计算
章文晋, 康锐, 曾声奎
2003, 29(12): 1097-1100.
摘要:
为计算无人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论述了现代无人机系统的组成,利用可以收集到的国外无人机外场使用数据,结合无人机系统的不同工作模式,建立了系统的任务可靠性模型,以任务成功概率(MCP)计算为出发点,对无人机系统的平均致命性故障间隔时间(MTBCF)和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进行了初步分析计算.
一种新型机载一体化电液作动器的设计与分析
李军, 付永领, 王占林, 高波
2003, 29(12): 1101-1104.
摘要:
针对近年来飞机机载作动系统的发展,设计了一种用于功率电传的新型一体化电动静液压作动器(EHA) ,分析其原理和特点,讨论各部件和系统的建模方法,采用Matlab/Simulink对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EHA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带负载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性能指标,可作为未来飞机机载电作动系统的方案之一,对功率电传电液作动系统的研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可重复使用空间飞行器的飞行控制
张子彦
2003, 29(12): 1105-1109.
摘要:
分析了空间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要解决的问题,空间飞行器的发展过程,各类空间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目的和主要特点,可重复使用的发射飞行器飞控系统的主要设计要求,在设计要求的确定,飞行控制律设计和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现代战斗机的飞行试验
周自全
2003, 29(12): 1110-1114.
摘要:
根据近几年新机飞行试验的工程实践,结合国外飞行试验的经验,叙述了现代战斗机飞行试验的特点,包括飞行试验的架次和周期,机载测试和地面实时监控,地面支持设施,它机试飞和组织管理;由于电传操纵显得更为突出的飞行试验技术,包括飞控系统稳定裕度、颤振和气动伺服弹性(ASE)、人机闭环飞行品质和大迎角试飞技术,提出了国内飞行试验工作方面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种形状自适应的嵌入式小波图像编码器
鲍永生, 王琪, 郭雷
2003, 29(12): 1115-1118.
摘要:
形状自适应的小波变换编码可以编码任意形状的物体,不但保持了物体的纹理信息,而且编码不会带来不必要的冗余.但是当对任意形状的物体进行小波变换时,会由于变换序列的长度、下采样位置的不同而带来一些变化.文章利用懒小波对任意形状的掩膜进行变换,并且采用9-7滤波器的提升小波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最终通过修正的形状自适应的SPIHT算法,对任意形状物体的内部纹理进行编码压缩.与原始算法相比,性能提高了大约0.2 dB.
飞机防滑刹车控制系统LQ最优控制仿真
黄佑
2003, 29(12): 1119-1122.
摘要:
采用现代控制理论线性二次型(LQ)最优控制理论对飞机自动防滑刹车控制ABS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利用Matlab最优控制工具箱及Simulink对刹车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过程综合考虑了飞机机体、机轮轮胎、路面状况、刹车控制装置的特性,以状态空间表达式导出了飞机刹车滑跑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调节制动压力来控制机轮的滑移率,使其达到期望值,求出最优反馈矩阵,将反馈矩阵代入仿真模型,最终设计出飞机防滑刹车系统最优鲁棒控制器.
激光制导炸弹模态综合控制系统效能评估研究
谢振鹏, 申功璋
2003, 29(12): 1123-1126.
摘要:
参考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一般规律,根据激光制导炸弹模态的综合飞行/火力/推进控制系统的具体特点,将其效能评价分为性能和作战效能评价两部分;按照大系统理论的多重递阶控制思想将综合控制系统分解为三重回路,分别进行性能评价;从作战任务和作战结果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对其作战效能进行了评价.
基于LMI的模糊飞控系统设计
王跃萍
2003, 29(12): 1127-1129.
摘要:
建立了飞控系统的模糊模型,通过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Linear Matrix Inequality)得到了一种既可保证模糊系统全局渐近稳定又能将闭环极点配置在期望区域的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对用该方法设计的纵向模糊飞控系统进行了仿真和鲁棒性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满足既定的性能指标要求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基于模糊控制的直升机纵向电传控制律设计
黄莺
2003, 29(12): 1130-1132.
摘要:
直升机具有多变量、轴间强耦合和不稳定的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在悬停状态下尤为严重,用常规控制方法设计的控制系统难以满足高性能直升机的需要.模糊控制是一种比较近似于人类解决问题方式的控制方法,通过模仿人类思维中的模糊概念,进而控制某些不确定系统,应用模糊控制对直升机在悬停条件下纵向姿态控制/姿态保持(ACAH)响应类型控制律进行设计,通过仿真证明了这种方法的良好效果.
无人直升机的动态逆模糊集成控制
沈毅, 于晓敏, 李爱军
2003, 29(12): 1133-1135.
摘要:
对于一个非线性系统,利用其近似的线性化模型求出系统的近似逆,采用模糊控制方法抑制误差对系统输出的影响来保证系统的最终特性,构成一种动态逆模糊集成控制方案.将这一方法应用在无人直升机的姿态控制中,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消除无人机未建模动态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
递推阻尼最小二乘及其在INS/双星组合中应用
赵龙, 刘准, 陈哲
2003, 29(12): 1136-1138.
摘要:
由于双星系统的误差模型未知,且稳定性较差,采用Kalman滤波实现惯导(INS)/双星组合导航时,其滤波特性较差;而此时最小二乘法是实际工程应用中常用的方法,但易产生参数爆发现象.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递推阻尼最小二乘法,并将其应用到INS/双星组合导航系统中.仿真结果表明,利用递推阻尼最小二乘法能达到和递推最小二乘法同样的精度,且能明显抑制参数爆发现象.
常见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