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47卷  第9期

显示方式:
2021年, 第47卷, 第9期
icon下载 (97193) 465 icon预览
论文
厚胶层复合材料黏接结构中超声反射/透射特性的有限元仿真
何存富, 李永坤, 吕炎, 宋国荣
2021, 47(9): 1721-1728.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05
摘要:

针对厚胶层复合材料黏接结构,采用有限元法对其中发生黏接界面弱化、胶层内聚弱化时的超声反射/透射系数进行了仿真计算。在仿真模型中,利用弹性薄层物理场边界模拟了常规理论推导中的弹簧模型边界条件,通过改变胶层材料的弹性常数实现了对胶层内聚状态变化的模拟。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黏接界面弱化程度的加剧,超声反射/透射系数频谱曲线将向低频方向偏移,而超声反射/透射系数角谱曲线将向大角度方向偏移;随着黏接结构中胶层内聚弱化程度的加剧,对应超声反射/透射系数频谱、角谱曲线的偏移趋势与发生黏接界面弱化时的情况一致。研究成果解决了利用有限元法对厚胶层复合材料黏接结构中黏接界面、结构胶内聚层进行模拟处理的问题,且仿真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良好。

基于链路预测的未来新增航线发现
冯霞, 王尧
2021, 47(9): 1729-1738.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35
摘要:

针对新增航线发现研究中存在的航线选择主观化、网络信息挖掘不充分等问题,考虑航空运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和节点(通航城市)层次属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预测的未来新增航线发现(NARP)模型。NARP模型提取局部封闭子图构建子图邻接矩阵,基于距离标记子图节点结构重要性,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提取节点层次属性。在此基础上,融合子图结构和节点属性2类特征,采用深度图卷积神经网络(DGCNN)进行链路预测,实现新增航线发现。在中国航空运输网络实际运行数据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较之基准方法,NARP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最高提升9.28%;在网络极度不完整时,预测准确率可以保持在80%左右;预测结果符合航空运输网络的实际演变情况。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石旭东, 张和茂, 赵宏旭, 李瑞蒲, 王雪飞
2021, 47(9): 1739-1747.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36
摘要:

高强度辐射场实验室环境下构建困难,应用双大电流注入(BCI)法替代辐照法进行抗扰度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针对当前双电流钳与线束耦合机理不清晰的问题,建立了双电流钳与线束耦合的精确解析模型。采用先分段后级联的方法对线束进行研究,首先在电流钳与线束的耦合区间建立π型等效电路模型,然后在电流钳与线束的非耦合区间基于传输线理论构建链路参数矩阵,最后将各区间级联为线束终端响应预测模型。基于有限积分法建立数值电磁仿真模型,比较解析模型与数值仿真模型对线束终端响应的预测结果,结果显示:二者对线束终端响应电压的求解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MAPE为17%,进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应用模型分析电流钳与线束的相对位置对终端响应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频段几乎无影响,超过100 MHz,线束终端响应电压的幅值与谐振点发生改变。

基于杂波量测集约束的改进MS-MeMBer滤波器
陆小科, 张志国, 孙进平, 孙伟
2021, 47(9): 1748-1755.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17
摘要:

针对高杂波密度场景下,传统多传感器多目标多伯努利(MS-MeMBer)滤波器存在的量测划分假设质量下降、势估计结果出现偏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杂波量测集约束的改进MS-MeMBer滤波器。首先,通过将杂波量测集的影响引入到更新过程中,优化了目标量测集的权重,并给出了杂波场景下的单目标多传感器似然函数。然后,通过两步贪婪划分机制,得到了改进的多传感器量测划分假设。通过仿真将所提方法与传统MS-MeMBer滤波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杂波密度场景下,改进MS-MeMBer滤波器具有更优的多目标跟踪性能。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乔晓利, 李林, 刘贡平, 高洁, 程佳敏, 田春林
2021, 47(9): 1756-1764.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43
摘要:

针对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效率低、出错率高的问题,研究了各设计阶段的核心内容和谓词逻辑,提出了具备无向图和多叉树双重特征的干枝树(TBT)模型,取代了传统的无向无环图建模方法。基于模拟布线的统计结果,利用大体积优先(LVF)策略实现了1阶主干的辅助决策。基于谓词逻辑,设计了高阶主干推理、基本构型推理和最优空间推理方法,实现了高阶主干的自动决策、线束构型的自动设计和布局空间的自动优化。搭建了线束智能工艺辅助设计系统,并开展了12组实物实验,对于边数大于200的超大型图纸,能够在30 s内完成自动设计过程,设计总时长不超过30 min,未出现1阶主干选择不合理和边长度错误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可靠性。

无人直升机系留气动载荷CFD计算分析
龙海斌, 吴裕平
2021, 47(9): 1765-1773.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08
摘要:

系留气动载荷作为无人直升机系留装置的设计输入,通常以机身大风侧向角气动特性风洞试验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采用CFD计算方法对某无人直升机算例样机的机身大风侧向角气动特性进行了计算,包括自由来流、停放在开阔地面和船艉甲板3个状态,以机身气动特性CFD计算结果为基础计算了其系留气动载荷。结果表明:无人直升机在开阔地面停放时的系留气动载荷与自由来流时基本一致。而受船体上层建筑的影响,停放在船艉甲板时的系留气动载荷与自由来流时有较大的差别,除部分风侧向角状态的偏航力矩之外,力和部分力矩的绝对值相对较小,部分风侧向角状态的力和力矩方向相反。研究结果可为选取无人直升机系留气动载荷计算方法和不同停放环境下的机身气动特性的CFD计算及风洞试验状态提供一定的参考。

运载火箭气液组合连接器动态自动对接技术
李泳峄, 吴新跃, 李道平, 张国栋, 肖士利
2021, 47(9): 1774-1779.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04
摘要:

为实现未来重型运载火箭地面组合连接器与箭上接口的自动对接,提高发射准备流程安全性、可靠性,降低人员保障要求,开展了组合连接器自动对接的技术研究及总体策略分析,提出了由检测、智能控制、位姿调整系统组成的技术方案及非接触式检测+主动位姿调整+被动随动的自动对接策略,并开展了组合连接器自动对接试验系统研制,进行了组合连接器自动对接、低温加注、自动分离等全流程试验验证工作。结果表明:自动对接装置检测、智能控制、位姿调整等各项功能正常,自动对接策略准确、可行,解决了大载荷组合连接器在箭上接口大范围、高速运动条件下的自动对接难题,综合跟踪范围达±600 mm,综合跟踪速度达500 mm/s,各综合工况下完成自动对接时间约为3~5 min。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耦合运动数值模拟
丛戎飞, 叶友达, 赵忠良
2021, 47(9): 1780-1789.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13
摘要:

为了研究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在俯仰/滚转两自由度耦合运动下的动稳定性问题,基于气动/运动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理论分析,针对一种类似SR-72构型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开展了进气道通流状态下强迫俯仰/自由滚转耦合运动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强迫俯仰/自由滚转耦合运动下,滚转通道的动力学方程可以简化为有阻尼的Mathieu方程形式,并且可以求得稳定性边界。理论分析表明:滚转通道的动稳定性与俯仰振荡角频率相关,在飞行器滚转振荡固有角频率附近存在2个临界角频率,当俯仰振荡角频率位于2个临界角频率之间时,滚转通道是动不稳定的。在俯仰振荡振幅较小时,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符合较好,但实际的临界角频率与理论分析求解的值有一定偏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俯仰振荡振幅增大,导致滚转发散的角频率范围变得更宽,且向更高频率偏移。

传感器安装对平板气动热测量精度的影响
罗凯, 汪球, 栗继伟, 李进平, 赵伟
2021, 47(9): 1790-1798.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15
摘要:

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来说,气动热的准确预测是其合理选择防热材料及热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在激波风洞试验中气动热的高精度测量仍较为困难,热流的测量精度受到诸多非理想因素的影响,但传感器安装对热流测量精度的影响却鲜见研究。选取平板模型来研究传感器非理想安装对气动热测量精度的影响,针对不同的传感器安装偏差(凸出或凹入模型表面0.1~0.5 mm),分析不同雷诺数下传感器安装对气动热测量精度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传感器安装对气动热测量精度有较大影响,凸出安装会导致热流测量结果偏大,而凹入安装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热流偏差会随着安装偏差的增大而增大,且高来流雷诺数下传感器非理想安装所引起的热流误差更大;以边界层当地厚度对凹凸程度无量纲化,非理想安装带来的测量偏差只与该无量纲参数相关。研究结果能够为气动热测量的实验方案设计及测量误差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种适用于高轨空间的GNSS矢量跟踪方案设计
杨洁, 王新龙, 陈鼎
2021, 47(9): 1799-1806.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00
摘要:

高轨空间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信号可用性严重变差,对GNSS接收机的跟踪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利用GNSS信号传播链路模型分析了高轨空间GNSS信号特点,对比了标量跟踪和矢量跟踪这2类典型跟踪环路在高轨空间的适用性,进而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高轨空间的GNSS矢量跟踪方案。该方案通过估计载噪比确定量测噪声方差阵,以对各通道量测信息进行加权处理来获得高精度的导航参数;并根据高轨航天器的动态性能确定过程噪声方差阵,利用轨道动力学模型对导航参数进行一步预测,从而实现了对各通道信号跟踪参数的准确预测及联合跟踪。仿真验证表明:所设计的跟踪方案可实现高轨空间中强信号对弱信号的辅助跟踪,从而提高了高轨空间中弱信号的跟踪性能及可用性,并对中断信号具有一定的桥接能力。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程琦, 孙蕊, 王均晖
2021, 47(9): 1807-1813.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11
摘要:

针对全球定位系统(GPS)多普勒观测值在城市环境中受多路径效应影响,从而导致测速误差大的问题,从多普勒频移产生的原理入手,通过运动学理论分析,构建了接收机、反射点与卫星整体运动与多普勒频移误差关系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多普勒频移误差与卫星观测向量、反射点切线法向量、接收机运动速度及反射点运动速度有关。最后通过5种不同场景的GPS数据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正确性。在多路径情况下,当接收机或反射点运动时,可能会导致巨大的测速误差,使得结果不具备可靠性。

基于遗传算法的插值Coons曲面孔位修正方法
孙新月, 田威, 胡俊山, 廖文和
2021, 47(9): 1814-1822.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24
摘要:

在机器人自动制孔过程中,制孔点位信息通常从待制孔工件工艺数模上获取,而待制孔工件安装过程中会出现位置偏移和变形,由工艺数模得到的点位信息无法直接满足孔位精度要求。为了保证自动制孔的孔位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插值Coons曲面孔位修正方法。利用制孔区域边角基准孔建立双线性Coons误差曲面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待制孔的误差补偿向量,并补偿至理论制孔位置。针对误差曲面切矢模长无法确定的情况,利用制孔区域内的基准孔构建遗传算法模型,计算出切矢模长最优值,使拟合的误差曲面更符合实际制孔区域曲面。通过试验对算法的有效性和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插值Coons曲面孔位修正方法,可以使孔位误差得到有效的补偿。补偿后的平均孔位误差仅为0.195 6 mm,与传统的插值曲面方法相比,孔位误差降低了5%~10%。

改进型自抗扰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石嘉, 裴忠才, 唐志勇, 胡达达
2021, 47(9): 1823-1831.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33
摘要:

针对提高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抗干扰能力的目标,设计了一种内外环嵌套结构的改进型自抗扰控制(ADRC)器。根据所搭建四旋翼无人机的实际参数,构建了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系统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与传统双闭环PID控制器进行对比,证明所设计的自抗扰控制系统在快速响应、无超调的前提下,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较高的控制效率。将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应用于四旋翼无人机之上,在具有大偏载以及方向不确定的强干扰的飞行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非合作目标安全走廊设计及飞越逼近轨迹优化
王璟贤, 师鹏, 陈致钧, 赵勇, 白玉铸
2021, 47(9): 1832-1840.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01
摘要:

为提高空间非合作目标近距离逼近轨迹的安全性,同时对接近时间及所消耗燃料进行优化,针对空间失效自旋非合作目标近距离接近问题,给出了失效卫星动态安全走廊,并以飞越逼近方式抵达走廊入口,进一步提出了飞越逼近轨迹优化方法。首先,在建立失效卫星自旋模型的基础上,规划了安全区与禁飞区,提出了2种安全走廊的选择依据。其次,采用飞越逼近作为近距离接近方式,以节约燃料和缩短逼近时间为目标对两脉冲机动模型进行优化,选择3种优化算法得到接近轨迹。仿真结果表明:安全走廊的选择与卫星失效自旋的形式、外形以及接口位置有关;在飞越逼近两脉冲机动模型的优化问题中,采用Fgoalattain算法进行优化处理更具优越性。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周长霖, 王春阳, 宫健, 谭铭, 李欣, 包磊
2021, 47(9): 1841-1848.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26
摘要:

线性调频(LFM)信号是现代雷达常用的发射信号,可以有效提高雷达距离分辨率和探测距离,然而频谱弥散(SMSP)干扰应用于主瓣自卫式干扰时,干扰信号与目标在时域、频域和空域高度重合,是一种能够有效对抗LFM信号的干扰样式。利用干扰信号与目标回波信号极化信息的差异,引入了混合极化雷达系统信号接收模型,提出了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抗SMSP干扰算法,实现了对干扰的抑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不仅降低了计算量而且在干信比(JSR)为25 dB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实现干扰抑制。

基于优先级赤字轮询调度的WAIC网络延迟分析
杨劲赫, 李峭, 左沅君, 熊华钢
2021, 47(9): 1849-1856.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03
摘要:

航空电子机内无线通信(WAIC)在降低飞机重量和节省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让其在航空电子系统的应用上具有可观的前景。为了研究基于802.11的WAIC网络的传输延迟并保证其可靠性,提出了一种优先级赤字轮询调度(PDRR)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首先,通过确定性网络演算方法为MAC层协议的活动建立了到达曲线和服务曲线模型。其次,充分考虑无线通信物理层的特点和所结合信道反转方法,给出了WAIC网络流量调度最坏情况下的端到端延迟的评价方法,可以发现信道反转后稳定的信道容量提供了较为保守的延迟界限。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比了高优先级的WAIC节点与普通优先级节点的延迟界限以及信道反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优先级节点比普通优先级节点具有更好的实时性,并且可以通过增加平均信噪比来改善传输的延迟界限。

基于眼动、位姿及场景视频的人体运动方向预测方法
张卿, 王兴坚, 苗忆南, 王少萍, GAVRILOVAlexander I.
2021, 47(9): 1857-1865.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16
摘要:

外骨骼机器人作为新提出的改善、提高人类生活能力的智能设备,同样需要高效智能的人机交互系统,而人机交互的第一步,则是精准预测人的行为意图。从外骨骼机器人的顶层控制角度出发,介绍了人体运动意图识别和外骨骼机器人智能交互能力的研究现状,并对人体运动方向识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眼动信息、位姿信息及场景视频信息的多信息融合的人体运动意图识别网络架构,并进行了采集设备的穿戴实验。利用实验数据,对提出的网络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人体运动方向的识别系统,可以预测出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向。

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热沉多目标优化
侯煦, 邢玉明, 郝兆龙, 王仕淞, 侯天睿
2021, 47(9): 1866-1873.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41
摘要:

为解决高温工作环境下电子芯片的发热问题,设计采用相变材料(PCM)的控温模块,建立相变材料的控温模块模型。相变材料选择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材料。借助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探究在相同加热功率下,加热面积对控温时间的影响。对控温模块的几何尺寸进行参数分析,将数值模拟结果用于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对控温时间的预测。根据芯片发热功耗、芯片尺寸,通过NGS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优化控温模块几何尺寸,延长控温时间,降低模块质量。最终得到一系列非支配解集,可根据控温时间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尺寸设计。针对长宽为35.4 mm、发热功率为15 W的芯片进行控温模块优化设计。环境温度为80℃,温控目标小于90℃,控温时间180 s,优化后模块减重13.0%,模块内温度与液相分布也更均匀。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牛得清, 伍友利, 徐洋, 吴鑫, 张丹旭, 杨鹏飞
2021, 47(9): 1874-1883.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34
摘要:

为了摸清红外空空导弹性能、提高导弹作战效能,需要全面有效地对导弹抗干扰能力进行评估。但是受限于无穷多的对抗情况,目前多数基于典型对抗场景进行研究分析,不够全面。为此使用改进的拉丁超立方采样法在全范围内设计采样点。首先,对红外对抗原理和仿真系统进行说明和构建,确定输入参数范围和类型;其次,对拉丁超立方采样进行改进优化,并将其生成的采样结果按需离散化,满足诱饵离散型参数设置需求;最后,运用上述生成的初始参数组合运行仿真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作为样本集交给随机森林模型学习,通过调优参数及调整损失矩阵后,得到预测精度为90.4%的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模型在不同红外对抗态势和不同提取误差下的有效性。

非均匀间距的低副瓣宽带微带阵列天线设计
徐统民, 姚敏立, 张峰干, 王旭健
2021, 47(9): 1884-1891.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299
摘要:

为降低天线副瓣电平(SLL)和展宽带宽,设计了一款谐振频率为14.25 GHz的16阵元非均匀间距的耦合馈电微带阵列天线。天线采用多层设计,通过在接地板开矩形槽进行耦合馈电,并引入空气层,降低天线Q值,增大带宽。区别于均匀间距阵列天线的激励幅值加权,从阵元间距角度入手,利用差分进化算法降低副瓣电平,构建非均匀间距并联线阵天线。用槽面辐射的能量近似代替阵元接收的能量,观察阵元功率分配情况,并建立馈电网络所有馈线段的数学关系,保证非均匀间距条件下所有阵元为等幅同相激励。测试结果显示,天线在14~14.5 GHz范围内电压驻波比小于2,满足了卫星动中通的带宽要求;工作带宽内增益大于16 dB,副瓣电平低于-16 dB,性能优于均匀间距阵列天线。

PBGA封装芯片热环境适应性仿真分析
李永强, 吕卫民
2021, 47(9): 1892-1899.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39
摘要:

针对多数塑料焊球阵列(PBGA)封装芯片仅依据美军MIL标准进行高低温交变测试致使预测服役寿命偏差较大的情况,将微控制芯片任务状态时间谱转化为环境温度载荷谱,在综合考虑热传导、热对流的情形下,利用icepak完成芯片热电耦合仿真分析,并借助于Transient Thermal及Transient Structural完成芯片结温的获取及焊点应力、应变的计算求解。同时,依据Arrhenius模型及修正Coffin-Manson热疲劳模型分别预测芯片本身及焊点的寿命,从而实现对其热环境适应能力的定量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芯片的预测寿命约为6.26年,寿命预测偏差约为13.4%,符合GJB 4239-2001中单个关键环境因素预测寿命偏差标准,能够较为精确地反映其热环境适应性。

基于3D-Winograd的快速卷积算法设计及FPGA实现
林珂玉, 姜宏旭, 张永华, 丛容子
2021, 47(9): 1900-1907.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310
摘要:

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CNN)已被计算机视觉任务广泛采用。由于FPGA的高性能、能效和可重新配置性,已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CNN硬件加速器,但是受FPGA计算能力、存储资源的限制,基于传统Winograd算法计算三维卷积的FPGA解决方案性能还有提升的空间。首先,研究了适用于三维运算的Winograd算法一维展开过程;然后,通过增加一次性输入特征图和卷积块的维度大小、低比特量化权重和输入数据等方法改善CNN在FPGA上的运行性能。优化思路包括使用移位代替部分除法的方法、分tile方案、二维到三维扩展及低比特量化等4个部分。相对传统的二维Winograd算法,优化算法每个卷积层的时钟周期数减少了7倍左右,相较传统滑窗卷积算法平均每个卷积层减少7倍左右。通过研究,证明了基于一维展开的3D-Winograd算法可以大大减少运算复杂度,并改善在FPGA运行CNN的性能。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筋板结构吸湿行为研究
喻健, 何宇廷, 冯宇, 马斌麟, 张腾, 杨飞
2021, 47(9): 1908-1917.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532
摘要: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对湿热环境敏感,掌握该材料所组成结构的吸湿行为对其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non-Fickian吸湿模型为基础,建立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筋板结构的non-Fickian吸湿模型,在70℃/85% RH湿热条件下开展加筋板结构的吸湿实验,对所建立模型进行验证,并与已有的加筋板吸湿模型进行对比,通过所建立模型给出了加筋板沿厚度方向的吸湿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所建立加筋板non-Fickian吸湿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在整个吸湿阶段相对误差小于5%,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传统Fick模型。所建立的加筋板non-Fickian吸湿模型可用于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筋板层合结构吸湿量的准确预测。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磁基准图构建方法
马啸宇, 张金生, 李婷
2021, 47(9): 1918-1926.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268
摘要:

地磁匹配导航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导航制导方法,地磁基准图的构建精度对地磁匹配制导的精准度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对现有地磁基准图构建精度难以满足实际地磁匹配导航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磁基准图构建方法。首先,利用卷积层提取低分辨率基准图中的特征图像块;然后,利用基于学习的阈值收缩算法(LISTA)实现图像块的稀疏表示;最后,利用三通道的地磁信息得到重建后的高分辨率基准图。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地磁基准图具有更高的构建精度,同时对噪声有更好的鲁棒性,各种客观评价指标均高于现有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

基于EMD的MEMS陀螺仪随机漂移分析方法
李文华, 汪立新, 沈强, 李成
2021, 47(9): 1927-1932.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20.0681
摘要:

为了抑制微机械电子系统(MEMS)陀螺仪的随机漂移,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模态集合选择标准,结合时间序列建模滤波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EMS陀螺仪随机漂移分析方法。首先,通过EMD将MEMS陀螺仪原始数据分解为多个本征模态函数(IMF),利用模态集合选择标准将IMF分为噪声IMF、噪声与信号混合IMF和信号IMF三类;然后,对混合IMF进行重构、时间序列建模及自适应卡尔曼滤波(AKF);最后,将3类信号重构,实现MEMS陀螺仪信号去噪。实验表明:所提方法有更好的去噪效果和实时性,提高了MEMS陀螺仪的使用精度。

常见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