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海蕾.马航MH17遭高能物体击中解体[N].京华时报,2014-09-10(A019).
[2] 周忠海.国际法述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57.
[3] 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36.
[4] 吴嘉生.国家之权力与国际责任[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331.
[5] 周鲠生.国际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33.
[6] 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
[7] 赵洲.主权责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121.
[8] 王逸舟.重塑国际政治与国际法的关系-面向以人为本、社会为基的国际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4):8.
[9] William R S. Fundamental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Law[M].4th ed.Eagan:Thomson Learning Inc., 2003:79.
[10] 王永茜.论人的生命权与击落航空器[J].法制与社会,2013(1):276-277.
[11] 中国联合国协会.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发言汇编:1998[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135.
[12] 杨万柳.国际民用航空干扰行为的国家责任-以洛克比空难为例[J].学术探索,2014(4):59-63.
[13] Charles F K,Kent C K. Aviation tort and regulatory law: volume 2[M].2nd ed.Eagan:Thomson West,2002:15-62.
[14] 蒂莫西·希利尔.国际公法原理[M].曲波,译.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1.
[15] 菲德罗斯.国际法:下册[M].李浩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69.
[16] 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第1卷第1分册[M].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416-426.
[17] 英戈·冯·闵希.国际法教程[M].林荣远,莫晓慧,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177-198.
[18] 李寿平.现代国际责任法律制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66.
[19] 劳特派特.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1分册[M]. 王铁崖,陈体强,译.8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256-257.
[20] 依格尔顿.国家责任论[M].姚竹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9:154.
[21] 王铁崖.中华法学大辞典·国际法卷[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252.
[22] Ian B.System of the law of nations: state responsibility:Part1[M].Oxford: Clarendon Pr., 1983:41.
[23] 王华.国际法律责任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3.
[24] James Crawford.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s articles on state responsibility: introduction, text and commentari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3.
[25] 杰克·戈德史密斯,埃里克·波斯纳.国际法的局限性[M].龚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97.
[26] 贺其治.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20-221.
[27] 赵国材.论洛克比空难案所涉及之国际法问题[M]//杨惠,郝秀辉.航空法评论:第3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77-379.
[28] 梁淑英.国际法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32.
[29] 温湘波.关于禁止对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力原则的国际法问题[D].湘潭:湘潭大学,2013.
[30] 伊朗航空655号班机空难" [EB/OL].[2014-07-17].http://baike.baidu.com/view/2744967.htm?fr=Alad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