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真华. 米兰·昆德拉:小说是关于存在的诗性之思[J]. 外国文学研究,2008(4):6-14.
[2] 陈静. 存在的悖论——在历史维度上对米兰·昆德拉的存在论解读[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3-105.
[3] 潘利峰."存在"与"媚俗"——论米兰·昆德拉[J]. 世界文学评论,2008(1):146-149.
[4] 周林图,陈平辉. 勘探存在,寻找自我——米兰·昆德拉小说分析[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6-139.
[5] 李立如. 发现存在之美——昆德拉小说理论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08.
[6] 张容. 论米兰·昆德拉的存在哲思[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
[7] 曾宪文. 米兰·昆德拉小说复调艺术的具体内涵[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38-41.
[8] 沈晴. 被背叛的复调——米兰·昆德拉与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复调维度[J]. 俄罗斯文艺,2009(2):43-47.
[9] 刘萌萌. 对李凤亮"整体的大复调"的几点质疑——兼谈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复调因素[J]. 衡水学院学报,2012(3):51-54.
[10] 王娟. 复调中的存在之思——昆德拉小说初探[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11] 池大红,张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J]. 求是学刊,2014(1):134-140.
[12] 赵谦.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矛盾哲学[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4-60.
[13] 赵谦. 米兰·昆德拉《玩笑》中的哲学思想新探[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1-76.
[14] 赵谦. 记忆与遗忘,天使与魔鬼——《笑忘录》中的双重矛盾主题变奏[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8-72.
[15] 巨苗. 米兰·昆德拉的田园牧歌主题初探[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6] 于忠淼. 切开欲望的金苹果——米兰·昆德拉小说性爱主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7] 赵谦. 虚无·矛盾·性:昆德拉《好笑的爱》的主题解读[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56-62.
[18] 梁玲. 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受虐女性形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9] 刘英梅.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流亡主题论析[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05-110.
[20] 解华. 米兰·昆德拉的欧洲文化身份建构[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98-102.
[21] 李凤亮. 遗忘与记忆的变奏——米兰·昆德拉小说的题旨隐喻[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06-111.
[22] 李凤亮. 思想与音乐的交响——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结构隐喻[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86-91.
[23] 张再红. 荆棘丛生的背叛之旅——试论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背叛者群像[J]. 外国文学研究,2008(4):15-22.
[24] 王吉鹏,王燕. 生命与生存之思:鲁迅与米兰·昆德拉比较[J]. 韶关学院学报,2009(1):18-21.
[25] 李凤亮. 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广州:暨南大学,2001.
[26] 许从巨. 叩问的存在——米兰·昆德拉的世界[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6.
[27] PLAX M.The novelty of modernity[J]. Springer, 2009(46):275-284.
[28] SCHLOESSER S.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Resourcing catholic intellectual traditions[J]. Crosscurrents, 2008(1):6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