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永勤,李积富.航空公司与航空气象紧密协作开创双赢新局面[J].空中交通管理,2006(11):36-39.
[2] 公丕祥.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J].法学研究,2000(6):32-47.
[3] 赵永聚.民航气象业务发展趋势探讨[J].空中交通管理,2009(3):34-35.
[4] 曲淑艳.民航气象服务浅见[J].内蒙古气象,2009(1):42-43.
[5] 宋晓丹,庞章军.多元利益诉求下气象法的制度回应与选择[J].阅江学刊,2011(6):61-67.
[6] 王岩韬.面向通用航空用户的气象服务需求[J].中国民用航空,2013(11):46-47.
[7] 柴亚玲.民航气象服务[J].陕西气象,2004(1):30-31.
[8] 姜海如.气象社会学导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39.
[9] 卞耀武,曹康泰,温克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7.
[10] 林苗苗,胡晓光,马耀,等.浅谈气象信息网络安全防御[J].科技与生活,2010(6):45-46.
[11] 姜海如.气象法应用理论解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66.
[12] 常纪文.气候变化应对法的立法构想[N].中国环境报,2012-05-10(7).
[13] 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9.
[14]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4.
[15] 王全兴,管斌.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初探[J].现代法学,2003(4):113-118.
[16] 冯汝.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气象法律体系的重塑[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4(2):119-126.
[17] 董勤.《气象法》的修订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J].法学,2010(5):57-66.
[18] 谷景生.论气象预报不具有知识产权属性——气象部门利益膨胀有损公众利益[J].河北法学,2007(9):188-200.
[19]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3.
[20] 梅澎.山雨欲来谁先知——气象服务市场化的原因与现状[J].经济论坛,2004(13):156-157.
[21] 宋晓丹,钮敏.双重利益博弈下气象法之变革[J].求索,2011(11):152-154.
[22] 方立清,梁家琼.论专业气象服务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4):16-21.
[23] 杨建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需要"——浅析新形势下民航气象预报工作新的挑战和机遇[J].空中交通管理,2002(1):45-47.
[24] 焦冶.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法律保障的建构[J].求索,2008(7):153-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