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瑜.影响通识教育理论的三大哲学基础[J].理工高教研究,2005(3):22-24.
[2] 张砚清.中美高校通识教育理论比较[J].江苏高教,2015(4):67-69.
[3] 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45-47.
[4] 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65-68,78.
[5] 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6] 李姣姣,陈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81-83.
[7] 周钗美,张懿,陈向日.大类招生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87-89.
[8] 姚蓉.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人文社科基础班之班导师工作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4(8):81-83.
[9] 郑晓宁,高静,刘淼淼.大类招生与培养背景下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70-72.
[10] 陈宪民.大类招生模式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105-106.
[11] 聂国东,李东海,梁媛.大类招生背景下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78-80.
[12] 姚晨,卢兴江,金蒙伟.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5(6):97-101.
[13] 彭直兴,王艳蓉,田荣刚.大类招生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课建设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6):163-165.
[14] 李晨,何延岩.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行为分析[J].高教探索,2015(1):106-111.
[15] 任丙强,贾若帆.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北航文科学生为对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2):158-162.
[16] 黄晓波.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3-48.
[17] 禹奇才,蔡忠兵,苗琰.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教探索,2014(1):136-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