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利明.论人格权保护的全面性和方法独特性[J].财经法学,2020(4):3-13. [2] 张鸣起.民法典分编的编纂[J].中国法学,2020(3):5-28. [3] 沈云樵.质疑人格权法定[J].环球法律评论,2013(6):35-51. [4] 王利明.论人格权的法定性与开放性[J].经贸法律评论,2018(1):17-41. [5] 黄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 [6] 王利明.人格权法中的人格尊严价值及其实现[J].清华法学,2013(5):5-19. [7] 尹田.论人格权的本质[J].法学研究,2003(4):3-14. [8] 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M]. 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71. [10] 姜峰.民事权利与宪法权利:规范层面的解析——兼议人格权立法的相关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20(2):14-21. [11] 刘凯湘.人格权的宪法意义与民法表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2(2):200-208. [12] 窦衍瑞.宪法基本权利和民事权利的连接与互动[J].政法论丛,2018(3):74-81. [13] 克劳斯-威尔海姆·卡纳里.基本权利与私法[J].比较法研究,2015(1):171-195. [14] 龚向和,刘耀辉.基本权利的国家义务体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76-83. [15] 张翔.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J].法学研究,2005(3):21-36. [16] 张善斌.民法人格权和宪法人格权的独立与互动[J].法学评论,2016(6):50-60. [17] 赵宏.主观权利与客观价值——基本权利在德国法中的两种面向[J].浙江社会科学,2011(3):38-46. [18] 王锴.论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及其对民法的影响[J].中国法学,2017(3):102-121. [19] 易有禄.基本权利:立法权正当行使的内在限度[J].人权,2015(2):25-37. [20] 张翔.民法人格权规范的宪法意涵[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4):119-132. [21] 韩大元.论审判独立原则的宪法功能[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1):1-10. [22] 尹志强.论人格权一般保护之民法实现——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09条[J].新疆社会科学,2017(4):100-108. [23] 陈甦.民法总则评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24] 朱晓峰.人格权编一般人格权条款的具体表达[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1):40-49. [25] 朱庆育.第三种体例:从《民法通则》到《民法典》总则编[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4):77-90. [26] 叶金强.《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的得与失[J].中外法学,2017(3):645-655. [27] 姚辉.民法总则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83. [28] 许中缘.《民法总则》的公因式元素与民法典分则各编草案[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61-72. [29] 孙宪忠.中国民法典总则与分则之间的统辖遵从关系[J].法学研究,2020(3):20-38. [30] 杨立新.民法典分则各编的核心价值是维护人的尊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143-155. [31] 龙卫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287-289. [32] 李雅云.《民法总则》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J].法治研究,2019(6):35-45. [33] 尹田.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再批评[J].比较法研究,2015(6):1-7. [34] 韩强.人格权确认与构造的法律依据[J].中国法学,2015(3):138-158. [35] 薛军.揭开"一般人格权"的面纱[J].比较法研究,2008(5):25-39. [36] 易军.论人格权法定、一般人格权与侵权责任构成[J].法学,2011(8):80-91. [37] 石佳友.人格权立法的历史演进及其趋势[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8(4):140-161. [38]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M]. 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08. [39] 王利明.论人格权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分离[J].中国法学,2019(1):224-243. [40] 沈建峰.一般人格权和侵权法结构的互动关系[J].天津法学,2013(2):19-24. [41] 杨立新.《民法典》对侵权责任规则的修改与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0(4):33-49. [42] 程啸.中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法律评论,2020(3):46-61. [43] 龚赛红.关于侵权责任形式的解读——兼论绝对权请求权的立法模式[J].法学杂志,2010(4):42-46. [44] 王轶.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15-21. [45] 朱晓峰.民法一般人格权的价值基础与表达方式[J].比较法研究,2019(2):60-71. [46] 王利明.人格权法的发展与完善——以人格尊严的保护为视角[J].法律科学,2012(4):166-174. [47] 唐德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9. [48] 鲁晓明.论一般人格理论的摒弃及替代[J].法律科学,2013(4):70-78. [49] 方金华.一般人格权理论分析及我国的立法选择[J].法律科学,2015(4):34-42. [50] 尹田.论人格权概括保护的立法模式——"一般人格权"概念的废除[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28-30. [51] 杨立新,袁雪石.论人格权请求权[J].法学研究,2003(6):57-75. [52] 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99. [53] 王利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详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455. [54] 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 [55] 张红.一般人格权:信息人格利益之保护机制[J].人大法律评论,2018(2):20-45. [56] 朱虎.侵权法中的法益区分保护:思想与技术[J].比较法研究,2015(5):44-59. [57] 张力.权利、法益区分保护及其在民法总则中的体现——评《民法总则(草案)》第五章[J].河南社会科学,2016(11):1-12. [58] 于飞.侵权法中的权利于利益区分方法[J].法学研究,2011(4):104-119. [59] 汉斯·布洛克斯.德国民法总论[M].33版.张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97. [60] 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M].齐晓琨,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1] 迪特尔·施瓦布.民法导论[M]. 郑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18. [62] 张建文.作为新兴权利司法保护方法的一般人格权[J].法学杂志,2019(6):67-76. [63] 杨立新,刘召成.论作为抽象人格权的一般人格权[J].广东社会科学,2010(6):176-185. [64] 熊谞龙.权利,抑或法益?——一般人格权本质的再讨论[J].比较法研究,2005(2):51-57. [65] 刘召成.民法一般人格权的创设技术与规范构造[J].法学,2019(10):34-38. [66] 姚辉.一般人格权[J].法学家,1995(5):8-16. [67] 薛军.人格权的两种基本理论模式与中国的人格权立法[J].法商研究,2004(4):63-75. [68] 房绍坤,曹相见.论人格权一般条款的立法表达[J].江汉论坛,2018(1):32-41. [69] 马俊驹,王恒.未来我国民法典不宜采用"一般人格权"概念[J].河北法学,2012(8):16-27. [70] 冉克平.一般人格权理论的反思与我国人格权立法[J].法学,2009(8):133-144. [71] 王利明.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70-475. [72] 英格博格·普珀.法学思维小学堂[M]. 蔡圣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0. [73] 杨立新,李怡文.人格自由与人身自由的区别及价值——《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第774条第2款、第784条及第791条的规范分工[J].财经法学,2019(4):16-29. [74] 陈金钊.文义解释:法律方法的优位选择[J].文史哲,2005(6):144-150. [75] STARCK C. Bonner Grundgesetz kommentar (Band1)[M]. München:FranzVahlen, 1999:197. [76] 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19. [77] 周叶中.宪法[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78. [78] 莫纪宏.宪法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9. [79] 齐延平."人的尊严"是《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规范[J].现代法学,2018(5):22-38. [80] 宋新.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基于德国基本法和我国宪法的讨论[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7(5):56-64. [81] 李海平.宪法上人的尊严的规范分析[J].当代法学,2011(6):27-33. [82] 胡玉鸿."人的尊严"的法理疏释[J].法学评论,2007(6):3-12. [83] 王旭.宪法上的尊严理论及其体系化[J].法学研究,2016(1):37-55. [84] 霍尔斯特·埃曼.德国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M]//梁慧星.民商法论丛(23).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413-421. [85] 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 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25. [86] 伊井刚.拉伦茨的类型论[M].东京:信山社,2001:32. [87] 霍尔斯特·埃曼.德国法中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和内涵[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1):211-220. [88] 李岩.一般人格权的类型化分析[J].法学,2014(4):12-21. [89] 许可,梅夏英.一般人格权:观念转型与制度重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4):94-106. [90]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98. [91] 杨仁寿.法律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86. [92]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3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354. [93] 王利明.人格权法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188. [94] Bundesgerichtshof. Persönlichkeitsrechtsverletzung durch unbefugte werbung mit fremdem Namen[J]. Neue Juristischen Wochenschrift, 1981(26):2402. [95] 沈建峰.一般人格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28-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