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子晨.春晚红包大战,抖音捡漏儿了[N].国际商报,2021-01-21(5). [2]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3] 爱默生.爱默生随笔[M].刘玉红,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82. [4] 何塞·范·迪克.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M].晏青,陈光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3. [5] 简·梵·迪克.网络社会[M].3版.蔡静,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6] 范红霞.微信中的信息流动与新型社会关系的生产[J].现代传播,2016(10):53-59. [7] 张放.微信春节红包在中国人家庭关系中的运作模式研究——基于媒介人类学的分析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03-109. [8] 王瑞.浅析微信红包对人际传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表现[J].东南传播,2015(7):77-80. [9] 张旭昭.互动仪式链视阈下微信"抢红包"互动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3):8. [10] 周海燕.微信红包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变异[J].青年记者.2017(2):87. [11] 魏宇麒.微信红包流行现象的传播学分析[J].新闻世界.2015(5):271-273. [12] 冯娟.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策略研究——从"微信红包"谈起[J].东南传播,2014(4):80-82. [13] 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M].冉华,于小川,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1. [14] 常江.微信红包飘荡的气息[N].新华每日电讯,2014-02-14(13). [15] 凌军辉,杨洋.春节上演"红包大战",你有没有"头昏眼花"?[EB/OL].(2015-02-20)[2021-09-01].http://news.eastday.com/c/20150220/u1a8589373.html. [16] 马赛尔·莫斯.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M].卢汇,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7]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你为什么会说是?[M].张力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4-50. [18] 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12-15. [19] 彭兰.微信红包中的社会图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4):59-67. [20] 池静旻,郑姝莉,赵杰翔.分享型礼物:莆田青年的礼物分享与自我延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8(3):19-27. [21] CHAKRABARTI R,BERTHON P. Gift giving and social emotions:Experience as content[J].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2012,12(2):154-161. [22] 马克·戈贝.情感品牌[M].向桢,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278. [23] 马克·戈贝.感动:创造"情感品牌"的关键法则[M].吴孟颖,赖孟怡,译.台北: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240. [24] 蒋建国.金钱游戏与社交幻象:微信群抢红包乱象的伦理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17(3):113-119. [25] 理查德·塞勒·林.习以为常:手机传播的社会嵌入[M].刘君,郑奕,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71-177. [26] 胡春阳,姚玉河.移动·传播·第二现代——手机传播的形而上学解释[J].学术月刊,2012,44(4):28-32. [27]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