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群.环境法体系化中的我国保护地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22(2):123-140,206-207. [2] 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5. [3] 殷啸虎.对我国宪法政策性条款功能与效力的思考[J].政治与法律,2019(8):17-25. [4] 涂云新.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论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299. [5] 宁凯惠.我国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特质与趋向[J].政治与法律,2019(6):60-77. [6] 余湘青.宪法基本国策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03-107. [7] 陈真亮.我国环境基本国策之检视与展望——基于法定主义的规范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2015,36(3):79-87. [8] 王万华.我国行政法法典编纂的程序主义进路选择[J].中国法学,2021(4):103-122. [9] 刘兆兴.比较法视野下的法典编纂与解法典化[J].环球法律评论,2008(1):48-56. [10] 朱明哲.法典化模式选择的法理辨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27(1):89-112. [11] 陈金钊.法典化语用及其意义[J].政治与法律,2021(11):2-16. [12] 雷磊.适于法治的法律体系模式[J].法学研究,2015,37(5):3-27. [13] 张翔.环境宪法的新发展及其规范阐释[J].法学家,2018(3):90-97,193-194. [14] 闫海.美丽中国:中国版环境国家的宪法规范体系[J].社会科学研究,2020(2):84-91. [15] 李艳芳,田时雨.比较法视野中的我国环境法法典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2):15-28. [16] 冯玉军.中国法律规范体系与立法效果评估[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138-159,208. [17] 刘凯.法典化背景下的经济法统合性立法[J].法学,2020(7):100-112. [18] 邓海峰,俞黎芳.环境法法典化的内在逻辑基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2):29-38. [19] 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动态系统论的采纳与运用[J].法学家,2020(4):1-12,191. [20] 张震.环境法体系合宪性审查的原理与机制[J].法学杂志,2021,42(5):23-33. [21] 竺效.环境法典编纂结构模式之比较研究[J].当代法学,2021,35(6):31-44. [22] 巩固."生态环境"宪法概念解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5):70-80. [23] 汪劲.论中国环境法典框架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以中国民法典框架体系为鉴[J].当代法学,2021,35(6):18-30. [24] 吕忠梅.中国环境法典的编纂条件及基本定位[J].当代法学,2021,35(6):3-17. [25] 吕忠梅.发现环境法典的逻辑主线:可持续发展[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40(1):73-86. [26] 吴凯杰.生态区域保护法的法典化[J].东方法学,2021(6):99-110. [27] 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从基本权利分析框架的革新开始[J].中国法学,2006(1):21-36. [28] 王建学.法国的环境保护宪法化及其启示——以环境公益与环境人权的关系为主线[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5):62-71. [29] TAMANAHA B Z. A general jurisprudence of law and society[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