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树义,周迪.论法国环境立法模式的新发展——以法国《综合环境政策与协商法》的制定为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21(2):136-145. [2] VEINLA H. Cod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Major challenges and options[J]. Juridica lnternational, 2000,5:58-67. [3] 邓海峰,俞黎芳.环境法法典化的内在逻辑基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2):29-38. [4] 彭峰.法国环境法法典化研究[J].环境保护,2008(4):69-72. [5] 彭峰.法国环境法法典化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治论丛,2010,25(1):121-129. [6] 彭峰.法语非洲国家环境法的进化之路[J].环境经济,2011(5):57-59. [7] 夏凌,金晶.瑞典环境法的法典化[J].环境保护,2009(2):85-87. [8] 夏凌.德国环境法的法典化项目及其新发展[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2):110-115. [9] 吕忠梅.启动环境法典编纂提升环境权法治化保障水平[N].学习时报,2022-03-07(2). [10] 吕忠梅.中国环境法典的编纂条件及基本定位[J].当代法学,2021,35(6):3-17. [11] 张梓太.中国环境立法应适度法典化[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1):239-245. [12] 张梓太.论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基本路径与模式[J].现代法学,2008,30(4):27-35. [13] 吕忠梅.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思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8(4):5-14,206. [14] 吕忠梅.环境法典编纂:实践需求与理论供给[J].甘肃社会科学,2020(1):1-7. [15] 吕忠梅.中国环境立法法典化模式选择及其展开[J].东方法学,2021(6):70-82. [16] 曹炜.论环境法法典化的方法论自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2):39-51. [17] 汪劲.论中国环境法典框架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以中国民法典框架体系为鉴[J].当代法学,2021,35(6):18-30. [18] 竺效.环境法典编纂结构模式之比较研究[J].当代法学,2021,35(6):31-44. [19] 北京卓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法典专家建议稿及说明[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1-25. [20] 王灿发,陈世寅.中国环境法法典化的证成与构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2):2-14. [21] 何勤华.法典化的早期史[J].东方法学,2021(6):4-21. [22]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220. [23] 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学出版社,1987:1-4. [24] 金瑞林.环境法学[M].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6. [25] 吕忠梅.环境法学[M].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3. [26] 汪劲.环境法学[M].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5. [27] 王灿发.环境法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3. [28] 曹明德.环境与资源保护法[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2. [29] 马骧聪.关于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和国土法的思考[J].法学研究,1989(6):82-86. [30] 马骧聪.论我国环境资源法体系及健全环境资源立法[J].现代法学,2002,24(3):61-65. [31] 蔡守秋.环境资源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vii-ix. [32] 杜群.我国环境与资源法范畴若干问题再探讨[J].法学评论,2001(2):79-85. [33] 杜群.环境法融合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4] 杜群.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创新——环境法概念的复元和范畴的重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16-124. [35] 张璐,姚慧娥,刘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 [36] 王社坤.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i-iii. [37] 颜运秋.环境资源法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1-3. [38] 陈德敏,梁洋熙.论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自然资源法的完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74-80. [39]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EB/OL].(2015-09-21)[2022-01-13].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9/21/content_2936327.htm. [40]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实施意见[EB/OL].(2021-02-25)[2022-01-13].https://www.court.gov.cn/fabu-xiangqing-287881.html. [4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2] 杨丽艳,林鑫,刘逢坤.恩格斯生态思想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实践[J].理论探讨,2021(6):24-30. [43]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19-27. [44] 李挚萍.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为指导推进环境法治发展[J].法治社会,2021(2):1-11. [45] 陈仁.环境保护法制产生与发展的比较——关于环境保护法制的回顾与比较之三[J].环境,1994(2):26-27. [46] 吕忠梅.《环境保护法》的前世今生[J].政法论丛,2014(5):51-61. [47] 常纪文.环境法前沿问题:历史梳理与发展探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3. [48] 苏永钦.体系为纲,总分相宜——从民法典理论看大陆新制定的《民法总则》[J].中国法律评论,2017(3):71-89. [49] 何江.为什么环境法需要法典化——基于法律复杂化理论的证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25(5):54-72. [50] 徐涤宇.解法典后的再法典化:阿根廷民商法典启示录[J].比较法研究,2018(1):180-194. [51] 李桂林.论法律的体系性[J].求索,2021(5):119-128. [52] 陈金钊.法典化语用及其意义[J].政治与法律,2021(11):2-16. [53] 彭峰.环境法法典化之难题及其克服——以党政联合规范性文件与法律之关系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2021(11):30-40. [54] 杜群.环境法体系化中的我国保护地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22(2):123-140. [55] 杜群.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融合[J].法学研究,2000(6):119-128. [56] 邓海峰.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关系新探[J].清华法学,2018,12(5):51-60. [57] 刘长兴.论环境法法典化的边界[J].甘肃社会科学,2020(1):8-15. [58] 黄锡生,杨睿.法典化时代下自然资源法立法模式探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8):101-111. [59] 孟磊,李显冬.自然资源基本法的起草与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4):103-108,151. [60] 张书海,阮端斌.中国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的反思与完善——基于拉兹法律体系观的文本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6):44-52. [61] 黄智宇.生态文明语境下我国自然资源多元治理体系之优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10):218-226. [62] 杨代雄.萨维尼法学方法论中的体系化方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6):21-30. [63] 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米健,高鸿钧,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73. [64] 汪劲.从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特征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定位[J].中外法学,2004(4):472-484. [65] 王利明.总分结构理论与我国民法典的编纂[J].交大法学,2019(3):43-55. [66] 邓海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自然资源资产分级行使制度研究[J].中国法学,2021(2):285-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