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瑞,秦书生.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建构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8):79-83.
[2] 夏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论纲[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5.
[3] 周立,董小瑜."三牧"问题的制度逻辑——中国草场管理与产权制度变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94-107.
[4] LIN Y F.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J].Cato Journal,2013,9(1):133.
[5] 杨立华.制度变迁方式的经典模型及其知识驱动性多维断移分析框架[J].江苏行政学院学,2011(1):74-81.
[6] YANG L H,WU J G.Knowledge-driven institutional change:An empirical study on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 from 1949 to 2004[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2,110:254-266.
[7] 王彦星,郑群英,晏兆莉,等.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产权制度变迁对畜牧业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牧区为例[J].草业科学,2015,32(10):1687-1694.
[8] 杨立华,常多粉.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J].新视野,2016(1):94-100.
[9] 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韦森,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3.
[10] DAVIS L,NORTH D.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131.
[11]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4:36.
[12] 杨立华.沙漠化治理制度变迁的设计原则:基于中国北方五省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2011(1):3-25.
[13] 罗伯特·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周海涛,李永贤,李虔,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23.
[14] 陈洁,罗丹.中国草原生态治理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28.
[15]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2-89.
[16] 布小林.立法的社会过程:对草原法案例的分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4.
[17] 蔡潇彬.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J].东南学术,2016(1):120-127.
[18]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三联书店,199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