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2] 曹洵,崔璨.中国网络抗争性话语研究的学术图景(2005-2015)[J].国际新闻界,2017,39(1):118-141.
[3] ZENG R X, CHEN Y C, LI H J. Participation in collective action in China:Unfair experience, interests involved, and political efficacy[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18, 46(9):1561-1572.
[4] 谢金林.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9(1):80-93,126-127.
[5] 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5(1):168-209,248.
[6] 徐明,李震国.网络社会动员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16(10):51-56.
[7] 杨江华.网络集体行动的舆论生成及其演化机制[J].青年研究,2015(6):1-10,91.
[8] 曾润喜,朱利平.政策议程互动过程中的公民网络参与及合作解[J].国际新闻界,2016(6):110-128.
[9]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5):86-99,207.
[10] 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11] 黄杰.互联网使用、抗争表演与消费者维权行动的新图景——基于"斗牛行动"的个案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5,8(4):98-133,185.
[12] 杨洸.社会化媒体舆论的极化和共识——以"广州区伯嫖娼"之新浪微博数据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2):66-79,127.
[13] 张权,燕继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系统分析与善治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 2018,38(9):21-29.
[14]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洽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3-5.
[15] 曾润喜,陈创.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的网络舆情演化机理与智慧治理方略[J].现代情报,2018,38(11):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