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12.
[2] 王元化.清园文存(第二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317.
[3] 季羡林.东方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
[4] 郭庆藩.庄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2004:1106.
[5] 钱文忠.哲学与思想之辨——王元化与德里达对话访谈[M]//陆晓光.人文东方:旅外中国学者研究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26.
[6] 莱因哈德·梅依.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95,218.
[7] 马琳.海德格尔论东西方对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8.
[8] 目加田诚.诗经[M].东京:日本评论社,1933:149.
[9]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
[10] 章太炎.章太炎讲国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37.
[11] 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12] 房玄龄.晋书(简体字本)(卷八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430.
[1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8.
[14]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67-268.
[15] 章太炎.国学述闻[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26.
[16] 颜之推,朱用纯.颜氏家训,朱子家训[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80.
[17]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8.
[18] 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0.
[19] 钱穆.中国文学讲演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7:21.
[20] 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5.
[21] 胡健.阴阳五行与中国艺术[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2):232-237.
[22] 方闻.为什么中国绘画是历史[J].清华大学学报,2005(4):1-15.
[23] 方闻."汉唐奇迹":如何将中国雕塑变成艺术史[J].美术研究,2007(1):49-61.
[24] 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刘成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30-31.
[25] 诺夫乔伊.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研究[M].张传有,高秉江,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25.
[26]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
[27]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0:7.
[28]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82.
[29] 梁涛.郭店竹简""字与孔子仁学[J].哲学研究,2005(5):46-52.
[30] 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七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年鉴(2001)[M].北京:哲学研究杂志社,2001:66.
[32] 王先谦.荀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8:164.
[33]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
[34] 尼采.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M].李超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9.
[35] 苏姗·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6] 孙过庭.书谱[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5.
[37] 钱钟书.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J].文学杂志,1937,1(4):1-22.
[38]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M]//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402.
[39] 成复旺.自然、生命与文艺之道——对中国古代文论中"道艺论"的考察[J].求索,2003(1):166-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