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I.
[2] Packard A S. 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board of trustees, 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d thereon[J]. North American Review, 1829, 28:300.
[3] 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72.
[4] 任仲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524.
[5] 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 王承绪,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
[6] 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7] 林中燕.博雅视角下的台湾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12(3):253.
[8] 薛涌.从哈佛教改方案看大学宗旨[J].中国新闻周刊, 2006(11):88.
[9] 吴影, 滕玉梅.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课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12(5):153—154.
[10] 朱晓刚.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解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1):5—8.
[11] 马万经, 杨晓光.国内外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2(11):246—247.
[12] 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EB/OL].[2013-05-10]. http://due.mit.edu/undergraduate-education-mit.
[13] 张晓鹏.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学生选专业的时间安排[J].上海教育, 2011(19).
[14] 童杰, 张晓鹏.国内高水平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现状扫描——基于39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J].新课程研究, 201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