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步伐加快,并不断向深度、广度推进,参与国际化教育的学生数量连年攀升,这对高校进行国际交流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立足"双一流"建设背景,在梳理和分析目前高校国际交流指导现状及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需求的基础上,以国际化人才素质要求为基础,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教学考核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初步完成了国际交流指导课程的教学要素设计,提出高校应该从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制度保障等方面实施国际交流指导课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化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同时,世界各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文章从国际化课程、海外学习、国际科研活动、国际化师资四个模块,深入剖析北京某高校X学院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发现该模式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成效。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提高英文课程、双语课程的学生参与度,提高海外学习的学生参与度,加强引智课程建设,加强国际竞赛的学生参与广度与深度,加强毕业设计海外项目的管理,以及提高国际会议的学生有效参与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做出重大部署保障研究生奖助政策发展,至此研究生奖助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方法,进行中国研究生奖助政策变迁分析,发现影响中国研究生奖助政策发展的深层结构是教育理念指导、政府行为主导和高校自主推动;在政策变迁中表现出的路径依赖是制度运行转化成本、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的结果;研究生奖助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在于政府、高校、研究生三方的博弈均衡。
为了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结合《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将"人工智能+工程实践"概念引入到综合创新训练的课程中,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讲解与训练,同时提出新概念下的课程构架,并完成了"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钻床操作平台设计""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浇花机器人"两项人工智能与工程实践融合的创新项目。"人工智能+工程实践"项目的开展,提升了课程本身的品质,增强了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学团队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协作能力,对于课程的发展将起到更为深远的意义。
为迎接新经济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作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升级版,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而出台的新工科建设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鉴于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势在必行,这也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理念。新工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更加注重理念性、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和跨界性等方面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而要实现这些新要求,必须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出发,更加重视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塑造。以土木工程类专业为例,在具体培养环节中系统开展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是全面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理清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的因素,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教学内容、环境氛围、硬件设施等人才培养绩效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源质量最为相关,综合素质与办学理念最为相关,自学能力与环境氛围最为相关,实践能力与教学内容最为相关。文章揭示了高校、教师、学生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绩效的三个主体,提出了办学理念是指引高校人才培养绩效的关键与核心因素,师资力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绩效的保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硬件设施是高校人才培养绩效的关键。
日本的民族构成较为单一,但是,其国家认同的构建却依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国家认同教育理念经历了由"唯我"到"平等"的嬗变、教育模式经历了由"间接"到"直接"的转变、教育动力则经历了由"崇外"到"超外"的超越。正是由此,日本国民统合得到了较好的实现。无疑,这为中国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STEM教育逐渐成为各国人才战略规划、国家竞争力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文章对国内已有相关文献进行了量化分析,采用知识图谱分析法与文献计量法,探析国内已有的STEM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分布及研究热点等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发现,国内STEM教育研究虽然尚处于发展阶段,研究合作网络尚未完全形成,优质成果有待增加;但10年来STEM教育研究成果激增,国内学者研究热度强劲,且在政策研究与理论探索、教学实践研究、创新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四个方面为探究本土化STEM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奠定了研究基础。为实现国内STEM教育研究质量与规模的进一步提升,加快构建学术研究共同体、优化研究方法、深化与拓展国内外热点研究内容将成为今后发展的关键。
工业科学是法国预科学校工程科学与物理(PSI)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法国工程师大学校(Grandes Ecoles)入学考试科目之一,考生需要完成该课程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的独立考试。在4个小时的实验考试期间,考生需要针对某个工程实际问题,依托实验设备,完成分析、计算、仿真、实验、口头陈述等多项任务;考试成绩则依据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展示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定。该考评方法也在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工业科学课程的实验课中得到了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注重过程和综合能力评价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可以较为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其考核标准可为我国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工业科学是法国工程师预科学校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工业系统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工业科学课程实践是课程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与法国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文章介绍了法国工程师预科学校工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实践教学方法和特色、实践教学设备特点等,并与国内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对于中国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法国预科教育体系是法国工程师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工业科学是法国近20年来对其预科教育体系中工程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重大改革成果。工业科学课程体系的诞生背景、课程设置的定位和宗旨、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演变、教学组织的模式和方法,展现了法国工程教育改革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历程,诠释了法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内涵。工业科学课程体系被引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在中国工程教育体系的教学认知和实践经验背景下,为培养国际化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基于2013—2016年三大全球大学排行榜的数据,运用多维标度分析、聚类分析等技术,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世界一流大学可以分成两个大类和四个亚类,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办学类型;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重视教学,平衡发展""重视科研,重点突破""单一化发展"等不同趋势。其中,教育教学质量是区分一流大学类型和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中国"双一流建设"应更加关注教育质量,防止追赶排名而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基于大学智库专家学术与政治双重角色特征的视角,阐释了大学智库专家在学术与政治间的角色碰撞与冲突。学术与政治存在交互及对立:当智库专家在学术与政治交互无界限时,其角色形象受损;当学术与政治"互斥"时,政治角色充盈,学术角色束之高阁。毕竟,学术是大学智库专家的立身之本,大学智库专家扮演政治智库角色时应该有警戒线。为此,大学智库专家在学术与政治角色之间应坚守价值中立原则,适当交融,保持距离,把握尺度,避免角色混乱和冲突。
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世界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跨学科教育成为复杂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基于对跨学科核心与边界的分析,认为跨学科教育的内涵是通过学科间的融合以及改革相应的教育体系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达芬奇产品创新中心通过明确的目标-评估体系、跨学科适应性课程体系以及跨学科的生活-学习条件较好地诠释了跨学科教育的内涵。借鉴上述经验,中国跨学科人才培养应采取完善跨学科教育顶层设计、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构、制定合理的跨学科课程体系、营造跨学科生活学习氛围几方面实施策略。
为了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立了"项目中心型课程",基于真实的社会工程问题,要求学生设计解决方案并建构工程模型。从毕业生素质、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评估工作到评估规则和标准等方面,教学模型的原则始终贯彻在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解决方案设计能力、项目管理实施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方面,以期培养出适合21世纪需要的工科毕业生。文章对项目中心型课程的实施特色进行了评述,以期对中国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提供启迪。
采用理论研究法,系统梳理与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荟萃分析有关的文献,研究发现提出"内嵌"具有定量倾向的多案例研究法可弥补现有荟萃分析法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案例文献荟萃分析法及其研究思路。研究发现,选用多案例文献荟萃分析法在数据易得与研究成本低、研究更具信度与效度、适合建构新的理论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其研究设计可分为研究思路、研究步骤(将其划分为12个步骤)与研究结果(将其划分为2类4种研究结果)三个部分,指出,选用其进行研究的注意事项应该包括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综合应用混合思路、注意研究专业性三个方面。
微信公众号
超星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