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已迈入崭新的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孕育着不可控的风险与危机。在世界各地,因为环境问题而引发的邻避冲突现象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常态化之趋向。以宁波PX事件作为个案,剖析邻避冲突的社会背景、具体成因及其可能导致的现实危害,厘清地方政府在邻避冲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缺陷,继而从预防和化解邻避冲突的视角提出促进邻避冲突治理的制度构建。
研究了在城镇应急救援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优化问题。首先,考虑道路状况对应急救援效果的重要影响,引入道路风险系数概念,在覆盖半径内需求满意度递减思想的基础上,构建满意度衰减函数;其次,针对应急物资储备库物资供应能力有限且应急救援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的特点,从供需和时间维度2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城镇应急物资储备库动态多重覆盖模型。模型的优化目标是总需求满意度最大和总配送距离最短,并基于改进的免疫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从而为决策者进行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优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十九大提出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最新要求,以"凝聚力和引领力"为标准,依据舆情传播演化与公信力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两者对照起来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已经成为当前提升舆情危机管理能力和加强公信力建设的重大现实课题。通过将"长尾效应"运用于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和管理实践的指导,可以发现在当前的舆情危机管理过程中,寻求真实完整的意见表达和积极维护公信力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基于舆情长尾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升与公信力建设的对策主要在于,以多维研判推动舆情观念的革新,立足责任与服务意识改造应对,以及围绕信息发布和媒介素养来增进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
医患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在医疗领域的具体体现。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在协调解决医患冲突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医患冲突群体性事件,政府行为不尽如人意。以"南平医闹事件"为例,分析事件发生过程中政府的态度和行为,指出政府在解决医患冲突事件中存在角色失当行为,建议政府通过依法行政维护医疗秩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高校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危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更会给其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影响其今后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形成心理危机。根据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序列角度探讨当前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危机前预防预警不到位、危机中被动干预且干预主体单一及忽视对危机个体周围相关人员的干预、危机后干预缺失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实施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
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愈演愈烈,其技术风险引发的社会放大效应不断衍伸,在日本及世界各地蔓延,以致引发出世界范围内关于核电站未来发展的存废之争。以"风险社会放大框架"为分析工具,通过对福岛核泄漏风险社会放大效应的表现、特点、机制等进行梳理和剖析,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保证风险信息公开、鼓励风险中公众参与、建立政民心理契约等政策建议。
药品事故频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中国国情,提取药品事故致因因素的主要方面,通过建立基于梯形模糊数的广义模糊群决策模型来分析中国药品事故严重性的致因因素排序。研究表明: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受访者权重对药品事故严重性的致因因素排序有影响,但是地区差异对其影响占主要作用,最终显示中国药品事故严重性的致因因素排序为可追溯体系、交易方式、抽验制度、药物警戒、认证体系和应急管理。
政府形象作为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源,在当代政府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危机公关中,政府行为较之常态下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以智利矿难为例,从事前、事发、事中、事后4个阶段对智利政府在圣何塞矿难事件中所采取的公共关系行为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智利政府是通过实施积极开放式的救援,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和事后的赔偿与问责机制,善于领导人的角色定位和善用媒体平台五种途径来塑造其良好的政府形象,旨在对中国的危机公关中政府形象的塑造提供借鉴。
针对应急管理对GIS的需求,通过对GIS适合作为预警的功能进行分析,并将功能分析效果图与某矿图的图形数据示意图、图层叠加示意图、专题图分级示意图进行对比显示,系统地阐述了GIS适合应用于预警信号的功能与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IS实现预警的标准化方法,并以煤与瓦斯突出预警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多维性、动态性提供技术手段,并为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预警系统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微信公众号
超星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