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奥康纳. 自然的理由[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7—320.
[2] 贝克. 风险社会[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73—205.
[3] 康芒纳. 封闭的循环[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40.
[4] 莱斯. 自然的控制[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168.
[5] 笛卡尔. 哲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0.
[6] 马晓俊. 论康德"目的论"对科学合理性问题的启示[J]. 理论界,2006(1):77.
[7] 多布森. 绿色政治思想 [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60.
[8] 利奥波德. 沙乡年鉴[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3.
[9] 阿格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16.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2—724.
[11] 鲍德里亚. 生产之镜[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3.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13] 弗罗洛夫. 人的前景[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3.
[14] 施密特.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578.
[1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9.
[17] 马尔库塞. 工业社会与新左派[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2.
[18] 福斯特. 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5.
[1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6.
[20] 佩珀. 生态社会主义[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40.
[21]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6.
[22] 普朗克. 世界物理图景的一致[J]. 国外社会科学,1984,(6):16.
[23] 朱红文. 国家意志与生态文明建设[J]. 湖南社会科学,2013(1):4.
[24] 李义天. "地区共同体":生态政治学的典型处方及其问题 //郇庆治. 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1.
[25] 科尔曼. 生态政治[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