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飞龙. 民主之中与民主之后:评翟小波的"宪法民主化"研究[M]//苏力. 法律书评:第9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31—44. [2] 陈端洪. 宪治与主权[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10—32. [3] 陈端洪. 制宪权与根本法[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22—48. [4] 陈端洪. 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J]. 中外法学, 2008(4) :485—511. [5] 高全喜. 从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8—40. [6] 高全喜,陈端洪,翟小波,等. 政治宪治主义与司法宪治主义——基于中国政治社会的一种立宪主义思考[EB/OL]. (2009-11-23)[2014-03-31]. http://www.lawinnovation.com/html/fxpd/1022913.shtml. [7] 林来梵. 交锋在规范法学的死地[EB/OL].(2010-9-16) [2014-03-31].http://linlaifan.fyfz.cn/b/275609. [8] 陈瑞洪. 宪法学的知识界碑——政治学者和宪法学者关于制宪权的对话[J]. 开放时代,2010(3):88—102. [9] 田飞龙. 政治宪法学评论三篇[EB/OL]. (2010-12-14)[2014-03-31]. http://21ccom.net/articles/zgyj/xzmj/article_2010121426334.html. [10] Richard Bellamy.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a republican defense of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democrac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1—12. [11] Richard Bellamy. Liberalism and modern society: an historical argument[M].Pennsylvania: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1—20. [12] Richard Bellamy. Liberalism and pluralism: towards a politics of compromise[M].London:Routledge, 1999:1—13. [13] Richard Bellamy. Rethinking on liberalism: selected essays 1987—1997[M].London:Continuum, 2000:ix—xiv. [14] Rawls J. A theory of justic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26—130. [15] 何海波. 多数主义的法院: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司法审查的性质[J]. 清华法学, 2009(6) :103—135. [16] 迪特儿·格林. 现代宪法的诞生、运作和前景[M]. 刘刚,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0:150—158. [17] 贡斯当.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 阎克文, 刘满贵,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31—50. [18] 何涛. 佩迪特"无支配"自由观的演变及其共和主义国家观的挑战[J]. 研究生法学, 2009(4):63—64. [19] 菲利普·佩迪特. 行动自由与选择自由[M]//刘训练. 后伯林的自由观. 陈高华,译. 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41—342. [20] 马丁·洛克林. 公法与政治理论[M]. 郑戈,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 [21] 理查德·贝拉米. 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M]. 毛兴贵,檀秀侠,陈高华,等,译. 2版. 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10. [22] 高全喜, 田飞龙. 政治宪法学的问题、定位与方法[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72—80. [23] 田飞龙. 中国宪法学脉络中的政治宪法学[J]. 学海, 2013(2) :21—31. [24] 陈端洪. 宪法学研究中的政治逻辑 . 法制日报,2012-12-12(09). [25] 王锴. 政治宪法的源流——以英国法为中心[EB/OL]. (2013-12-16)[2014-03-3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44d570101f6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