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537.
[2] 翟媛丽,袁颖.时空的社会视角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6.
[3] 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 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1—300.
[4] David H. The condition of post modernity[M].London:Blackwell,1990:206.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56.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
[7] 赫曦滢.空间转向:大卫·哈维辩证的时空观窥见[J].前沿,2011(20):60—64.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43.
[10] 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2.
[11] 赵海月,赫曦滢.大卫哈维时空修复理论的建构和考量[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5):69.
[12] 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9—20.
[13] 刘放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14]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 藤同出治,译.东京:青木书店,2000:558.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16] 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55—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