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建嵘.当代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2):49-52.
[2] 刘耀彬,万力.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冲突研究综述[J].学习与实践,2008(12):66-71.
[3]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2):1-24.
[4] 陆益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8.
[5] 温铁军,郎晓娟,郑风田.中国农村社会稳定状况及其特征:基于100村1 765户的调查分析[J].管理世界,2011(3):66-76.
[6] 王巍,牛美丽.公民参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8.
[7] 莱昂内尔·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朱泱,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6.
[8] 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9] 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6.
[10]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百,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2.
[11]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
[12] NOVE A. The Economics of Feasiblw Socialism[M].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3:2-16.
[13] POPKIN S.The rat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306.
[14] 夏文斌.公平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建构[J].理论参考,2005(2):9-10.
[15]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16.
[16] 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7.
[17] 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0.
[18] STEPHEN M,ADAM S. Liberals & Communitarians[M]. 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1992:16.
[19] 余逊达,赵永茂.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3.
[20]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332-356.
[21] 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M].张华青,何俊志,孙嘉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74.
[22] 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8.
[23]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孙柏瑛,楚伏曦,李卓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
[24] 林国明,陈东升.公民会议与审议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参与经验[J].台湾社会学,2003(6):61-118.
[25] 余逊达,赵永茂.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