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63-496.
[2]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网络化治理[M].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19.
[3] 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10版.孙迎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4.
[4]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张成福,马子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2-232.
[5] 珍妮特·E·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32.
[6]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尔.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宋全喜,任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1-12.
[7] 董礼胜,刘作奎.发达国家电子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5.
[8] 戴维·奥斯本,特勒·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64.
[9]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企业的人性方面[M].韩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48.
[10] 佩里·希克斯,戴安娜·利特,金伯利·舒尔兹,加里·斯多克.迈向整体性治理:新的改革议程[M].纽约:帕尔格雷夫出版社,2002:31.
[11] 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汪大海,吴群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11.
[12] WIMMER M, TAMBOURIS E. Online one-stop government:A working framework and requirements[M]. Montreal:Proceedings of the IFIP World Computer Congress,2002:26-30.
[13]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9.
[14] 简·E·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M].邵国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