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
[2] 黄锦堂.行政判断与司法审查——"最高行政法院"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ETC)案判决评论[M]//汤德宗,李建良.2006行政管制与行政诉讼.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筹备处,2007:327.
[3] 乌尔希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01.
[4] 乔治·瑞达.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M].申曙光,刘春江,王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
[5]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44-55.
[6] 李彪.垃圾焚烧背后:恶性竞争埋下环境隐患[EB/OL].(2014-08-19)[2014-11-10]. http://hy.stock.cnfol.com/hangyezonghe/20140819/18728404.shtml.
[7] 徐文龙.我国垃圾焚烧技术现状及发展预测[J].中国环保产业,2007(11):24-29.
[8] 汉斯·沃尔夫,奥托·巴霍夫,罗尔夫·施托贝尔.行政法:第3卷[M].高家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
[9] 理査德·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沈岿,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
[10] 彭飞荣.风险与法律:食品安全责任的分配如何可能[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2):43-48.
[11]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政治学[J].刘宁宁,沈天霄,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3):42-46.
[12] 王锡锌.依法行政的合法化逻辑及其现实情境[J].中国法学,2008(5):63-76.
[13]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269.
[14] 沈岿.因开放、反思而合法——探索中国公法变迁的规范性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02-114.
[15] 许文惠,张成福,孙柏瑛.行政决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
[16]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8.
[17] 罗豪才.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65.
[18] 王泽鉴.危险社会、保护国家与损害赔偿法[J].月旦法学,2005(2):67-78.
[19] 宁国良,罗立.公共政策公信力:构建政府信任的重要维度[J].政治学研究,2012(6):108-114.
[20] 王锡锌.行政决策正当性要素的个案解读——以北京市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为个案的分析[J].行政法学研究,2009(1):10-15.
[21] 赵银翠.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研究——以电动自行车事件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2006(4):76-80.
[22]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255-257.
[23] 徐文新.专家、利益集团与公共参与[J].法律科学,2012(3):47-58.
[24] 王锡锌.我国行政决策模式之转型——从管理主义模式到参与式治理模式[J].法商研究,2010(5):3-12.
[25] 刘莘.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3.
[26] 张泽想.论行政法的自由意志理念——法律下的行政自由裁量、参与及合意[J].中国法学,2003(2):173-184.
[27] STEPHEDN B.Breaking the vicious circle:Toward effective risk regulation[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11.
[28] 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J].政治与法律,2008(6):8-14.
[29] 曾赟.风险社会背景下行政法范式的流变:预防行政概念的提出[J].社会科学战线,2010(7):178-183.
[30] JOSHUA C,CHARLES S.Directly——Deliberative polyarchy[J].European Law Journal,1997,3(4):313-342.
[31] 赵鹏.知识与合法性:风险社会的行政法治原理[J].行政法学研究,2011(4):46-53.
[32] 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风险评估与管理[J].台湾法学杂志,2009(142):102-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