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樊根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2] 杨斌,田千山.近五年来国内生态环境多元治理的研究综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4):59-62.
[3] 尹海涛,朱凯.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对环境管理和政策研究的现状分析[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2(2):138-149.
[4] 朱亮,孟宪学.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6):64-66.
[5] 陈泉生.论环境问题的分类[J].亚太经济,1997(6):56-57.
[6] 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J].第四纪研究,1998(2):145-155.
[7] 钱学森.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85-101.
[8] 仝致琦, 谷蕾,马建华.关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J]. 河南大学学报,2012,42(2):167-172.
[9] 刘海飞.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6):66-69.
[10] 张军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1]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44-148.
[12] 杨立华,杨爱华.科技治理·西北七县荒漠化防治的调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4):130-136.
[13] 杨立华,张腾,李晨.新世纪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建议-基于《中国行政管理》2001-2011年关键词数据的分析[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2(2):116 -137.
[14] 唐海滨.保护和建设甘肃草原绿色生态屏障[J].甘肃社会科学,2011(2):209-212.
[15] 吴水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进展与经济分析[J].林业经济,2001(4):20-23.
[16] 冯彦辉.加强政府对城市生态经济管理[J].生态经济,2001(1):24-28.
[17] 张骥,王宏斌.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J].社会主义研究,2005(6):107-109.
[18] 杨立华.学者型治理:集体行动的第四种模型[J].中国行政管理,2007(1):96-107.
[19] 任丙强.西方国家公众环境参与的途径及其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2010(5):1-6.
[20] 陈立琴.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2):173-177.
[21] 樊根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研究述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4):99-102.
[22] 基斯·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