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建军.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应用[D].沈阳:东北大学,2005.
[2]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9-130.
[3]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3.
[4] 大卫·希尔弗曼.如何做质性研究[M].李雪,张劼颖,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79-190.
[5] 罗伯特·K·殷.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周海涛,夏欢欢,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06-117.
[6] MILES, M B, HUBERMAN A M.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M].张芬芬,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391-397.
[7] 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M].陈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0-72.
[8] 袁方.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0-141.
[9] 杨立华.学者型治理:集体行动的第四种模型[J].中国行政管理,2007(1):96-103.
[10] 时振刚,张作义,薛澜. 核能风险接受性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2,22 (3) :193-197.
[11] 朱文斌,张明,刘松华,等. 影响公众对核电接受度的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0,22 (4) :47-50.
[12]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 11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6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