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薛在兴.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评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17-22.
[2] 张明锁.流浪儿童的救助与回归[J].青年研究,2003(3):43-49.
[3] 冯元,彭华民.需要为本的流浪儿童福利政策导向与框架——基于流浪儿童救助实践和政策变迁的分析[J].长白学刊,2015(2):67-72.
[4] 薛在兴.流浪儿童救助机构的困难、困惑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5):5-9.
[5] 戴香智.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J].社会工作(下)2008(3):27-30.
[6] 黄瑶,李立文.我国流浪儿童的社会政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216-217.
[7] 任飞.公共政策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与保护问题的思考[J].社会福利,2012(2):34-37.
[8] Smith T B.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J].Policy Sciences, 1973, 4(2):197-209.
[9] 尚晓援.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3.
[10] 鞠青.启动制约流浪儿童救助瓶颈[J].社会福利,2004(2):32-37.
[11] 尚晓援,吴文贤.对我国流浪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1):34-37.
[12] 程福财.拯救儿童——流浪儿童社会融合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5.
[13] 冯元,高云霞.流浪儿童救助模式转型的创新路径——基于优势视角理论的探讨[J].人口与社会,2013(4):57-62.
[14] 綦淑娟.流浪儿童救助保护范式转变——从遣送回家到支持家庭[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4):14-20.
[15] 王春蓉,朱宁.兰州市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研究[J].管理观察, 2016(7):73-74.
[16] 王丹丹,凤阳阳.抗逆力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探析——以重庆市为例[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3(2):27-30.
[17] 王思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6):19-24.
[18] 高万红,郭柏焱.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模式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61-65.
[19] 严海波,隋树霞,徐成.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徐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5(2):8-11.
[20] 魏丽丽.流浪儿童救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8.
[21] 吴亦明.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换与保护性特殊教育机制的构建[J].南京示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6-20.
[22] 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02(1):30-39.
[23] 曹朝阳,张双全,何俊华,等. 流浪儿童的心理特点、成因及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5):148-151.
[24] 李晓东,陈怡,高秋凤.流浪儿童的性格与行为特点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126-130.
[25] 余木生. 流浪儿童社会工作实务探索[J].中国社会工作, 2011(7):35-36.
[26] 张静.流浪儿童救助政策的执行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4.
[27] 余丹.贵阳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基于个案分析[D].贵阳:贵州大学,2008.
[28] 薛芳洁.扬州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