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莉丽.中国大学思想库建设未来发展图景与路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26-129.
[2] 薛澜,朱旭峰."中国思想库":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6(3):321-327.
[3] 阿舍.大学与思想库:消弭的空间[J].王文娥,译.国外社会科学,2011(4):35-37.
[4] 阎光才.中国学术制度建构的历史与现实境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1-28.
[5]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6] 迈克尔·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尔佳·诺沃茨曼,等. 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沈文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7] 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9-670.
[8] 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郏斌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5-25.
[9] 张新培,赵文华.谁在为著名大学智库工作——基于人员任职经历的结构化网络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6):59-65.
[10] TEVI T.Devaluing the think tank[J].National Affairs,2012(Winter):75-90.
[11] JAMES M.Think tanks and the transnationalization of foreign policy[J].The Quarterly Journal,2003,3(1):85-90.
[12] THOMAS M."Public policy is like having a vaudeville act":Languages of duty and difference among think tank-affiliated policy experts[J].Qual Sociol,2010(33):549-562.
[13] 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9-131.
[14] 鲍兹.古典自由主义[M].陈青蓝,译.北京:同心出版社,2009:227.
[15] 蔡仲德.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C]//郑家栋,程鹏. 解析冯友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23.
[16] 马克·里拉.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M].邓晓菁,王笑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9.
[17] 徐复观.中国思想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7.
[18] 波丢.人:学术者[M].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76.
[19]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钱永祥,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8-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