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傅维利,刘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选择和重建[J].教育科学,2008(6):33-36. [2] 邓辉,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J].求索,2008(3):162-163. [3] 傅维利,刘磊.个体实践能力要素构成的质性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1):1-13. [4] 金应荣,査五生,丁士华,等.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新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4(6):81-82. [5] 王志刚,申书兴,李存东,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基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3(5):82-85. [6] 李琳,陈京京,王杰.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66-70. [7] 董卓宁,李广玉,张江.院系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118-120. [8] 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7):67-69. [9] 陈欣.大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培养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19):49-50. [10] 陈兴文,李敏,刘燕,等.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64-66. [11] Tucker, Bowa George. Uncovering the civic dimensions of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multi-case study[D]. Boston: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2010. [12] 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分析[J].江苏高教,2009(4):88-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