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长秋. 当代基因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与我国基因科技法的基本制度[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2): 1-5.
[2] 黄丁全. 医疗法律与生命伦理[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 465-476.
[3] 李成. 我国就业中基因歧视的宪法问题[J]. 法学, 2011,32(1): 79-85.
[4] 黎蘅. "设计婴儿"降生救姐[N]. 广州日报,2012-07-09(A15).
[5] 秦成坤, 刘长秋, 吕艾芹. 论基因技术对宪法的挑战[J]. 东岳论丛, 2012,33(4): 186-190.
[6] 田野. "设计婴儿"的法律思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25(2): 57-61.
[7] 张莉. 论人类个体基因的人格权属性[J]. 政法论坛, 2012,30(4): 43-52.
[8] 杨立新,曹艳春. 脱离人体的器官或组织的法律属性及其支配规则[J]. 中国法学,2006,23(1): 47-55.
[9] 焦艳玲. 生物科技研究中人体组织提供者补偿模式研究[J]. 法律科学, 2011,28(1): 93-101.
[10] Belflower M J. Keeping pace with progress:a proposal for Florida's genetic testing statute[J].Stetson Law Review, 2012, 42, (1): 249-292.
[11] 张艳,宦吉娥,李媛媛. 我国就业领域反基因歧视之法治困境[J]. 青海社会科学, 2011, 32(3): 103-106.
[12] 范建德, 施志远. 论生物医学领域中族群研究之发展对法律规范带来的冲击[M]//倪正茂,刘长秋. 生命法学论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178.
[13] 李惠宗. 个人资料保护法上的帝王条款——目的拘束原则[J]. 法令月刊, 2013, 64 1): 37-61.
[14] 王利明. 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为中心[J]. 现代法学, 2013, 35(4): 62-72.
[15] 王利明. 论人格权商品化[J]. 法律科学, 2013, 30(4): 54-61.
[16] 毛裕民. 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产业化发展的思考[N]. 人民政协报, 2008-03-04(D02).
[17] 睢素利. 试论商业化基因检测中的社会伦理问题[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4(2): 135-139.
[18] Robert Langreth. 美在线基因检测服务业遭黄牌[J]. 中国处方药, 2008,75(6): 12.
[19] Irick D M. Age of an information revolution: the 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resting industry and the need for a holistic regulatory approach[J].San Diego Law Rview, 2012, 49(1):279-340.
[20] 范建得, 林瑞珠. 论基因检测之应用及其ELSI议题的文化意涵[J]. 医学与哲学, 2006, 27(12): 4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