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on High-Tech Firm Performance: Roles of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and Marketing Capability
-
摘要: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探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文化、双元创新、营销能力、企业绩效四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创新文化对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和营销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和营销能力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绩效,但探索式创新通过营销能力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探索式创新和企业绩效关系,负向调节利用式创新和企业绩效关系,但营销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明显。文章研究结论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双元创新和营销能力,提升企业绩效提供路径参考。
Abstract:Drawing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organization learning theory, we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marketing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high-tech fir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is positively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explorative innovation and marketing capability. 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marketing capabilit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 while explorative innovation is in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firm performance through marketing capability.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environmental dynamism positively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orative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negatively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but does not have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ing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This study provides a path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marketing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of the high-tech enterprises.
-
一、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创新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创新是企业重塑组织,取得长期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1-2]。因此,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不断开发、优化和整合资源,通过创新,寻求新的发展。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两个重要手段[3]。利用式创新是指已有产品、市场和能力的拓展和改良,而探索式创新是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的探索与发展。
创新和营销是企业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市场最终接受或拒绝企业推出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影响企业的成败[4]。如果没有恰当的营销战略,企业即使推出技术领先的产品也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5]。20世纪9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的“迷你”光碟(MD)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①。因此,企业不仅利用双元创新能力来开发产品,还利用营销能力来开拓市场,且这两种能力在急剧变化的高新技术行业里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双元创新和营销能力的研究有各自发展的倾向,很少在同一个分析框架中进行探讨。
此外,创新文化作为一种企业价值观和战略导向,鼓励员工超越常规去思考,积极提出创造性想法,允许创新过程的容错机制[6]。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有重要作用[1],且苹果公司、谷歌公司等案例也表明良好的创新文化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内在因素。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创新文化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7-8],但也有一部分研究发现创新文化与企业绩效只有微弱的相关性或没有直接作用[9]。这些不一致的结果表明,创新文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比预想复杂得多,它们之间可能存在过程黑箱,需要进一步探讨。
根据以上分析,文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设计综合性的理论模型,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文化,双元创新和营销能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第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文化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影响企业绩效?第三,环境动态性在双元创新、营销能力和企业绩效关系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解答上述疑问,文章依托资源基础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构建创新文化—企业能力—企业绩效分析框架,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揭开创新文化转化为企业绩效的过程黑箱。文章探讨创新文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弥补双元创新和营销能力研究各自发展的倾向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制定有针对性的企业发展战略有重要现实实践意义。
二、 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创新文化是企业开放性地接纳新鲜事物和创新想法的文化倾向[6]。创新文化鼓励冒险性和创造性,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不同的意见,敢于承担进入未知领域所发生的风险[10]。创新文化促使员工超越常规,提出创造性想法,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等手段来应对企业面临的问题。这些超前想法敢于否定企业固有的想法,引领市场需求,创造全新行业。然而,当探索式创新所需投入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时,创新文化又促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以改进生产流程、扩大产品种类、增加产品功能等形式来处理企业面临的问题,从而减少投资风险。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a:创新文化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假设1b:创新文化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企业创新活动始于对新产品和服务商业潜力的认知,而终于把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11]。创新伴随着高风险和高失败率,且企业推出的产品能不能成功都会发生很高的市场推广成本。当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新产品时,需要对潜在目标市场进行评估,这就要求企业应具有较高的营销策划能力。有较高创新文化的企业事先认识到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努力构筑营销核心能力,以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2]。与这样的观点一致,Martin和Javalgi[13]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导向对营销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创新文化对营销能力有正向影响。
营销战略领域的研究认为,企业创新和营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4]。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市场,给顾客带来全新的体验,促进营销策划能力,提高营销活动效率[14]。当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双元创新活动,改良已有产品或开发新产品时,需要事先了解顾客偏好、市场规模、细分市场等相关信息,以免推出的产品找不到目标市场。与这样的观点一致,Weerawardena等[15]发现新创企业把创新能力转化为动态营销能力,从而满足最新的顾客需求,而Buccieri等[16]发现国际新创企业的双元创新平衡能力对动态营销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a:利用式创新对营销能力有正向影响。
假设3b:探索式创新对营销能力有正向影响。
利用式创新主要强调企业原有技术、产品和流程的优化和改良,投资风险相对较低,资金需求压力较少。利用式创新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改进企业内部生产流程,优化管理规程,丰富产品种类,迅速满足顾客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相比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主要强调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开发与拓展,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周期较长,资金需求压力较大。然而,探索式创新能够突破企业已有知识基础,带来颠覆性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品差异化,直接提高企业绩效。与这样的观点一致,王凤彬等[17]发现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对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a: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4b: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营销能力是企业面对市场需求,规划并应用于整个营销过程的资源、技能和知识,可以为取得良好的市场绩效发挥重要作用。企业通过营销能力扫描、分析目标市场,把握顾客需求,为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知识。企业还可以跟分销商、零售商和供应商等营销渠道主体形成多方面的合作关系,以信任为基础,减少机会主义行为,获取有价值的隐性知识[18]。一般来说,营销知识嵌入企业日常活动与惯例,使竞争者难以模仿,可以带来持续竞争优势。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环境动态性是指外界环境急剧变化的频率和不可预测的程度[1],主要表现在技术更新换代加速、客户需求急剧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原材料供应和价格显著波动等方面。当高新技术企业面临高环境动态性时,企业原有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就会迅速发生贬值,这就要求企业快速做出反应,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来应对变化带来的压力。假如实施利用式创新的企业依旧坚持原来的组织规程,凭借原有产品、服务和流程的改良来应对环境变化,但局部改变已经无法从根源上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相反,实施探索式创新的企业脱离企业已有惯例,凭借独特的创意,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开拓新的高端市场,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良好的企业绩效。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a:环境动态性在利用式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假设6b:环境动态性在探索式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当高新技术企业面临高环境动态性时,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更加难以预测,广告等传统营销手段的作用逐步减弱。此时,企业应推出更有针对性的营销方式,同时准确判断目标市场,引导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应具备更高层次的营销能力,不仅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而且频繁推出差异化的营销服务,有效化解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假如企业墨守成规,始终坚持原来的营销方式,就会引起核心刚性,无法及时抓住新的商业机会,从而使企业利润下降。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7:环境动态性在营销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三、 研究方法
(一) 样本与数据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分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等八大领域,同时每个领域又细分为几十个类别。文章选取样本企业时,针对上述八大产业,企业成立时间超过两年,员工人数超过20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问卷时,在先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设计出问卷初稿,然后走访三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问卷的主要内容进行评价,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调查期间,在亲朋好友和熟人的帮助下,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站问卷的形式发放了问卷。研究总共发放问卷202份,回收问卷168份,剔除回答不全的问卷20份之后,实际使用问卷为1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3.27%。研究的样本分布特征如表 1所示。
表 1 样本分布特征特征 特征分布 企业数 占比/% 行业 软件开发 25 16.89 互联网电子商务 21 14.19 电子电器 16 10.81 汽车零配件 13 8.78 移动通信装备 11 7.43 其他 62 41.90 地区 辽宁省 35 23.65 北京市 28 18.92 吉林省 14 9.46 上海市 13 8.78 河南省 13 8.78 广东省 10 6.76 其他 35 23.65 所有制 民营 88 59.46 外资 35 23.65 国有 25 16.89 规模 20~100人 52 35.14 101~300人 19 12.84 301~1 000人 34 22.97 1 000人以上 43 29.05 (二) 变量的测量
研究中的变量全部采用李克特七点尺度来进行测量,所有量表均参考了以往学术文献中出现的信度和效度较有保证的测量指标。创新文化借鉴Baker和Sinkula[19]和Wei等[6]的研究,鼓励员工超越常规去创意思考等四个问项来测量;利用式创新借鉴Jansen等[20]的研究,利用已有的技术来增加产品功能和种类等四个问项来测量;探索式创新同样借鉴Jansen等[20]的研究,尝试承担风险来开发新的技术或产品等四个问项来测量;营销能力借鉴Zou等[21]的研究,公司采用新的促销方式等四个问项来测量;环境动态性借鉴Zhou等[1]的研究,公司业务领域的客户需要和偏好经常变化等四个问项来测量;企业绩效借鉴Lee[22]的研究,相比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过去三年企业销售额增长率等六个问项来测量。
此外,研究还包括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两个控制变量。与以往的研究相似,企业年龄以当前年份减去企业成立年份来测量,企业规模以员工总人数的自然对数来进行了测量。
(三) 样本的质量
问卷调查可能会引起非回应偏差和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为检验非回应偏差,把回收的问卷分为前25%回收组和后25%回收组,通过t检验分析方法,比较了两个组关键人口统计变量(企业年龄、员工人数等)。结果显示,上述两个组的关键人口统计变量的均值在p < 0.05水平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非回应偏差问题不大。为检验共同方法偏差,进行了Harman的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出现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因子,且最大的因子只能解释全部方差的26.18%,表明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大。
四、 研究结果
(一) 效度和信度
为检验量表的效度,采用AMOS23软件对所测变量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从模型拟合度来看,六因子测量模型的χ2=463.260,df=275,χ2/df=1.685,GFI=0.884,CFI=0.938,NFI=0.902,IFI=0.939,RMSEA=0.063,各项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建议的基准值,表明此测量模型有较好的整体拟合度。社会科学研究中,效度可以分为聚合效度和判别效度。聚合效度通过因子载荷量和平均萃取变异量(AVE值)来判断。从表 2可以看出,所有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均超过了基准值0.500,且所有指标在p < 0.05水平上显著。同时,每一个因子的AVE值均大于基准值0.500,表明所测量表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判别效度通过AVE值的平方根比较所在行和列的相关系数大小来判断。从表 3可以看出,每个因子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所在行和列的相关系数,表明所测量表有较好的判别效度。
表 2 验证性因子分析变量 问项 因子载荷 AVE Cronbach’s α 创新文化 鼓励员工为解决问题而做出各种尝试 0.843 0.740 0.924 鼓励员工超越常规去创意思考 0.957 重视并高度评价原创性的观念和意见 0.834 包容接纳各种不同的声音很重要 0.798 利用式创新 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良,适应当前需要 0.885 0.749 0.914 提高已有的技术在多个业务领域的适用性 0.887 利用已有的技术来增加产品功能和种类 0.861 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提炼,应用于当前业务 0.828 探索式创新 尝试运用尚不成熟、有一定风险的新技术 0.806 0.517 0.794 尝试承担风险来开发新的技术或产品 0.728 尝试开拓全新的、尚无营销经验的目标市场 0.699 尝试没有采用过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方式 0.631 营销能力 经常寻找新的促销方式 0.858 0.735 0.917 经常推出新的广告活动 0.914 强调利用各种促销手段 0.870 经常对销售人员进行各种激励 0.782 环境动态性 新客户经常提出和老客户不一样的产品要求 0.773 0.590 0.856 公司业务领域的客户需要和偏好经常变化 0.850 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经常剧烈变化 0.675 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经常改变他们的产品特性 0.765 企业绩效 销售额增长率 0.716 0.706 0.936 市场占有率 0.761 税前利润增长率 0.904 资产收益率 0.927 投资收益率 0.811 净资产收益率 0.901 表 3 相关关系分析变量 AVE的平方根 企业绩效 创新文化 利用式创新 探索式创新 营销能力 环境动态性 企业绩效 0.840 创新文化 0.513* 0.860 利用式创新 0.596* 0.595* 0.865 探索式创新 0.270* 0.278* 0.257* 0.719 营销能力 0.370* 0.253* 0.271* 0.227* 0.857 环境动态性 0.380* 0.404* 0.391* 0.539* 0.330* 0.768 均值 4.627 5.140 5.168 4.062 4.272 4.489 标准偏差 1.124 1.269 1.170 1.159 1.587 1.213 注: *表示p < 0.01,对角线上的值为AVE的平方根。 量表的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进行了检验。从表 2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最小值为0.794,最大值为0.936,均大于基准值0.700,表明所测量表有较好的信度。满意的信度和效度表明可以使用这些变量进行假设验证。
(二) 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均值、标准偏差和相关系数,如表 3所示。从表 3可以看出,创新文化、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与营销能力均有显著的正相关(r=0.595,p < 0.01;r=0.278,p < 0.01;r=0.253,p < 0.01),而且创新文化、双元创新、营销能力和企业绩效同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513,p < 0.01;r=0.596,p < 0.01;r=0.270,p < 0.01;r=0.370,p < 0.01),初步表明研究假设被支持的可行性。
(三) 假设检验
在验证假设时,研究采用了PLS路径分析方法。在检验环境动态性调节效应时,对独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去中心化处理,减少了多重共线性问题,而最终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 4所示。在模型1中,创新文化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有显著正向作用(β=0.598,p < 0.001;β=0.280,p < 0.001),同时创新文化对营销能力也有显著正向影响(β=0.127,p < 0.001),假设1a、假设1b和假设2获得了支持。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营销能力有显著影响,且有正的路径系数(β=0.165,p < 0.001;β=0.163,p < 0.001),假设3获得了支持。此外,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96,p < 0.001),假设4a获得了支持,但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不显著(β=0.046,p>0.05), 假设4b未能获得支持。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且有正的路径系数(β=0.192,p < 0.001),假设5获得了支持。在模型2中,环境动态性弱化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β=-0.198,p < 0.01),假设6a获得了支持,但强化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β=0.158,p < 0.05),假设6b同样获得了支持。然而,营销能力和环境动态性的交互效应对企业绩效有正的路径系数,但统计上不显著(β=0.064,p>0.05),假设7未能获得支持。
表 4 PLS路径分析结果变量 模型1 模型2 路径系数 t值 路径系数 t值 控制变量 企业年龄→企业绩效 -0.028 1.137 -0.033 1.371 企业规模→企业绩效 -0.014 0.599 -0.005 0.265 环境动态性→企业绩效 0.062 1.877 0.108 1.787 主效应 创新文化→利用式创新 0.598*** 9.935 0.596*** 8.688 创新文化→探索式创新 0.280*** 6.027 0.275*** 6.066 创新文化→营销能力 0.127*** 3.346 0.126** 3.109 利用式创新→营销能力 0.165*** 3.822 0.164*** 3.780 探索式创新→营销能力 0.163*** 4.701 0.163*** 4.418 利用式创新→企业绩效 0.396*** 6.271 0.342*** 6.748 探索式创新→企业绩效 0.046 1.848 0.059* 2.106 营销能力→企业绩效 0.192*** 3.726 0.148*** 4.758 调节效应 利用式创新×环境动态性→企业绩效 -0.198** 2.809 探索式创新×环境动态性→企业绩效 0.158* 2.572 营销能力×环境动态性→企业绩效 0.064 1.519 利用式创新R2 0.358 0.358 探索式创新R2 0.078 0.078 营销能力R2 0.121 0.121 企业绩效R2 0.402 0.464 注:*表示p < 0.05,**表示 p < 0.01,***表示p < 0.001。 在模型2中,环境动态性弱化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β=-0.198,p<0.01),假设6a获得了支持,但强化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β=0.158,p<0.05),假设6b同样获得了支持。然而,营销能力和环境动态性的交互效应对企业绩效有正的路径系数,但统计上不显著(β=0.064,p>0.05),假设7未能获得支持。
为更直观地表示环境动态性调节作用,文章画出了交互效应效果图。图 1是利用式创新和环境动态性交互项的斜率图,表示环境动态性对利用式创新和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起抑制作用。该图表示当环境动态性较高时,采用低利用式创新的企业相比高利用式创新企业有更好的绩效,相反当环境动态性较低时,采用高利用式创新的企业相比低利用式创新的企业有更好的绩效。类似地,图 2是探索式创新和环境动态性交互项的斜率图,表明环境动态性进一步强化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当环境动态性较低时,采用低探索式创新的企业相比高探索式创新的企业有更好的绩效,而当环境动态性较高时,采用高探索式创新的企业相比低探索式创新的企业有更好的绩效。
五、 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文章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构建创新文化—企业能力—企业绩效分析框架,探讨了创新文化、双元创新、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环境动态性在这一关系中发挥的调节效应,得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文化对双元创新和营销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双元创新对营销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创新与营销是企业的两个基本职能,但很少有研究把双元创新和营销能力放在同一个分析框架内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文化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文化使企业具备柔性,不易陷入组织惯性,而这些特点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推进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成为可能。Martin和Javalgi[13]发现创新导向使新创企业同时从事已有产品改良和新产品的开发,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而文章研究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学者们的主张。
文章研究结果发现,创新文化对营销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这表明,以开放心智和创新想法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文化促使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商业敏锐度,提升准确识别和判断顾客需求、细分市场、市场潜力等营销能力。研究结果还显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营销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从而作用于企业绩效。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能力有效沟通顾客,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市场定位。高新技术企业在改进已有产品或开发新产品时,应事先规划好产品远景,使推出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避免有产品而没有市场的情况发生。
第二,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没有直接作用。当企业感知效率低下、难于开拓市场时,更倾向于改进已有产品和服务,引进成熟管理方式,在短时间内改善内部规程和制度,尽快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利用式创新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企业感知到存在问题后开展解决问题的结果,其目的性非常明确,获得良好回报的几率较高。但是探索式创新倾向于打破组织原有惯例、制度和流程,带有冒险性和开拓性,投入成本高,伴随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文章研究样本中,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高达71%②,由于资源的制约,企业很难大规模地实施探索式创新。如果高新技术企业过多地集中于探索式创新,就会挤占应投入其他领域的资源,反而带来不好的影响。
然而,文章研究发现探索式创新通过营销能力间接影响企业绩效。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一般掌握的资源相对较少,不是足够清楚地了解潜在目标顾客和市场。但是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新产品规划、开发进程、市场推出时机及反馈、后续计划等一系列程序都有明确的企业营销规程。这些规程要求企业应保持高度的敏锐度,推出更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减少新产品推出所带来的失败风险。这表明,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式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但必须以营销能力作为成功的保障。
第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创新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有争议,还没取得一致结论,而文章研究发现创新文化对企业绩效有直接作用,支持了Wiklund和Shepherd[8]的主张③。创新文化是战略决策观念、心智模式和行为准则,鼓励前瞻性和冒险行为。高新技术行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顾客需求多变,这使企业应把创新思维和承担风险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文章研究结果还显示,创新文化还通过双元创新和营销能力间接影响企业绩效。在现实中,不难发现很多浓厚创新文化氛围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竞争中也有失败的案例,这表明仅凭创新文化不能确保企业的成功。创新文化是高新技术企业战略决策的指路明灯,而双元创新和营销能力是把创新文化转变为战略行为的重要手段。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把创新文化转化为具体可执行、可升级、可重复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时,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第四,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利用式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但正向调节探索式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有效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文章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Jansen等[20]学者们的主张。当外部环境急剧发生变化,导致不确定性增加时,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取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开拓新市场,引导顾客需求等激进措施来应对环境变化,而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时,最好选择已有产品或服务改良等手段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文章研究结果还显示,环境动态性在营销能力和企业绩效关系中没有显著调节作用。这说明,不管高动态环境还是低动态环境,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假设5的验证中已经发现,高新技术企业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可以推断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发生变化,营销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来说都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
(二) 管理建议
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文化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绩效,而且还通过双元创新和营销能力间接影响企业绩效。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应从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创新文化的建设,不断深化创新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取,积极鼓励员工树立创新文化意识,使其成为日常思维模式。例如,给予员工更多自主权、岗位轮换、减少管理层级、包容试错等措施都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成长的源泉,企业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不仅有效推动双元创新能力,而且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第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应重视外部环境变化,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企业创新方式。文章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动态性在利用式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有负向调节作用,但探索式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当技术变化日新月异,顾客需求多变,不确定性增加时,着重选择探索式创新方式;相反,技术变化相对缓慢,顾客需求变化不大,风险可控时,应选择利用式创新方式。文章研究还发现,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绩效。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通过突破式创新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但其后马上需要运用利用式创新维护主要顾客的需求变化。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应铭记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并根据不同环境背景,权衡双元创新模式,达到双元创新的有机平衡。
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应重视营销能力的提升工作。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文化和双元创新通过营销能力间接影响企业绩效。虽然双元创新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但营销同样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营销能力迅速把市场变化和顾客偏好信息反馈给企业高层,供决策之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重视技术研发和开发人员,轻视营销职能的倾向。但是文章研究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企业营销能力的构建,积极引进或培育具有较高营销技能和丰富营销经验的管理人员,使双元创新和营销能力发挥协同效应,使其成为有效转化创新文化的具体手段。
注释:
① 索尼公司1992年推出的MD既有接近CD的音质,又有很好的便携性,是当时具有革命性的产品。但是不能在电脑上直接读取以及版权保护限制是MD最大的硬伤,而大众消费者只想用最便捷的方式来听音乐,不计较音质损失。可索尼公司无视消费者的需求,孤注一掷地往MD上增加新的功能以此挽回市场。随着网络的发展,MP3逐渐占据了便携格式的主流,而各大公司推出各自的MP3播放器,索尼的MD完全走向了失败。
② 根据《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小企业为员工数少于1 000名的企业。
③ 在PLS路径分析中,发现创新文化对企业绩效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
-
表 1 样本分布特征
特征 特征分布 企业数 占比/% 行业 软件开发 25 16.89 互联网电子商务 21 14.19 电子电器 16 10.81 汽车零配件 13 8.78 移动通信装备 11 7.43 其他 62 41.90 地区 辽宁省 35 23.65 北京市 28 18.92 吉林省 14 9.46 上海市 13 8.78 河南省 13 8.78 广东省 10 6.76 其他 35 23.65 所有制 民营 88 59.46 外资 35 23.65 国有 25 16.89 规模 20~100人 52 35.14 101~300人 19 12.84 301~1 000人 34 22.97 1 000人以上 43 29.05 表 2 验证性因子分析
变量 问项 因子载荷 AVE Cronbach’s α 创新文化 鼓励员工为解决问题而做出各种尝试 0.843 0.740 0.924 鼓励员工超越常规去创意思考 0.957 重视并高度评价原创性的观念和意见 0.834 包容接纳各种不同的声音很重要 0.798 利用式创新 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良,适应当前需要 0.885 0.749 0.914 提高已有的技术在多个业务领域的适用性 0.887 利用已有的技术来增加产品功能和种类 0.861 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提炼,应用于当前业务 0.828 探索式创新 尝试运用尚不成熟、有一定风险的新技术 0.806 0.517 0.794 尝试承担风险来开发新的技术或产品 0.728 尝试开拓全新的、尚无营销经验的目标市场 0.699 尝试没有采用过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方式 0.631 营销能力 经常寻找新的促销方式 0.858 0.735 0.917 经常推出新的广告活动 0.914 强调利用各种促销手段 0.870 经常对销售人员进行各种激励 0.782 环境动态性 新客户经常提出和老客户不一样的产品要求 0.773 0.590 0.856 公司业务领域的客户需要和偏好经常变化 0.850 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经常剧烈变化 0.675 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经常改变他们的产品特性 0.765 企业绩效 销售额增长率 0.716 0.706 0.936 市场占有率 0.761 税前利润增长率 0.904 资产收益率 0.927 投资收益率 0.811 净资产收益率 0.901 表 3 相关关系分析
变量 AVE的平方根 企业绩效 创新文化 利用式创新 探索式创新 营销能力 环境动态性 企业绩效 0.840 创新文化 0.513* 0.860 利用式创新 0.596* 0.595* 0.865 探索式创新 0.270* 0.278* 0.257* 0.719 营销能力 0.370* 0.253* 0.271* 0.227* 0.857 环境动态性 0.380* 0.404* 0.391* 0.539* 0.330* 0.768 均值 4.627 5.140 5.168 4.062 4.272 4.489 标准偏差 1.124 1.269 1.170 1.159 1.587 1.213 注: *表示p < 0.01,对角线上的值为AVE的平方根。 表 4 PLS路径分析结果
变量 模型1 模型2 路径系数 t值 路径系数 t值 控制变量 企业年龄→企业绩效 -0.028 1.137 -0.033 1.371 企业规模→企业绩效 -0.014 0.599 -0.005 0.265 环境动态性→企业绩效 0.062 1.877 0.108 1.787 主效应 创新文化→利用式创新 0.598*** 9.935 0.596*** 8.688 创新文化→探索式创新 0.280*** 6.027 0.275*** 6.066 创新文化→营销能力 0.127*** 3.346 0.126** 3.109 利用式创新→营销能力 0.165*** 3.822 0.164*** 3.780 探索式创新→营销能力 0.163*** 4.701 0.163*** 4.418 利用式创新→企业绩效 0.396*** 6.271 0.342*** 6.748 探索式创新→企业绩效 0.046 1.848 0.059* 2.106 营销能力→企业绩效 0.192*** 3.726 0.148*** 4.758 调节效应 利用式创新×环境动态性→企业绩效 -0.198** 2.809 探索式创新×环境动态性→企业绩效 0.158* 2.572 营销能力×环境动态性→企业绩效 0.064 1.519 利用式创新R2 0.358 0.358 探索式创新R2 0.078 0.078 营销能力R2 0.121 0.121 企业绩效R2 0.402 0.464 注:*表示p < 0.05,**表示 p < 0.01,***表示p < 0.001。 -
[1] ZHOU K Z, YIM C K, TSE D K.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 on technology- and market-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69(2): 42-60. doi: 10.1509/jmkg.69.2.42.60756
[2] 杨震宁, 赵红. 中国企业的开放式创新: 制度环境、"竞合"关系与创新绩效[J]. 管理世界, 2020, 36(2): 139-160. doi: 10.3969/j.issn.1002-5502.2020.02.013 [3] MARCH J.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 71-87. doi: 10.1287/orsc.2.1.71
[4] WEERAWARDENA J. The role of marketing capability in innovation-based competitive strategy[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03, 11(1): 15-35. doi: 10.1080/0965254032000096766
[5] ERNST H. Success factor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4(1): 1-40. doi: 10.1111/1468-2370.00075
[6] WEI Y S, O'NEILL H, LEE R P, et al. The impact of innovative culture on individual employe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rket information sharing[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2, 29(5): 1-15.
[7] LEE C, LEE K, PENNINGS J M. Internal capability, external networks, and performance: A study of technology bases ventur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 615-640. doi: 10.1002/smj.181
[8] WIKLUND J, SHEPHERD D. Knowledge-based resource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13): 1307-1314. doi: 10.1002/smj.360
[9] RAUCH A, WIKLUND J, LUMPKIN G T, et 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assessment of past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 33(3): 761-787. doi: 10.1111/j.1540-6520.2009.00308.x
[10] LUMPKIN G T, DESS G G.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 135-172. doi: 10.2307/258632
[11] ZAHRA S A, COVIN J G. Business strategy, technology policy and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14(6): 451-478.
[12] 陈晓红, 于涛. 营销能力对技术创新和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我国中小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3, 31(4): 585-595. doi: 10.3969/j.issn.1003-2053.2013.04.014 [13] MARTIN S L, JAVALGI R.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marketing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mpetitive intensity on Latin America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6, 69(6): 2040-2051. doi: 10.1016/j.jbusres.2015.10.149
[14] LEE J S, HSIEH C J. A research in relating entrepreneurship, marketing capability,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s Research, 2010, 8(9): 109-119.
[15] WEERAWARDENA J, MORT G, SALUNKE S, et al. The role of the market sub-system and the socio-technical sub-system in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pproach[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5, 43(2): 221-239. doi: 10.1007/s11747-014-0382-9
[16] BUCCIERI D, JAVALGI R, GAVUSGIL E.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Role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and dynamic marketing capabilitie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20, 29(2): 1-15.
[17] 王凤彬, 陈建勋, 杨阳. 探索式与利用式技术创新及其平衡的效应分析[J]. 管理世界, 2012(3): 96-112. [18] TSE S Y, WANG D T, ZHANG T J. The effects of distributor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nd relationship exploration on opportunism: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exchange uncertainties and network factor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9, 83(11): 301-313.
[19] BAKER W E, SINKULA J M.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9, 27(4): 411-427. doi: 10.1177/0092070399274002
[20] JANSEN J P, VAN DEN BOSCH A J, VOLBERDA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11): 1661-1674.
[21] ZOU S, FANG E, ZHAO S. The effect of export marketing capabilities on export performance: An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export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03, 11(4): 32-55. doi: 10.1509/jimk.11.4.32.20145
[22] LEE R P. Extending the environment-strategy-performance framework: The role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network strength, market responsiveness, and product innov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10, 18(4): 58-73. doi: 10.1509/jimk.18.4.58
-
期刊类型引用(6)
1. 李明伟. 数字普惠金融、颠覆性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 企业经济. 2024(02): 137-148 . 百度学术
2. 杨力铭,关皓天,傅梦琳. 创新文化如何推动产学研协同?——基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 商展经济. 2024(11): 150-156 . 百度学术
3. 沈阳,龙振宁. 大数据分析在小微企业市场营销中的运用探析. 商展经济. 2023(07): 117-120 . 百度学术
4. 万晓霖. 快印企业营销创新绩效研究.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3(16): 152-154 . 百度学术
5. 谢婷婷,刘珈琳. 高新技术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双元创新投入的中介作用.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2(01): 38-46 . 百度学术
6. 张萌. 高新技术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基于双元创新的中介效应.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03): 54-6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