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8-2204
CN 11-3979/C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价值与战略进路

欧阳修俊, 梁宇健

欧阳修俊, 梁宇健.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价值与战略进路[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7(1): 49-56.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2.1570
引用本文: 欧阳修俊, 梁宇健.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价值与战略进路[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7(1): 49-56.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2.1570
OUYANG Xiujun, LIANG Yujian. Chinese Path to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Connotation, Value and Strategy[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37(1): 49-56.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2.1570
Citation: OUYANG Xiujun, LIANG Yujian. Chinese Path to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Connotation, Value and Strategy[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37(1): 49-56.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2.1570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价值与战略进路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ZX202200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欧阳修俊(1987—),男,贵州天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 中图分类号: D261; G521

Chinese Path to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Connotation, Value and Strategy

  • 摘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达。回顾中国教育发展的辉煌历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培养人才、迈向教育强国、追求人民至上、建设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促进世界教育现代化等重大历史价值。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为有效应对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风险和挑战,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进路。

    Abstract:

    Chinese path to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it is a fundamental project to build China into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It has not only the common features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ut als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is the concrete express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education. Looking back on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Chinese path to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has great historical value in cultivating talents, striding forward to an education power, pursuing people first, and developing a quality workforce. It is also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in boosting the country’s strength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moting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the world. The next five years after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ll be critical for making our efforts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off to a good start.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great risks and challenges on the path to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we must firmly grasp the strategic approach of Chinese path to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教育等多领域的现代化。教育事业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富有深刻内涵。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笔者尝试阐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试图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价值,提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进路,以期更好地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习近平还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阐释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应该具有国际教育的共同特点,更应该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具体而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解决人口规模宏大现实下的大体量教育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下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相协调的现代化,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现代化,是稳中求进的教育现代化。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具体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根据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也可以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现代化。这就应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根本。正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这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教育现代化。这就要求积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4月,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指向,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和总方向。

    第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这就是要保障中国教育“质”的提升与“量”的增长协调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1]“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首要政治任务。”[4]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教育“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协调发展,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推动人民民主教育制度改革的现代化。这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致力满足老百姓“有学上”的基层需求和“上好学”的发展要求,实现教育公平。2020年9月,习近平在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与孩子们亲切交流时说道:“你们今天是小树苗,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你们身上实现。”[5]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坚持完善中国教育制度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第五,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极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7]。可见,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独特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应有的功能。

    第六,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8]教育所具有的阻断贫困代际传承的功能以及培养人才和富国强民的功用,都充分彰显了教育在保障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基本属性。教育对提升全民素质和人才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等具有重要意义 [9]

    第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要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教育至关重要。生态文明教育担负着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理念和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第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面对复杂的环境,迫切需要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向何处去?我们的未来在哪里?”的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与人民之问。显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正确答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积极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以现代化教育促进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肩负着牢固树立中国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又承担着促进世界人民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

    第九,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0]“大国办强教育”是一种新形态的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路,推动中国教育从“穷国办成教育大国”向“大国办成教育强国”思路的转变。

    概括而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展人民民主教育制度,积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有效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努力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创造人类文明教育新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取得这些成就,源于中国走上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教育道路。回顾中国教育发展的辉煌历史,可以看到,在教育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坚守的初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智力与体力的全面发展,是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这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历史逻辑来看,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就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探索。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指出:“教育儿童直接的目的,是要寻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心身各种感官,使他各种器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的自由生长发育。”[11]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2]1978年,邓小平强调:“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1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4]2018年,习近平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

    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正处于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奋勇拼搏,砥砺前行,开创新篇。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五育并举”,推动“五育融合”,能够培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符合中国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5]在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16]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17]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2]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连续十年实现不低于4%的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十年累计支出33.5万亿元,年均增长9.4%,高于同期GDP年均名义增幅(8.9%)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6.9%)[18]。教育已成为国家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前,国内经济稳定回升基础不稳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始终坚持逐年只增不减。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完成了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转变,正阔步走在“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同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民“有学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十余年来,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有51.9万所学校(园)、2.3亿名学生,普及水平总体接近发达国家;这十余年来,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至57.8%,提高了27.8%[19]。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要让人民“上好学”。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发展需求,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这十余年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彰显职业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平均每年为社会培养900万名毕业生,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2;这十余年来,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根本导向,促进育人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建构起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科技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培养需要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科技就是生产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能够自主培养高质量人才,能够实现科技创新自强自立。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人才;国家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培养具有崇高民族精神、坚定民族认同,能够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拼搏的国家人才;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培养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能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乡村人才;中国发展壮大进程中遇到了不少“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培养具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能够解决“卡脖子”难题的科技人才。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长久以来,因西方国家近代教育起步早,占据先发优势,控制话语霸权,中国被动陷入教育现代化等同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误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证明,教育现代化不是只有西方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个标准,中国能够为世界教育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应走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现代化道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走的一条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自我主导、方向正确的成功道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有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共同特征表现在中国与各国的教育现代化都强调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教育发展与人才培育牢牢结合。然而,西方教育现代化遵循精英教育逻辑,是一种“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培养少数人带动国家走向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坚持走自己的路,倡导遵循人民立场的教育逻辑,探索“橄榄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人民为本、教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教育理念,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是实现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宝贵经验,能够为人类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为了有效应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进路。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略。

    第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不同,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21]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党和国家的未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正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2]坚持党的领导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关键,办好教育事业离不开党的领导。

    第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方向,进一步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五育融合”,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全面发展的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100年中,党始终把立德树人摆在第一位,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22]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培养“中国人”,即具备“中国人”意识,认同“中国人”身份,彰显“中国人”气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践证明,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人”。

    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长期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发挥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第一,突出教育发展之全局“优先”。“自党的十四大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起,在很长的时间阶段,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现实逻辑都等同于增加教育投入。”[23]15这为中国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实际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仅强调经费投入优先,还强调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全局优先,要实现从投入优先到全局优先的跃升。“从投入优先到全局优先,用先手棋来定位教育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片面静止地考虑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前后次序问题,而是把教育作为全局和整体中的决定因子。”[23]15因此,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当厘清教育事业与其他事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坚持和巩固教育在全局发展中的优先地位。

    第二,强化教育优先且可持续“发展”。自恢复高考以来,教育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教育已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平等、公平地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成为国家与个人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教育偏离育人根本,被视为获利工具,就会出现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的现象,出现“唯分数、唯升学”的错误育人目标,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优先发展不仅要突出优先发展,而且要强化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育人评价改革步入深水区,需要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以整体优化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

    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24]。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一,推进教育更加公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要推进教育更加公平。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区域教育公平,加大政策对薄弱地区的倾斜力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持续挖掘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潜力,实现区域教育协调发展,还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个体教育公平,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援助。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要坚持教育的普惠性原则,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普及化程度,又要坚持教育的精准性原则,加强教育精准帮扶,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积极“通过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使弱势群体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0]9

    第二,推进教育更高质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保障人民共享教育成果,就要解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推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诉求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由“量”向“质”转变。故而要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自201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诸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应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但二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皆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要注重普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还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发挥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的作用。

    教育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自主创新。

    第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人才自主培养。人才是强国之根本,是党最重要的执政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力量。有研究表明,中国就业人员总数从2014年开始下降,但是全国各类人才总量不断上升,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幅提升[25]。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2021年,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26]在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乡村发展、科技发展、军事发展等都需要人才,我们要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立足中国实际,加快建设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自主培养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

    第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是立国之本,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想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之中崛起,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科技自强自立。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7]对此,要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自主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教育发展的未来必然是教育现代化,各国在教育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迈进,中国也在向教育现代化奋进。虽然全世界各国教育指向的是同一个目标——教育现代化,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存在显著差异,这就决定了各国的教育现代化道路也各不相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必须坚持走自己的教育现代化道路,才能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现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第一,坚定不移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实际的教育现代化,是从中国的教育实际出发推进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策。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2]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中国意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关照集体利益,深入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非封闭性的,而是具有开放性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办好能够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

    第二,为世界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经验,开创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新纪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方向正确、能够走向成功的教育现代化道路,既符合中国教育实践,又能为世界提供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世界追求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出现了各种教育实践难题,阻碍了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这是各国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陷入的“西方教育现代化”误区。对此,中国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努力开创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新纪元,主动为世界提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经验,让各国拥有借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经验以实现发展的机会,积极推动世界教育迈向现代化。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2] 新华网.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李克强讲话 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EB/OL]. (2018−09−10)[2022−10−30].
    [3] 新华网.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 (2021−04−19)[2022−10−30].
    [4]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J]. 人民教育, 2022(Z1): 1.
    [5] 新华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EB/OL]. (2020−10−26)[2022−10−30].
    [6] 新华社.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EB/OL]. (2022−10−14)[2022−10−30].
    [7] 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2020−11−03)[2022−10−30].
    [8] 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EB/OL]. (2021−08−17)[2022−10−30].
    [9] 戴妍, 刘斯琪. 教育应在推动共同富裕中有所作为[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9−02(4).
    [10]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1−07−15)[2022−10−30].
    [11] 陈独秀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114.
    [12] 毛泽东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26.
    [13]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06—107.
    [14]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八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1.
    [15] 邓小平.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人民教育,1985(7): 2—3.
    [16] 江泽民文选: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370.
    [17] 胡锦涛.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0−09−09)[2022−10−30].
    [18] 教育部财务司. 十年来党和国家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有关情况[EB/OL]. (2022−09−27)[2022−10−30].
    [19] 吕玉刚. 以未来计 • 从足下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年成就与未来布局[J]. 中小学管理,2022(10): 10—14.
    [20] 王新波, 王敬杰, 张浩, 等.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五[J]. 教育研究,2022,45(5): 4—16.
    [21] 习近平.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5−31)[2022−10−30].
    [22] 吴德刚. 中国共产党教育事业百年历史经验[J]. 教育研究,2021,42(12): 4—13.
    [23] 马晓强, 刘大伟, 万歆, 等.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九[J]. 教育研究,2022,43(9): 11—21.
    [24] 张志勇, 袁语聪.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刍议[J]. 教育研究,2022,43(10): 34—43.
    [25] 胡鞍钢, 王洪川.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之路[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4(1): 56—72.
    [26] 新华社. 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1−09−28)[2022−10−30].
    [27] 习近平.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0−09−11)[2022−10−30].
  • 期刊类型引用(6)

    1. 张妮,章敏,彭蝶,杨黔东.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名师工作室发展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 教育导刊. 2025(04): 54-62 . 百度学术
    2. 卢浩宇,李强.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价值维度、实践重心与推进路径.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09): 3-9 . 百度学术
    3. 李芳,钟思玉.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逻辑与政策创新. 教育文化论坛. 2024(04): 26-36 . 百度学术
    4. 李依檬,廖桐. 中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4(06): 240-243 . 百度学术
    5. 周斌,朱成科.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基本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4(06): 18-25 . 百度学术
    6. 马虹霞.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4(12): 237-24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8
  • HTML全文浏览量:  112
  • PDF下载量:  24
  • 被引次数: 8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1-1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1-29
  • 刊出日期:  2024-01-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