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8-2204
CN 11-3979/C

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与要素变革

宫长瑞, 修珺

宫长瑞, 修珺. 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与要素变革[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4.0808
引用本文: 宫长瑞, 修珺. 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与要素变革[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4.0808
GONG Changrui, XIU Jun. Green Productivity: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and Factor Trans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4.0808
Citation: GONG Changrui, XIU Jun. Green Productivity: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and Factor Trans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4.0808

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与要素变革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2BKS15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宫长瑞(1982—),男,甘肃庆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治理与生态伦理研究

  • 中图分类号: F124

Green Productivity: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and Factor Trans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 摘要:

    新质生产力破解了传统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困境,厚植了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底蕴,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质态。相较于传统生产力系统,新质生产力系统发生了深刻的要素变革,体现了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生态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系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生产图景,即富有生态意识的新质人才实现了劳动资料的生态维度优化,开发利用更具绿色内涵的劳动对象,在先进科技负熵流的赋能下,与同属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元素的良好有序交互。在对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中,新质生产力释放了良好的生态效能,实现了发展事实和发展价值的统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s solved the ecological dilemma of traditional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and thickly planted the green heritage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latest state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vity system,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ystem has undergone a profound elemental change, reflecting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s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green productivity.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ystem shows a new production pictur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i.e., ecologically conscious new quality talents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of labor materials, develop and utilize labor objects with more green connotations, and, empowered by the negative entropy flow of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rry out good and orderly interaction of material, energy, information and other elements with nature, which belongs to the same community of life. In the pursuit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society and nature,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releases good ecological efficiency, realizes the unity of development facts and development values, and provides important support for shaping the new green kinetic energ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 生产力是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活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生态生产力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条隐性线索,揭示了生产力内在本质的生态意蕴。生产力处于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随着“旧质”瓦解和“新质”生成的交替演进而不断进步,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质态。随着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生态力的发展标准呈现新质态,绿色化、数智化、高质量特征更加突出,本质上追求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能力的跃迁。2023年9月,习近平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强调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既注重生产力发展的“金山银山”,又强调美好生活的“绿水青山”,着力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给出经济转轨高质量发展时代命题的科学答案,承载了浓厚的生态关切。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3]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生产力的最新形态,能够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生态化重塑,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点“绿”成“金”的绿色发展,有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兼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将绿色发展作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命题的回答,新质生产力各要素的绿色发展要求,也彰显着其本身内蕴的绿色发展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就是绿色生产力。沿着马克思主义生态生产力的逻辑线索,探寻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本色,基于生产力的生发原点、要素结构、发展动力,剖析新质生产力的系统结构及其作用机理,围绕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条分缕析,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蕴,实现新质生产力系统全要素的绿色转型和优化提升,对于形塑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生产力是一个处于开放状态的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元素的交换,在外界环境的交互中引入科学技术的负熵流,以抵消系统自身发展产生的正熵,促使生产力系统降低自身无序度,走向结构和功能的有序状态,形成稳定的耗散结构。在马克思视阈中,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结构组成、系统功能、运作规律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等表现出鲜明的协同性特征[4]。研究借鉴了赵家祥关于生产力系统[5]的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特质,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运筹性的综合要素、渗透性要素和准备性要素等四类彼此关联、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要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结构。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6]1000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包含量的方面,更包含质的方面。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能力和构成要素都获得了极大发展,系统结构实现了整体升级。“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7]新质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触发点,以创新为驱动力引发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变革,为生产力转型发展塑造了一个“奇点时刻”。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8]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回应生态文明建设对生产力发展新要求的有力答案。新质生产力注重现代科技与自然和人的高品质协同,以创新为驱动实现了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渗透融合和优化提升,在有效提升各要素性能质量的同时促成了各要素的科学组合和绿色联结,其内部结构在科学技术等创新型知识要素的日益渗透下呈现为丰富优质要素深度融合的复杂有机系统,如图1所示。应提升生产力的功能水平,实现新质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更新,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生态内涵。

    图  1  新质生产力系统结构

    图1可知,科学技术作为渗透性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其他要素融合交互,是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动力源。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9]698科学技术是衡量新质生产力系统发展程度的核心变量,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指出:“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6]117 通过赋能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绿色升级,不仅能够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从而减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能够推动管理和教育的创新,推动管理协作方法的改进,促使生产模式科学化发展,并助力教育方法、教育重点和教育模式的改进,全面改善准备性要素,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培育更多具有生态意识的劳动者提供支撑。

    在生产力系统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可以概括为“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9]215,独立的实体性要素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要素,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在渗透性要素的赋能下依照绿色、智能的原则得到更好结合。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作为居于系统主导地位的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实现了优化跃升,增添了绿色内涵。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劳动者是具备更高水平专业技能和更深厚生态文明素养的生态型新质人才,能够在生态思维指导下创造更高形态的科学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发明和改进劳动资料,从而更加合理高效地改造劳动对象,缩小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裂缝。劳动资料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得到了生态化改造,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与生态价值,对改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促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劳动对象选择范围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态化“硬资源”,而是在科学技术的助力下实现了向非物态化“软资源”的拓展,劳动对象的生态意蕴得到了极大提升。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高素质的生态型人才借助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开发新质信息、材料、能源等可循环、可持续的新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生产力系统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

    运筹性的综合要素和准备性要素是生产力系统中重要的辅助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支撑作用。习近平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10]生产力系统中运筹性的综合要素包括组织管理、分工、协作等,调动着生产实践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畅通良性循环、完善工作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辅助要素。运筹性的综合要素在科学的要素组合规律指导下,通过改善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的质量及其之间的联系状态而发挥作用。运筹性的综合要素能够促进系统内部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有效调配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照各自的功能属性进行适配组合,使其在数量和比例上作到合理结合,增强彼此之间联系的紧密度,从而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新质生产力系统打通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实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教育作为生产力系统的准备性要素,在科技赋能下推动了教育方式的数智化转型、教育结构的科学性优化和教育内容的高质量升级,有助于新质人才的培养,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更具备生态意识和创新本领的高质量技能型劳动者和智能型劳动者。

    新型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组织管理、教育等,都是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力各要素不断进行生态化重塑,在渗透融合中实现高效协同,进而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绿色生产力。应推动生产力要素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匹配,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良管理协作模式,提升教育水平,推动各要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变革调整,提高其组合效率,从而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奏响绿色经济新图景的序曲。

    作为一切生产活动的核心,人是生产力中的主体性要素,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意识性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11]209。就劳动者的本质而言,人是自然界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源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人类劳动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是携手并进的”[9]696,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生产活动是人体的机能,劳动者通过生产活动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在自然界中完成对劳动资料的更新和对劳动对象的开掘,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9]208。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9]211,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决定着生产目的的规划与落实,劳动资料的开发和运用、劳动对象的挖掘与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把控着整个生产过程,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是朝向扩大人与自然物质交换裂缝的破坏力抑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驱动力。

    新质生产力下的新型劳动者是具备更高生态意识、掌握更新前沿技术的新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要素,具有浓厚的绿色内涵。随着中国经济新领域、新赛道的开辟和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开阔眼界、创新精神、多维知识和过硬本领的新质人才,使劳动者从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脱离,摆脱工业机器的隐性控制,更好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的双赢,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无论是基于厚植新质生产力绿色底蕴的要求,还是对人的发展终极目标的追求,都指向培养劳动者的“生态人”转型。“生态人”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准则,重视人的生态性存在。“生态人”“是指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指导下,以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作为伦理基础,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人的形态”[12]。新质生产力下的新型劳动者是能够兼顾复杂的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具生态素养的“生态人”劳动者。“生态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确定科学的生产目的、规划合理的生产方案,将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工具,在生态意识指导下借助更高水平的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激发和释放生产资料的活力,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人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6]928开展生产活动,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绿色转型,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新型劳动者的智力支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充分运用新劳动资料、合理改造劳动对象,在复杂的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中自觉建立主体责任的新质人才。培育新型劳动者,增强劳动者创造和驾驭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生产发展绿色转型的要义。实现劳动者向“生态人”转型,要从意识和实践两方面着手,培育劳动者生态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改善劳动者技能结构。教育作为生产力系统中重要的准备性要素,在培育新型劳动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下新型劳动者的培养路径,如图2所示。

    图  2  新质生产力下新型劳动者的培养路径

    图2可知,一方面,教育能够对劳动者意识产生重大影响。首先,通过对劳动者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提升劳动者的生态素质,使劳动者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认知,并促使劳动者将生态意识落实为具体的生态行为,在生产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思维谋划生产过程;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环保,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应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培育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激励劳动者勇于“破界”,打破传统学科和知识的边界,以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激发创新活力,不断迭代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技术研究,创造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新质产业的发展注入鲜活动力,增添科学技术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含量,进而更好赋能劳动者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另一方面,教育是提升劳动者技能的主要途径。首先,“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9]53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劳动者更好掌握劳动资料。新质生产力下的新型劳动者与以往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劳动者不同,是摆脱了导致生态异化的资本逻辑,充分掌握现代高端技术、利用先进科学设备的新型人才,能够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改进职业教育内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创新教育体制等途径,能够促进劳动者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其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其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能够改进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和管理,加强不同领域人才梯度培养,促进高质量的技能型劳动者和智能型劳动者的培育,提高劳动者在生产力系统中作用的发挥程度。

    劳动资料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中介性要素,是主体劳动者借助中介物自然属性的发挥,使客体劳动对象按照自己意图发生改变的“物或物的综合体”[9]209。劳动资料作为人与自然间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能力的重要标志。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劳动资料的使用价值能够通过劳动者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转移到劳动对象上,形成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将“可能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9]214。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将其总和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9]210。生产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延长和扩展了劳动者的物理身体器官,增强了劳动者的生产能力,能够帮助劳动者利用和改造劳动对象,从而更加高效地创造劳动产品。“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9]210劳动资料的不断改良与持续优化,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作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资料的生态维度优化提出新要求,具有丰厚的绿色底蕴。生态型劳动资料的创造与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解决的重要问题。劳动资料的生态化转型发展实质上是科技发展的生态化转向及其创新成果的实践转化,能够推动人类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形成平衡状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劳动资料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劳动资料生态化优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发展及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催生了更绿色、更环保、更低碳、更安全的新质生产工具,为生产力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在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撑下,劳动资料的发展进步能够推动生产由能耗大、浪费多的“单向度”过程转向绿色环保的“循环型”模式,不仅能够实现对不同资源的分类开发,充分利用原材料的自然价值,有效提升生产投入产出比,而且能够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助于缓解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渗透性要素,在劳动资料的升级优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科学技术以知识形态或理论形态存在时,科学技术还只是潜在的生产力,而当其物化为具体的劳动资料时,就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将生态理念贯穿于科学技术研发的全过程之中,不仅要关注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维度的提升,也要关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生态维度上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下新劳动资料的形成路径,如图3所示。

    图  3  新质生产力下新劳动资料的形成路径

    图3可知,一方面,要利用科学技术改良物质劳动资料,实现传统产业的脱碳转型、绿色升级。以创新为主引擎,发展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智化升级,打破生产力发展的地理空间限制,使生产力在深海、深空、深地及互联网立体连接所形成的广阔场域实现融合跃迁,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新基础。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绿色转型的发展能力,对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在利用自然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爱护自然、善待自然,在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实现物质劳动资料的突破与升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发展开发了劳动资料的新形态,非物质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是应重视生态环境本身所蕴含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态生产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3]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产力,能够产出不可估量的生态财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生态系统内部可持续性与生产能力的维持与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走生态经济化之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绿色低碳经济循环体系,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胜势,实现生产力的生态化发展。二是应注重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发展新质数字生产力。数字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具备引发生产力系统创变的可能性。数字技术促进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孕育了数字经济新形态,有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在水平维度跃升新台阶。同时,新质数字生产力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鲜活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的智慧化发展,赋予生态文明以绿色智慧的数字新形态。三是应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新质产业生产力。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14]加快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技术革新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人民群众享受绿色生活和实现环境权益的根本路径[15]。要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绿色环保发展新赛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绿色生产力的转化。

    劳动对象是生产实践中被加工、被改造的客体性要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开发和利用劳动对象,从而获得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维持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9]207,在生产劳动中,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将自然界所提供的劳动对象按自己的需要改造成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没有自然界提供的各种劳动对象,劳动者的生产劳动便失去了自然前提与物质基础,劳动者“什么也不能创造”[11]158。自然界是“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16],是人类全部可能劳动对象的总和。尽管各种劳动对象的表现形式和呈现状态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具体生产活动中被人们认识并改造的自然物,一旦离开自然环境,就“只能处于抽象性或者虚幻性的存在状态中”[17]

    科技创新的赋能使劳动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为新质生产力下的新劳动对象注入了丰富的绿色意蕴。“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6]115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升级,人类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劳动对象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得以扩展。一方面,在高新科技的加持下,人类扩大了劳动对象开发的范围,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大大拓展,物态化劳动对象不断丰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形态,人类通过科学实践不断创造崭新的、更具丰富技术要素的非物态化劳动对象,数据、信息成为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劳动对象,不仅直接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开辟了生产力发展跃升的新渠道。新质生产力大大扩展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并以各类新劳动对象为物质承载,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激发形成新的绿色产能,并推动淘汰资源消耗大的落后产能,促使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与传统生产力以经济效益优先为发展原则不同,新质生产力坚持生态优先,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力量。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人与自然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生命共同体,自然不再是单纯被人类随意利用和粗暴改造的客观性存在,而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命体存在。

    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要遵循绿色发展导向,有序、有度、有效挖掘并利用自然力,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高新材料,同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数据信息、知识等软资源作为新劳动对象,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携手发展。科技创新带来了劳动对象形态的深刻革命,发展新劳动对象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劲赋能。 新质生产力下新劳动对象的发展路径,如图4所示。

    图  4  新质生产力下新劳动对象的发展路径

    图4可知,一方面,要借助先进技术创造更高水平的劳动资料,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物态化劳动对象,发展新质能源生产力和新质材料生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添劳动对象的绿色内涵。传统工业生产力多以矿物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为劳动对象,粗放型的开发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原则,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劳动对象的绿色转型,应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促使劳动对象向清洁的新能源和新材料转化。不仅要开发绿色可再生的地热能、太阳能、海洋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为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能源危机提供可能,助力生产动能向低碳化转向,也要重视新材料作为“科技发展骨肉”的重要作用。纳米材料、复合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前沿新兴材料的创新运用,能够培育新的增长极,更好地满足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迭代升级的新需求,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要乘科技之东风,发展非物态化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的选择转向非物质形态的绿色软资源,形成新质数据生产力。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数字时代的信息范式转变使数据成为更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劳动对象,突破了传统劳动对象的物质性,日益呈现数智化新特征。数据本身具有非消耗性、无限性和再生性的绿色特征,其运用受限小,能够在各种场景中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相结合,迸发生产力发展的乘数效应。数据要素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有效节约了物质资源,而且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是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具有突破性的关键要素,能够释放出较大的绿色发展效能。

    新质生产力将绿色、智能、泛在的技术革命性突破成果应用于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过程,从而成为绿色生产力[18]。绿色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色呈现,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内蕴的生态价值取向。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绿色转型和全要素提升,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绿色新动能,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依循绿色、智能、泛在的发展原则,新质生产力“用青山绿水的底色、高品质生活的主色、高质量发展的亮色,擘画一幅生产力能级跃升的新时代画卷”[19],能够有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兼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跃升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价值目标,达成生产力发展在价值维度、水平维度和生态维度上的“三生共赢”。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蕴,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绿色转型和全要素提升,能够在生活维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在生产维度拓展生产力生态化发展的中国之路,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在生态维度平衡人与自然间主客体交往,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 图  1   新质生产力系统结构

    图  2   新质生产力下新型劳动者的培养路径

    图  3   新质生产力下新劳动资料的形成路径

    图  4   新质生产力下新劳动对象的发展路径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01-202.
    [2]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蔡奇陪同考察[N]. 人民日报, 2023−09−09(1).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2−02(1).
    [4] 杨渝玲, 王欢. 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系统哲学新释及当代启示[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6(5): 31-42.
    [5] 赵家祥. 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力发展动力[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1): 4.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 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N]. 人民日报, 2023−12−18(4).
    [8]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李强主持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 丁薛祥讲话[N]. 人民日报, 2023−07−19(1).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0] 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 求是, 2024(11): 8.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2] 马超, 潘正祥. 论人的生态化转型之维:由“经济人”向“生态人”变革[J]. 理论建设, 2015(6): 72.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61.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34.
    [15] 方世南.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向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6(1): 60-68.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28.
    [17] 方世南. 马克思环境思想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研究[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69.
    [18] 张云飞. 为什么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N]. 中国环境报, 2024−03−04(3).
    [19] 蒲清平, 黄媛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6): 4-5.
图(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
  • HTML全文浏览量:  8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5-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3-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