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宪初. 从国际公约看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J].政法论坛,1985(1):60-61.
|
[2] |
赵维田. 国际航空承运人对旅客伤亡的责任范围——评美国一些案例对华沙公约第十七条的解释[J].中国国际法年刊,1984:157-164.
|
[3] |
赵维田. 论国际航空运输的客票规则[J].中国法学,1984(4):151-154.
|
[4] |
赵维田. 国际空运责任规则与发展现状[J].法学研究,1984(3):89-94.
|
[5] |
成建平. 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中的法律问题[J].政治与法律,1987(5):39-42.
|
[6] |
陶德海.试论责任公约中的计算单位[J].比较法研究,1987(3):66-68.
|
[7] |
郑斌.国际航空运输法[M].徐克继,译.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
|
[8] |
洪德彬.航空法选译[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
|
[9] |
刘伟民.国际航空法条约汇编[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9.
|
[10] |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
[11] |
唐明毅.现代国际航空运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12] |
曹三明.民用航空法释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
[13] |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 .武汉:武汉大学,1998.
|
[14] |
沈晓鸣.民航华沙体制的不足及其改进[J].法学,1990(5):32-34.
|
[15] |
凌岩.《蒙特利尔公约》补充议定书述略[J].法学杂志,1993(5):23-26.
|
[16] |
中国航空法学研究会.国际航空法华沙体制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
[17] |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
[18] |
黄力华.民用航空法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
[19] |
刘伟民.航空法教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
[20] |
董念清.航空法判例与学理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
[21] |
盛勇强.国际航空货运纠纷法律适用与案例精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
[22] |
贺元骅.航空民商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
[23] |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
[24] |
唐明毅.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
|
[25] |
何祥菊.国际航空法中的旅客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讨[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5):63-71.
|
[26] |
刘磊.与华沙体制相衔接的航空公司协议的效力问题[J].政治与法律,2004(3):157-160.
|
[27] |
唐明毅.新国际航空旅客运输责任制度及其影响[J].政治与法律,2003(2):66-74.
|
[28] |
黄力华.从9/11恐怖袭击事件看航空旅客运输承运人责任[J].法学,2002(10):67-74.
|
[29] |
崔剑平.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纠纷的审理及法律适用[J].法律适用,2003(3):51-54.
|
[30] |
叶乃峰.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研究 .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07.
|
[31] |
肖永平,孙玉超.论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期间[J].现代法学,2008(4):148-156.
|
[32] |
唐明毅.论贯穿国际航空运输法发展过程的矛盾与挑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8-53.
|
[33] |
陈宇.国际航空运输中的损害赔偿[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42.
|
[34] |
张世良.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探微[J].社会科学研究,2006(6):87-91.
|
[35] |
于飞.民航客运承运人对旅客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J].法学,2006(6):150-154.
|
[36] |
赵劲松:国际航空侵权行为法律制度的新发展——以《非法干扰公约》为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7-62.
|
[37] |
郝秀辉:航空损害赔偿的"过失"判断规则及判例考察[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6):90-97.
|
[38] |
王超.试论国际航空运输中航空器对地面第三方责任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
[39] |
房芳.1952年罗马公约现代化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
[40] |
余俊.简论航空器第三人责任险的制度价值[J].民航管理,2007(3):27-29.
|
[41] |
郝秀辉.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论[J].北方法学,2008(1):119-126.
|
[42] |
张毅丰,张延峰.国家航空器造成地面人员财产损害的国家赔偿法律原则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11):349.
|
[43] |
陆曦. 浅议航空承运人责任限额的正当性问题[J].警官文苑,2008(3):60-63.
|
[44] |
叶乃锋.论损害赔偿限额的非正当性——以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为例的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0-96.
|
[45] |
王茵. 我国航空承运人责任限额制度的检讨与研究[J].南方论刊,2007(4):45-46.
|
[46] |
闻银玲,马海荣.论我国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制制度——以东航"11.21"空难的赔偿方案为视角[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70-74.
|
[47] |
董念清.对《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规定》的思考[J].民航管理,2006(4):19-20.
|
[48] |
汪静农.论航空运输中延误的法律责任问题[J].政治与法律,1995(1):43-46.
|
[49] |
朱子勤,陈娟.试析我国有关航班延误的法律规定[J].行政与法,2008(11):84-88.
|
[50] |
谢云双.航班延误补偿的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民用航空,2004(8):33-34.
|
[51] |
王兵,李新记.关于构建我国飞机延误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J].民航管理,2005(10):17-19.
|
[52] |
胡超容.试析航班延误的法学概念[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11):84-86.
|
[53] |
雷丽星.航班延误的政策和立法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57.
|
[54] |
张丽.试论航班延误的国际立法[J].法制与社会,2006(17):76-78.
|
[55] |
张军.航班延误下的旅客权益保护问题[J].经营与管理,2008(9):34-35.
|
[56] |
韩冰.论客运航班延误及其民事责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0-44.
|
[57] |
赵云.民用航空延误涉及的法律问题探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3-51.
|
[58] |
王建平.航班无责延误后的侵权分析——侵权行为法的一个特殊问题[J].法学家,2006(5):123-129.
|
[59] |
贺元骅.不可抗力与航空承运人延误责任——以"全日空"两起延误案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03(6):8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