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8-2204
CN 11-3979/C

中国航空运输法律问题研究述评——中国航空法学30年研究综述(一)

郝秀辉

郝秀辉. 中国航空运输法律问题研究述评——中国航空法学30年研究综述(一)[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3(2): 27-35.
引用本文: 郝秀辉. 中国航空运输法律问题研究述评——中国航空法学30年研究综述(一)[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3(2): 27-35.
HAO Xiu-hui. Review of Study on Aviation Transport Law Question in China: Summary on Chinese Science of Air Law Studying in Thirty Years (One)[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23(2): 27-35.
Citation: HAO Xiu-hui. Review of Study on Aviation Transport Law Question in China: Summary on Chinese Science of Air Law Studying in Thirty Years (One)[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23(2): 27-35.

中国航空运输法律问题研究述评——中国航空法学30年研究综述(一)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TJFX08-050);中国民航大学校级科研项目(09CAUC-H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郝秀辉(1971-),女,辽宁葫芦岛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航空法.

  • 中图分类号: DF934

Review of Study on Aviation Transport Law Question in China: Summary on Chinese Science of Air Law Studying in Thirty Years (One)

  • 摘要: 30年(1979~2009)来,航空运输法律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研究著作、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都有很大成绩和进步。但是有关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研究还比较薄弱,航空运输法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需要创新,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和层次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今后的航空运输法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Abstract: The study of China air transport law has mad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from 1979 to 2009), and various works and periodical theses and academic degree theses in this field have been published. But, the study of Chinese domestic civil aviation carrier responsibility is still not enough, carrier,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 need to blaze a new trail,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need to be further promoted, thus, the study of air transport law is a hard and long term task.
  • [1] 张宪初. 从国际公约看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J].政法论坛,1985(1):60-61.
    [2] 赵维田. 国际航空承运人对旅客伤亡的责任范围——评美国一些案例对华沙公约第十七条的解释[J].中国国际法年刊,1984:157-164.
    [3] 赵维田. 论国际航空运输的客票规则[J].中国法学,1984(4):151-154.
    [4] 赵维田. 国际空运责任规则与发展现状[J].法学研究,1984(3):89-94.
    [5] 成建平. 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中的法律问题[J].政治与法律,1987(5):39-42.
    [6] 陶德海.试论责任公约中的计算单位[J].比较法研究,1987(3):66-68.
    [7] 郑斌.国际航空运输法[M].徐克继,译.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
    [8] 洪德彬.航空法选译[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
    [9] 刘伟民.国际航空法条约汇编[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9.
    [10]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11] 唐明毅.现代国际航空运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2] 曹三明.民用航空法释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13]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 .武汉:武汉大学,1998.
    [14] 沈晓鸣.民航华沙体制的不足及其改进[J].法学,1990(5):32-34.
    [15] 凌岩.《蒙特利尔公约》补充议定书述略[J].法学杂志,1993(5):23-26.
    [16] 中国航空法学研究会.国际航空法华沙体制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7]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8] 黄力华.民用航空法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19] 刘伟民.航空法教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0] 董念清.航空法判例与学理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21] 盛勇强.国际航空货运纠纷法律适用与案例精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2] 贺元骅.航空民商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3]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4] 唐明毅.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
    [25] 何祥菊.国际航空法中的旅客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讨[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5):63-71.
    [26] 刘磊.与华沙体制相衔接的航空公司协议的效力问题[J].政治与法律,2004(3):157-160.
    [27] 唐明毅.新国际航空旅客运输责任制度及其影响[J].政治与法律,2003(2):66-74.
    [28] 黄力华.从9/11恐怖袭击事件看航空旅客运输承运人责任[J].法学,2002(10):67-74.
    [29] 崔剑平.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纠纷的审理及法律适用[J].法律适用,2003(3):51-54.
    [30] 叶乃峰.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研究 .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07.
    [31] 肖永平,孙玉超.论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期间[J].现代法学,2008(4):148-156.
    [32] 唐明毅.论贯穿国际航空运输法发展过程的矛盾与挑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8-53.
    [33] 陈宇.国际航空运输中的损害赔偿[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42.
    [34] 张世良.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探微[J].社会科学研究,2006(6):87-91.
    [35] 于飞.民航客运承运人对旅客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J].法学,2006(6):150-154.
    [36] 赵劲松:国际航空侵权行为法律制度的新发展——以《非法干扰公约》为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7-62.
    [37] 郝秀辉:航空损害赔偿的"过失"判断规则及判例考察[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6):90-97.
    [38] 王超.试论国际航空运输中航空器对地面第三方责任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39] 房芳.1952年罗马公约现代化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40] 余俊.简论航空器第三人责任险的制度价值[J].民航管理,2007(3):27-29.
    [41] 郝秀辉.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论[J].北方法学,2008(1):119-126.
    [42] 张毅丰,张延峰.国家航空器造成地面人员财产损害的国家赔偿法律原则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11):349.
    [43] 陆曦. 浅议航空承运人责任限额的正当性问题[J].警官文苑,2008(3):60-63.
    [44] 叶乃锋.论损害赔偿限额的非正当性——以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为例的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0-96.
    [45] 王茵. 我国航空承运人责任限额制度的检讨与研究[J].南方论刊,2007(4):45-46.
    [46] 闻银玲,马海荣.论我国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制制度——以东航"11.21"空难的赔偿方案为视角[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70-74.
    [47] 董念清.对《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规定》的思考[J].民航管理,2006(4):19-20.
    [48] 汪静农.论航空运输中延误的法律责任问题[J].政治与法律,1995(1):43-46.
    [49] 朱子勤,陈娟.试析我国有关航班延误的法律规定[J].行政与法,2008(11):84-88.
    [50] 谢云双.航班延误补偿的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民用航空,2004(8):33-34.
    [51] 王兵,李新记.关于构建我国飞机延误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J].民航管理,2005(10):17-19.
    [52] 胡超容.试析航班延误的法学概念[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11):84-86.
    [53] 雷丽星.航班延误的政策和立法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57.
    [54] 张丽.试论航班延误的国际立法[J].法制与社会,2006(17):76-78.
    [55] 张军.航班延误下的旅客权益保护问题[J].经营与管理,2008(9):34-35.
    [56] 韩冰.论客运航班延误及其民事责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0-44.
    [57] 赵云.民用航空延误涉及的法律问题探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3-51.
    [58] 王建平.航班无责延误后的侵权分析——侵权行为法的一个特殊问题[J].法学家,2006(5):123-129.
    [59] 贺元骅.不可抗力与航空承运人延误责任——以"全日空"两起延误案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03(6):82-8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51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296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03-09
  • 发布日期:  2010-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