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8-2204
CN 11-3979/C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概论”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

徐宏潇

徐宏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概论”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4(4): 17-21.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1.0311
引用本文: 徐宏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概论”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4(4): 17-21.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1.0311
XU Hongxiao. Integr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to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Course: Value and Path[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34(4): 17-21.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1.0311
Citation: XU Hongxiao. Integr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to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Course: Value and Path[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34(4): 17-21.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1.03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概论”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 18KDC0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批人文社科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YWF-21-BJ-W-23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徐宏潇(1985-), 女, 河北秦皇岛人,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中图分类号: D616;G641

Integr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to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Course: Value and Path

  •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概论"课教学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必然要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论"课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其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创新路径,在积极推进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世情与国情交织的教学内容创新的同时,努力推动"线上+线下""认知+探索"和"讲授+研讨"教学形式创新,力争不断提升"概论"课建设质量。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to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course, is not only an urgent nee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lement the basic tasks of strengthen morality education,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build "golden class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guiding dee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The teaching team of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of Beihang University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content of integrating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ought into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and actively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at is intertwined with history and re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world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online + offline" "cognition + exploration" and "teaching + discussion" teaching form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roduc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2020年《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概论”课教学内容要点做出明确规定,即“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1]。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引领作用[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有必要将其深度融入“概论”课教学全过程。

    从教学内容要求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践要求等本身就是“概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从教材体系结构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修订的2018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其内容为第八至第十四章。无论从教学内容要求还是从教材体系结构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应融入“概论”课教学。然而,深度“融入”的内涵又不应仅限于教学专题和教材结构安排,而应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将其深度融入“概论”课教学既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打造思政课“金课”、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概论”课无疑需要承担这一重要使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概论”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3]。在“概论”课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深入到历史的“具体”中去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两大奇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原因的分析,带领学生阅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理解领悟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的深刻内涵,只有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阶段为中国摆脱贫困所开展的接续探索讲清楚,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持续奋斗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理论阐释,分析中国特色减贫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何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进而引导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深刻理解中坚定“四个自信”。

    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概论”课教学内容的要求[1]看,这门课程对理论、政策、历史、实践教学要求极高,迫切需要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2018年6月,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4] 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以下简称“两性一度”)作为一流课程基本要求[5]。“两性一度”成为评价一流本科课程的重要标准。在“概论”课教学中,只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重点,全面、系统、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把学生引导进入基于探究与应用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来,才能提升“概论”课的“两性一度”。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专题时,教师不但需要系统讲授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进程,还需要带领学生深入阅读《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与经验,并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全面”与“深化”的深刻内涵及重大意义。通过这一深度融入的方式,学生需要结合历史进程、现实发展,在文献阅读中独立思考才能将知识要点融会贯通,深化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课程的“两性一度”也随之提升。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所谓深度学习,“是对学习内容积极主动的理解、联系和结构的建立、基本原理的追求、相关证据的权衡、批判反思和应用”[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概论”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跃升,但是从“概论”课教学实际来看,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从教学内容看,教学内容更新快、教学重难点多,开展深度专题教学难度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活跃,正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行时”。因此,“概论”课全面、系统、深入讲授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的难度高,不仅要注重课程讲授的体系性,而且要将最新理论创新、最新实践要求和最新案例素材及时、高效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和众多的教学重点难点,既考验教师知识的广度和追踪时事热点的敏锐度,也给教师开展深度专题教学带来较大难度。第二,从教学资源看,各类教学资源丰富而零散,开展深度体系化教学难度大。目前,“概论”课统编教材为2018年版,近年来的中央最新精神及最新教学素材并未体现在教材中,虽然网络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及读本类学习资料较为丰富,但是相对零散,给体系化深度学习带来较大难度。第三,从教学对象看,“概论”课面向二年级本科生授课,低年级本科生阅读政治类文本基础较为薄弱,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难度大。“概论”课作为一门理论与现实结合极为紧密的本科生思政课必修课,需要深入阅读政治类文本,但是二年级本科生知识储备有限、文本阅读能力亟需提升,需要教师开展针对性引导。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对“概论”课的期待和要求较高,迫切需要通过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积极应对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政课学习的诸多挑战。

    “概论”课是本科阶段思政课中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世情与国情交织最为紧密、最为复杂的一门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概论”课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中,注重在师生的协同配合中,润物无声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概论”课中,引导学生“触摸”到真实、复杂的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大包大揽”的讲授者,学生也不再是“洗耳恭听”的旁观者,师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剧中人”,也是教学活动的“剧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力争通过师生配合的教学内容创新探索将“教师所讲”与“学生所得”有机衔接。

    “概论”课理论性教学要求极高,需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主要内容。“概论”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概论”课与“纲要”课都要讲“历史”,但“概论”课不能仅仅讲“历史”,更要讲出“历史”语境下的理论探索,因此需要“在文献中讲历史”;“概论”课与“基础”课都要讲“情怀”,但“概论”课不能仅仅讲“情怀”,更要讲出理论背后的“初心”与“情怀”,这就需要“在文献中讲情怀”;“概论”课与“原理”课都要讲“理论”,但“概论”课不能仅仅“讲抽象的理论”,而要在实践的探索中讲“理论”,这就需要“在文献中讲理论”。以讲“情怀”为例,在讲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7]专题时,一方面,教师在线上录制文献视频导读,为学生阅读与专题相关的文献提供背景资料储备和阅读方法储备,也为线下专题的理论讲授提供一手文献支撑;另一方面,学生课下结合教师录制的视频导读资源,深入阅读《习近平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的讲话》《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等文献资料,完成文献读书报告作业,深化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心系人民群众的情怀与品质,从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学习了解“家国情怀”“人民情怀”“历史情怀”和“实践情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概论”课,需要讲清楚其完整体系,特别是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教学内容需要在师生之间进行合理分解。一方面,教师在线下专题教学中重点讲清楚其基本“逻辑框架”和“体系结构”,努力搭建一个“复杂而结构化的信息网络”[8],并布置具有讨论价值的研究题目,供学生课下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在课下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开展创新性的问题研究。例如,在讲解“如何理解中国梦”专题时,教师重点讲清楚中国梦提出的基本逻辑与科学内涵,并布置课下研究题目:“中国梦和‘美国梦’‘欧洲梦’有什么区别”“如何在为中国梦奋斗的进程中实现个人的青春梦想”等,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系统逻辑、辩证逻辑、历史逻辑等方法,对不同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提升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概论”课需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准确定位,这就需要讲清楚世情、国情相互交织的深刻变化,教学内容需要在师生之间进行合理分解。一方面,教师要将比较视野、国际视野融入“概论”课的国情教学之中,让学生学会从更广阔角度来审视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时,教师重点讲清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时代背景、理论架构等。其中,不仅要讲清楚国内背景,还要讲清楚国际背景,同时布置课后研究题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互动”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宽广的国际视野审视现实问题。

    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互为表里,“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要以教学形式的创新为依托。由于“深度学习体现为学生致力于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如广泛阅读、交流互动等,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9],北航“概论”课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还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认知+探索”和“讲授+研讨”为核心的教学形式创新,在教学中融深度、广度和温度于一体,引导学生进入有教师指导的、以团队为单位的、能够进行充分交流与互动的深度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与提升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北航“概论”课教学团队长期以来注重师生之间线下、线上的交流互动。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之所思、解答学生之所惑,在深情的互动中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与喜爱。教师还注重超越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加强线上的交流与互动。每个教学班级都组建微信群、QQ群等,教师在群中布置作业、下发通知。学期之初,教师将个人微信、邮箱、电话等公布给学生,随时为学生答疑释惑。同时,每次小组在研究成果展示之前,教师均通过微信、邮件等形式对学生展示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入沟通和反复指导。同时,录制“《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献导读”“《中国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文献导读”“《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献导读”等文献导读类视频资料,为学生课下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提供指导。此外,根据教学热点、学生关注点,录制“中国为什么能实现大规模减贫”等线上选修视频资料,供学生课下深化对课上学习内容理解的拓展与自主学习使用。

    长期以来,北航“概论”课教师全员参与学生暑假、寒假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但是多为“外联式”指导,大体包括行前指导、带队实践、开设《社会调研经典案例解析》等通识课程、为假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等。这些形式虽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导,但是与理论教学的关联度和紧密度却有待加强,整体上是一种外在于“概论”课理论教学的社会实践指导模式。在教学形式创新中,北航“概论”课教学团队致力于推动认知与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外联式”向“内嵌式”转化,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将社会实践前置于理论学习,即指导学生利用暑期进行以国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形成“国情”实践调研报告,在秋季学期前三周收齐学习“概论”课的所有学生的实践调研报告。学生带着对国情的关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进入“概论”课的理论学习;教师通过收集上来的“国情”实践调研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准确研判学生对现实的关注点、思想困惑点,在理论教学阶段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应和引导。通过“概论”课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进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和关注世情、国情、党情,找准人生准确的定位与方向,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再出发”。

    北航“概论”课建设将讲授与研讨紧密结合,形成课前指导、课中讲授与研讨、课后思考与效果评价模式。教师将围绕授课专题,提炼并选择包含教学重难点知识、学生高度关注的问题作为学生课下研学的重点,学生在教师和助教的指导下进行课前研究;经过反复打磨后,由学生将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在师生研讨中答疑释惑;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形成效果评价。例如,虽然中国减贫成绩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仍然有部分西方媒体和学者质疑中国贫困标准线过低。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将“中国的贫困标准线低不低”作为研学题目,给学生提供参考阅读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资料阅读、辩证思考,了解“贫困线是什么”“如何确定”“中国关于脱贫的综合标准是什么”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贫困标准线确定既参照了国际标准,而且符合中国实际;不但包含收入标准,还包括“两不愁三保障”为代表的多元标准,以及综合性福利改善[10],这个标准绝对不低!这样的互动模式,注重将学生研究成果的研讨和研究成果的课堂展示作为课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引导学生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度学习之中。

  •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1-01-01)[2021-06-06]. .
    [2] 曹淑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原则、内容与方案[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5): 15-17.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9.
    [4] 陈宝生.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Z3): 4-1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 (2019-10-31)[2021-06-06]. .
    [6] 刘月霞, 郭华. 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16.
    [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32.
    [8] 李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协作学习[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2): 82-86.
    [9] 曾明星, 李桂平, 周清平, 等. 从MOOC到SPOC: 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11): 28-34.
    [10]

    ALKIRE S, FANG Y. Dynamics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d uni-dimensional income poverty: An evidence of stability analysis from China[J]. 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 2019, 142: 25-64.

  • 期刊类型引用(1)

    1. 李娜,孟彬,李娜,王颖,吴夏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管科教学研究——以《运筹学》为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05): 189-19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4
  • HTML全文浏览量:  62
  • PDF下载量:  45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6-0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0-11
  • 刊出日期:  2021-06-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