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can Entrepreneurship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Dominant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in Innovation?
-
摘要:
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新型创新要素,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不容忽视的加速器和动力源泉。采用探索性的单案例研究法,探讨了企业家精神在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中的作用路径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通过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管理制度、营造企业创新文化,从而加速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资金等关键创新要素的获取,助力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最终在某一行业领域占据创新主体地位。研究还发现,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内涵是民族精神和进取精神,这对政府培育企业家精神、选聘企业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企业家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供了一条实践路径。
Abstract:Entrepreneurship, as a new innovation element, is an accelerator and a driving for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he single cas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ship in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dominant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in 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ntrepreneurship accelerates the acquisition of key innovation elements such as innovative technology,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nnovative funds by building a management system conducive to innovation and creating an innovation culture of enterprises, thus helping enterprises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finally tak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innovation in a certain industry.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key connotation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new era are national spirit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The finding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government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select entrepreneurs, and provide a practical path for entrepreneurs to strengthe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in innovation.
-
一、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1]。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2]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是新技术、新产品冲击并淘汰旧技术、旧产品的非均衡过程,创新活动是经济发展演化的内在动力[3]5-96。企业作为经济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尤为关键。
企业家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约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了企业家个人的作用,提出推动创新活动的内生力来自企业家或企业组织[3]5-96。2020年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了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4]
目前,中国企业创新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再次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家应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现实中,有的企业家愿意并成功带领企业做好了技术创新,而有的企业家不愿意,或是有意愿但没有能够做好相关创新工作。如何才能敦促和引导企业家做好企业创新?笔者拟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出发来回答这一问题。
二、 理论综述
(一)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早期的法语中,是指用于领导军事远征军(武装探险、开拓殖民地冒险)的人。最早把“企业家”这一概念运用在经济学中的是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他于1775年在《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将企业家定义为承担经营风险的人[5]。自此,企业家是承担经营风险、从事冒险活动的人的这一定义开始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
企业家精神在早期被认为是企业家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后来,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明确指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创新精神,并将创新、企业家精神、社会进步三者联系在一起,认为创新行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其能够创造财富;他还将企业家精神明确界定为社会创新精神,并认为这一精神系统在社会进步中起到了杠杆作用[6]。约瑟夫·熊彼特则将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创新活动联系起来,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经济首创精神,是一个“不断推出新的组合的过程”,其中,“新的组合”包括开发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寻求新的供给来源、实现新的组织形式等[3]5-96。
此后,又有学者将企业家精神诠释为一系列行为和对决策产生影响的过程。Gartner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组织的创造,是新组织产生的过程[7]。Venkataraman认为,研究企业家精神的目的是理解以下问题:机会如何导致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发现、产生和应用?谁控制这一过程?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什么[8]?Caruana等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个人和团队通过资源的投入、机会的利用来创造价值的过程[9]。
尽管上述学者对企业家精神内涵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却都认为企业家精神体现在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一系列行为和决策上:一是通过创新把握机会获得(不确定的)企业回报,二是识别潜在的商业机会,三是通过资源调配与重组并进行价值创造。
(二)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从约瑟夫·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的定义来看,企业家以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即创新)为基本职能[3]5-96,企业家即是创新主体。Drucker也强调,企业家发挥“将企业家精神付诸行动以维系企业运转”的主体作用[10]88-93。此外,还有学者强调,企业家的主体作用贯穿从技术创新观念的产生到技术创新实施的全过程[11]。
企业家在企业创新实践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已有研究发现,企业家的资金实力[12]、个性特点[13]45-50、创新精神[14]129-133等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均具有较大影响。此外,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吴俊杰等发现,企业家社会网络的广泛性、关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态势[15];沈颂东和房建奇发现,企业家的制度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态势,而企业家的市场和技术社会资本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16]。企业家精神中的冒险、变革和创新精神也能够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例如,王素莲和赵弈超发现,企业家冒险倾向对企业创新绩效呈正向影响,能够正向调节R&D投资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且这一调节作用在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3]45-50;俞仁智等发现,以创新、变革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家精神有利于提升新产品创新绩效[17];李懂晴等则发现,企业家创新精神在政策感知和企业协同创新绩效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14]129-133。
(三) 创新要素
创新要素是指与创新相关的资源和能力的组合[18]。由约瑟夫·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可以看出,创新本质上就是对创新要素的安排和使用,创新要素作为创新活动的基础会影响创新能力的强弱[3]5-96。创新要素作为创新活动的核心,等同于创新资源。创新要素是保障创新型国家战略顺利实施,支撑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资源[19]。从直接和间接角度来说,创新要素包括直接要素和间接要素。直接要素包括技术、人力资本和资金,而间接要素包括基础设施、社会环境和宏观政策[20]。
不同的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贡献不同。例如,詹绍文和曹桢发现,创新要素中的信息共享、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具有直接显著关系[21]。赵杰则发现,创业导向、重组转型能力、内部基础研究、机会识别能力等突破性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贡献率较大,而隐性知识创造、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等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贡献率较弱[22]。李培楠等还发现,在技术开发阶段,内部资金、外部技术以及人力资本中研发人员所占的比例对产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中研发人员数量和政府支持对产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在成果转化阶段,人力资本和外部技术分别对产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和负向影响,内部资金和政府支持分别对产业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和“U”型影响[23]。
(四) 高阶理论
高阶理论认为,企业高管的个人特征会影响其自身的认知,从而影响其做出决策和战略选择,最终影响企业绩效。企业高管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职业经历、受教育程度、财务状况、异质性、任期、社会经济地位等。该理论的基本逻辑为“企业高管个人特征—企业战略选择—企业绩效”[24]。
根据高阶理论,企业高管的个人特征可以通过影响与企业创新相关的一系列战略选择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有学者发现,企业高管的心理特征能够影响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如CEO的自恋行为[25]、企业家的自身地位感知[26]、CEO特质调节焦点[27]141-151、企业高管的心智模式[28]等。也有学者发现,企业高管对环境和技术创新的认知也会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如CEO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感知[27]141-151、企业高管对技术创新的认知度[29]等。还有学者发现,企业高管的从军经历和职业经历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如权小锋等发现,企业高管的从军经历能够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时期,这一正向效应更加明显。同时,激进的企业战略规划和高效的创新执行力是企业高管的从军经历与企业创新之间的中介条件[30],如郝盼盼等发现,CEO的多元化职业路径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创新投资[31]。
三、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选择
关于企业家精神如何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这一问题,笔者拟采用探索性的单案例研究法来进行研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笔者的研究问题属于“How”的问题,并呈现动态纵向演化特征,因而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法来进行探索;二是有关笔者研究主题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因而也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法来进行探索;三是采用单案例研究法有利于深入了解案例背景和进行调研分析,从而获取丰富的研究数据,以保障案例研究的深度[32-34]。
(二) 案例选择
基于理论抽样原则[35],笔者以海尔集团(以下简称“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的管理实践为例来开展研究。选择该案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案例与研究目标匹配度较高。张瑞敏的企业家精神一直指引着海尔的管理实践,不断推动着海尔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二是案例具有典型性。张瑞敏任职期间,应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因此案例典型性较强。三是案例具有普适性。如何在创新实践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是中国诸多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该案例对相关企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 案例简介
张瑞敏,1949年出生于山东莱州,海尔创始人,曾任海尔董事局名誉主席,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和“生态品牌”等的创立者。2015年,张瑞敏获得Thinkers50杰出成就奖之“最佳理念实践奖”,是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企业家;2016年,张瑞敏入选 《财富》(中文版)杂志发布的“2016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张瑞敏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张瑞敏获得“物联网引领者·中国制造终身成就奖”;同年,张瑞敏辞任海尔董事局主席,受邀担任名誉主席。笔者研究涉及的张瑞敏关键履历,如图1所示。
经过37年的不断发展,张瑞敏带领青岛电冰箱总厂从一家濒临破产、资不抵债的集体所有制小厂,成长为物联网时代世界级的生态型企业。具体来说:1984年,张瑞敏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面对营业额只有348万元、亏空高达147万元的窘迫现状,张瑞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985年,张瑞敏拿着一把大锤砸向76台瑕疵冰箱,在行业内引起轰动,“砸冰箱”事件代表了张瑞敏对于质量的坚守,也成为中国企业注重质量的典型案例。1988年,海尔拿下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打造了中国质量的名片。
虽然海尔通过质量改革取得了良好收益,但是张瑞敏并没有将企业收益投入当时的朝阳产业——房地产,而是带领海尔在家电行业不断深耕。张瑞敏认为,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1991年,张瑞敏出任海尔总裁,自此海尔佳绩不断:1993年,海尔成功上市;1998年,张瑞敏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授课,成为第一个登上哈佛大学讲坛的中国企业家,同时,海尔的企业案例入选国际顶尖案例库——哈佛大学案例库;1999年,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2004年,海尔营业收入达到1 000亿元,遥遥领先于行业内其他企业。
然而,企业的持续发展往往也伴随着“大企业病”“接班人代际传承”等系列风险,鉴于此,张瑞敏带领海尔不断变革。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张瑞敏于2005年海尔全球经理人年会上正式提出“人单合一”模式。2008年,海尔推行“零库存,即需即供”战略,继“砸冰箱”后再次“砸掉仓库”,“轻装上阵”的海尔抵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14年,张瑞敏进一步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管理理念。变革后,海尔作为平台主,除了中层管理者外,每个员工都是响应用户需求的创客,让用户需求倒推企业创新,海尔的组织结构由正三角向倒三角,再向网状转变,让每个员工都成了“时代的创业者”。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张瑞敏带领海尔迈入生态品牌阶段。何为生态品牌?生态品牌即是“三自”与“三新”,自主人、自组织、自循环,新模式、新生态、新范式。COSMOPlat是海尔生态品牌的典型代表,是海尔基于“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和“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场景生态的智能制造转型解决方案,创造“大企业共建、小企业共享”的产业新生态,被称为不同于“德国工业4.0”与“美国先进制造业”的第三种模式。此外,海尔还参与了ISO、IEEE、IEC等国际标准的制定。截至2021年张瑞敏辞任海尔董事局主席,海尔全球营业额已达3 327亿元,实现了在磁悬浮中央空调等多项“卡脖子”技术上的突破。
37年波澜壮阔,张瑞敏带领的海尔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引领着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方向,并成长为世界级品牌、中国企业名片。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破茧重生、走向世界,海尔的发展离不开张瑞敏的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在制度与文化的创新条件的保障下,通过创新要素获取,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际市场突破,服务了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四)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笔者遵循三角验证策略,从多渠道收集研究数据,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半结构化深入访谈收集一手数据,同时通过权威媒体、企业官网等收集二手数据,构建三角证据链,以保障案例研究的信度与效度[36]。具体数据收集情况,如表1所示。
表 1 数据收集情况数据类型 数据来源 主题/题目 时长/数量 一手数据 企业半结构化访谈 企业创新、企业转型 172分钟 二手数据 媒体访谈
媒体报道①企业家精神
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③企业管理创新实践
④企业国际竞争力65篇 海尔官网 ①企业介绍
②张瑞敏介绍
③企业技术创新
④企业发展历程与成就4份 中国知网等
数据库①海尔相关学术论文
②张瑞敏署名文章5篇
25篇笔者基于“数据—理论涌现—与理论对话—数据”的逻辑进行数据分析,不断识别构念间的关系,并与文献相互验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与研究对象对编码结果进行检查与确认,直至构建出较为稳健的理论框架[37]。具体来说,笔者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三级编码[38]:首先,一阶概念以开放性为原则,将所收集的数据资料概念化;其次,对一阶概念进行归纳总结,抽取二阶主题,实现从概念化维度向理论维度的变迁;最后,基于各二阶主题之间的关系,总结聚合维度,构建理论框架。
四、 案例分析
笔者以企业家张瑞敏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的管理实践为例,基于高阶理论进行研究,数据编码结果,如图2所示。
(一)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新内涵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家精神的侧重会有所不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赋予新的内容。立足中国情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由民族精神和进取精神组成。其中,民族精神代表了一种不甘落后于他国、不愿意受制于他国的爱国精神,决定了企业创新的决心与方向;进取精神则代表了企业家勇于克服一切困难,永不服输的精神,决定了企业创新的努力程度与持续时间。
截至1984年,青岛冰箱厂已经连续换了三任厂长,仍旧濒临破产,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张瑞敏上任后,坚守质量意识,在那个“纸糊冰箱”都能卖出去的年代,张瑞敏砸掉了海尔的76台瑕疵冰箱,坚守质量、推动名牌战略实施。不仅如此,张瑞敏不断进取,为防止企业发展“疲软”,他带领海尔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网络化战略、生态品牌战略,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发挥了大企业“链主”的作用,带动了多家中小企业的成长与转型。张瑞敏的创新实践体现了虽然市场是没有国界的,但是企业家是有民族的,只有民族精神加上持续创新精神、不断进取精神,才能共同诠释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由此可见,企业家的民族精神和进取精神能够为企业的创新方向、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提供保证。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企业家的民族精神与进取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民族精神是进取精神的动力来源,进取精神促进民族精神的实现,二者互相依存、协同共生、缺一不可。
(二) 企业家精神驱动创新要素的成功获取
企业家作为将企业精神付诸行动以维系企业运转的重要角色[10]88-93,其作用贯穿企业创新的全过程,决定了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的投入程度,对企业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家精神如何驱动创新要素的获取成为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的前提条件。基于案例分析发现,企业家精神驱动企业获取技术、资金、人才创新要素,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保障。
首先,通过创新主体协同获取技术要素。在海尔的创新实践中,海尔聚焦实体经济,构建了庞大的技术创新生态。例如,2009年,海尔成立了HOPE创新平台,在“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指导下,秉承“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创新理念,构建了覆盖全球的一流技术创新资源网络。该网络容纳了“20万+”的技术专家和“10万+”的研发资源,成为海尔研发连接用户、资源的载体,使得海尔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快速、精准地匹配所需的技术资源,破解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其次,资金要素获取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创新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以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海尔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一是通过融资和申报国家课题来获取创新资金。例如,当前,海尔已牵头或参与数十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仅“十三五”以来就有包括“面向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区域的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住宅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综合供能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等在内的20余项重大课题/项目,在国家的支持下,为攻关“卡脖子”技术提供了资金保障。二是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来获取创新资金。随着海尔组织结构越来越扁平化,海尔可直接与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对接、协同创新。然而,当海尔直接面对中小企业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信用不高、资产不足等问题,这又影响了企业的协同创新。为推动生态协同创新的实现,海尔利用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数据信息,推出了“货押模式”和“信用模式”两类供应链金融模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海尔通过与生态企业协同共生,解决了生态创新所需的资金。
最后,通过创新人才培育来获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创新。海尔在各发展阶段,均注重面向企业战略,培育符合海尔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在张瑞敏刚刚接管青岛电冰箱总厂时,企业只有两名大学生;而如今,海尔已经拥有数万名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创业初期人才缺乏的窘状已然不在。那么,海尔是如何培育创新人才的呢?纵观海尔发展历程,海尔聚焦培育面向用户需求进行创新的人才。例如,海尔初创期围绕用户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将每位员工培育成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技术人才;面对互联网与物联网浪潮,海尔不断变革,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载体,员工变成了面向用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自我管理的“创客”,从而使得每位员工的创新潜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由此,海尔为员工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培育了大批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人才。
综上可知,企业家精神作为创新要素之一,在创新过程中对其他创新要素起到了引领作用,从而助力企业获取更多的创新要素。
(三) 创新制度与文化提供了创新条件
创新的本质是对创新要素的安排与使用。如何保障创新要素获取,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基于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创新制度与文化的变革为企业获取创新要素提供了创新条件。
首先,制度重构。制度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面向不同阶段用户需求的技术创新需要管理制度做保障,海尔推动组织结构由正三角向倒三角,再向网状转变,推动组织方式由集权、放权,再向赋权转变,为海尔每个阶段的创新要素的获取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初创期,海尔采用正三角的管理机制,打造“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制度,保障企业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面对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海尔打造“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推动组织结构向倒三角、网状变革,不断为员工赋权,保障企业即时面向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面向时代需求、用户需求,张瑞敏带领海尔一直在进行自我革新,通过制度重构,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使海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创新。
其次,文化赋能。制度与文化犹如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如前所述,在制度重构的过程中,海尔的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变革,但始终未变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和“对于创新创业的坚守”。纵观海尔制度重构历程,从制造产品到制造创客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文化上的变革,即将“执行文化”转变为“创业文化”,从过去的“听领导的”转变为“听用户的”,海尔不断响应不同时代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创新创业的企业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赋能了创新要素的获取,并为其提供了文化条件保障。
此外,创新制度重构与文化打造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驱动。具体来说,企业家精神为创新制度重构和文化打造指明了方向,并推动了二者的持续实施与困境破解,使资源要素协调机制得以良好运转,进而为创新要素的获取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 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
创新主体是指在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的社会组织[39]。企业创新要素的获取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显著的直接影响[40],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动态流动促进了知识的空间溢出和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41]。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创新要素获取,并提供必要的创新条件,为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必要保障,进而实现技术突破与市场突破,推动企业成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主体。
首先,在技术突破方面,张瑞敏带领海尔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近十年来,海尔创造了170余项对行业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技术,创新成果均快速转化至产业链中。例如,磁悬浮空调、智能家电解决方案、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80℃自动化样本库、智能物联、水源热泵等创新技术,并多次突破“卡脖子”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其次,在市场突破方面,2021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达3 327亿元,成为全球知名的生态型企业,获得“年度受尊敬企业”“中国企业全球传播力20强”等多项荣誉,连续11年入选“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等。海尔以科技创新为全球用户定制个性化智慧生活,助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美好生活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
最后,海尔通过技术与市场的突破,创造了中国品牌,实现了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的目标,服务了国家战略需求。例如,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创造了不同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先进制造业”的第三种模式,还参与了ISO、IEEE、IEC等国际标准的制定,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智能制造转型方案。截至2021年底,赋能企业3 561家,创造的新增工业产值超210亿元。
在企业家精神的驱动下,张瑞敏带领企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通过企业内外部协同,实现了企业创新要素获取,并通过企业创新制度和文化重构为企业创新要素获取创造了创新条件,驱动中国制造企业不断实现关键技术和市场突破,成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主体之一。
五、 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笔者研究基于高阶理论,通过探索性的单案例研究法,以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的管理实践为例,探讨了企业家精神如何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这一问题,并构建了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由民族精神和进取精神组成。民族精神是进取精神的动力来源,进取精神促进民族精神的实现,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实现创新要素获取,并通过制度重构与文化打造营造了创新条件,满足了企业创新需求。
第三,基于创新要素的获取与创新条件的打造,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突破,成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主体,并形成创新主体地位。
(二) 理论贡献
笔者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研究厘清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为学者研究、业界实践、政府培育企业家精神提供了概念基础。民族精神和进取精神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对中国企业家精神这一概念结构维度的重要阐释,是对现有文献的重要补充[42]。
第二,研究打开了企业家精神影响中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的“黑盒子”,即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家对创新文化与制度进行打造和重构,从而创造创新条件,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加速创新要素的获取,并形成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这一发现为理解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现有文献多是仅提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绩效、创新主体地位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43],鲜有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探讨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的研究。同时,这一研究发现也是对企业家“将企业家精神付诸行动以维系企业运转”的主体作用在中国国家创新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新诠释。
(三) 实践意义
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两个角度来看,研究对企业家个人和政府部门的实践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研究厘清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两个关键维度和相互关系,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研究支撑。企业家精神尚未引起现有政策的足够重视[44],笔者研究的发现可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民族精神可以引领企业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国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强培育企业家的民族精神;企业家面临关键技术突破、创新要素获取等巨大压力束手无策时,进取精神可以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性提供保证。
第二,对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为企业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了一条实践路径。企业家可以通过培育企业创新文化,制定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管理、用人等制度,为企业创新要素的获取和集聚提供必要条件。
(四) 研究局限性
第一,研究仅采用单案例研究法,未来可以通过多案例研究法、对比案例研究法等对研究中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验证与发展。
第二,研究仅基于高阶理论探讨了企业家精神在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未来还可以基于其他理论继续探讨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第三,研究理论框架中受企业家精神影响所取得的创新要素均为创新的直接要素,暂未发现企业家精神对间接创新要素的影响,未来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与探讨。
-
表 1 数据收集情况
数据类型 数据来源 主题/题目 时长/数量 一手数据 企业半结构化访谈 企业创新、企业转型 172分钟 二手数据 媒体访谈
媒体报道①企业家精神
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③企业管理创新实践
④企业国际竞争力65篇 海尔官网 ①企业介绍
②张瑞敏介绍
③企业技术创新
④企业发展历程与成就4份 中国知网等
数据库①海尔相关学术论文
②张瑞敏署名文章5篇
25篇 -
[1] 共产党员网.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2−11−08)[2022−06−30].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18)[2022−06−30]. [3] 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郭武军, 译.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0. [4] 习近平.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0−07−21)[2022−03−01]. [5] 理查德·坎蒂隆. 商业性质概论[M]. 余永定, 徐寿冠,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1—219. [6] 彼得·德鲁克.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 蔡文燕,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1—233. [7] GARTNER W B. “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988(12):11—32.
[8] VENKATARAMAN S V. The distinctive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An editor’s perspective [J]. Advances in Entrepreneurship Firm Emergence & Growth,1997(3):119—138.
[9] CARUANA A,MORRIS M H,VELLA A I. The effect of centralization and formalization on entrepreneurship in export firms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8,36(1):16—29.
[10] DRUCKER P F. What business can learn from nonprofit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9,67(4):88—93.
[11] 傅家骥. 技术创新: 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2: 1—597. [12] 李婧,贺小刚. 企业家团队金融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201—207. [13] 王素莲,赵弈超. R&D投资、企业家冒险倾向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8,32(6):45—50. [14] 李懂晴,潘昱丞,彭浚豪. 政策感知与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企业家创新精神为中介变量[J]. 商业经济研究,2020(12):129—133. [15] 吴俊杰,王节祥,耿新. 企业家社会网络总是有助于提升创新绩效吗?[J].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883—1893. [16] 沈颂东, 房建奇. 民营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组织学习中介作用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 58(2): 60—72, 204—205. [17] 俞仁智,何洁芳,刘志迎. 基于组织层面的公司企业家精神与新产品创新绩效−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J]. 管理评论,2015,27(9):85—94. [18] NASIEROWSKI W,ARCELUS F J.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 element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statistical evalu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9,119(2):235—253.
[19] 王钺,刘秉镰. 创新要素的流动为何如此重要?−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17(8):91—101. [20] 朱苑秋,谢富纪. 长三角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整合[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97—100. [21] 詹绍文,曹桢. 文化产业园区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J]. 技术经济,2019,38(9):58—64. [22] 赵杰. 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突破性创新要素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2):26—33. [23] 李培楠,赵兰香,万劲波. 创新要素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14,32(4):604—612. [24] HAMBRICK D C,MASON P A. 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25] 纪炀,周二华,龙立荣. 所有制和市场竞争调节作用下的CEO自恋与企业研发投资研究[J]. 管理学报,2019,16(8):1142—1152. [26] 马骏,罗衡军,肖宵. 私营企业家地位感知与企业创新投入[J]. 南开管理评论,2019,22(2):142—154. [27] 李菲菲,耿修林. CEO环境不确定性感知与企业创新模式选择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6):141—151. [28] 高辉,邹国庆. 制度理论与高阶理论整合视角下创业制度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2):69—76. [29] 余芬, 樊霞. 高管认知、行业管制与企业创新持续性[J]. 科研管理, 2022,43(12): 173—181. [30] 权小锋,醋卫华,尹洪英. 高管从军经历、管理风格与公司创新[J]. 南开管理评论,2019,22(6):140—151. [31] 郝盼盼,张信东,贺亚楠. 多元化还是专一性更好−高管早年职业路径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8):129—138. [32] 罗伯特· 殷. 案例研究: 设计与方法[M]. 2版.周海涛, 李永, 李虔, 译.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10: 1—209. [33] EISENHARDT K M,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34] 欧阳桃花. 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 南开管理评论,2004,7(2):100—105. [35] 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 New York: Aldine De-Gruyter, 1967: 1—271.
[36] MILES M B, HUBERMAN A M.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1—352.
[37] EISENHARDT K.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38] GIOIA D A,CORLEY K G,HAMILTON A L. Seeking qualitative rigor in inductive research:Notes on the Giogia methodology [J].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13,16(1):15—31.
[39] 周钟, 熊焰, 张林刚. 内蒙古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评价[J]. 科学管理研究, 2019, 37(2): 84—88. [40] 贺灵,程鑫,邱建华. 技术创新要素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3(3):103—107. [41] 白俊红,蒋伏心. 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 经济研究,2015,50(7):174—187. [42] 林左鸣. 用企业家精神点燃时代引擎[M].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3: 1—143. [43] 李长根,张凤合. 论政策创新中的企业家精神[J]. 中国行政管理,2008(4):103—106. [44] 吕燕. 我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失灵问题研究−基于政策目标价值取向的测量设计与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14(12):104—109. -
期刊类型引用(8)
1. 陈贇. “五度”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企业研究. 2025(01): 1-4 . 百度学术
2. 朱镇炜. 企业家精神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苏南地区七位企业家的案例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25(04): 123-125 . 百度学术
3. 刘希海,姜莱. 健全新疆兵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对策研究. 石河子科技. 2025(01): 69-71 . 百度学术
4. 解蕴慧,崔宏超. 弘扬企业家精神 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改革与发展. 2025(02): 38-42 . 百度学术
5. 王海军,姚国荣.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企业家精神的中介效应. 企业经济. 2025(03): 150-160 . 百度学术
6. 朱磊,李彤,刘丽,王春燕.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研究述评和展望.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4(01): 72-84 . 百度学术
7. 魏吟雪,祝宏辉. 兵团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升研究. 兵团党校学报. 2024(01): 155-161 . 百度学术
8. 王颖. 科教禀赋相对贫乏区域支撑产业创新的人才体系构建——常州市“532”战略实施的思考. 活力. 2022(24): 111-11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