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Digital Technology Enables Urban Governance to Be Resilient
-
摘要:
韧性治理与韧性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应对复杂性、动态性和异质性并在现代社会情境下的实践选择与发展趋势。基于对北京市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城市大脑”数字治理平台的案例考察,深入剖析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契合逻辑、内在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当前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在理念融合升级、结构资源协同和功能技术互补等三个方面区别于传统治理模式并高度契合现代城市治理需要;同时,在框架构建、应用范围、实践执行、行政方式和主体结构等五个维度上具有突出表现。进一步搭建“制度—结构—技术”的分析框架,最终围绕城市治理的实践,探讨信息物理社会融合系统生态环境下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发展路径,为更好落实城市韧性建设提供思路。
-
关键词:
- 韧性治理 /
- 数字技术 /
- 韧性城市 /
- 治理现代化 /
- 信息物理社会融合系统
Abstract:Resilient govern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iti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practical choic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a’s urban administrators to cope with the complex, dynamic and heterogeneous context of the modern society. Drawing up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city brain in Huitian District of Beijing,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logic,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urban resilience governance.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urrent digital-enabled urban resilience governance diff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governance model in three aspects—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structural resource synergy, and func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mplementary—and is highly aligned with the needs of modern urban governance. Additionally, it exhibits exceptional performances across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framework construction, scope of application,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administrative mode and major structure. Furthermore, by constructing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system-structure-technology” that ultimately centers on the practice of urban governanc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digitally-enabled urban resilience governanc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 aiming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
一、 问题的提出
城市是人类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聚集地,城市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有9亿多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占比为63.89%[1]。虽然人口向城市高度集聚,但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却未能及时跟进,导致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丛生。此外,随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并存的风险社会的来临,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各类突发事件使得城市的安全和韧性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的战略构想[2]。推进城市韧性治理能力提升,深化韧性治理实践,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路径与战略要点。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并驱动城市治理模式持续革新,为韧性治理赋予了数字时代的新的内涵。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有效增强城市在预防、抵御、恢复和适应风险方面的能力[3],进而达成人性化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是当前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
目前,学界对数字技术与城市韧性治理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四个维度:其一,对数字技术在城市韧性构建中的多维度协同效应研究。数字技术凭借其简化、整合与协同的内在逻辑,有效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碎片化问题的技术整合与流程优化[4]。通过跨领域、跨部门的数字技术应用,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工作机制,实现自上而下的条块关系重构,明确部门职责与工作流程,提升治理效率[5]。同时,数字技术可以进一步强化民情反馈机制,为基层治理单元赋能,创造灵活、自主的行动环境,并建立“内外协同”的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数字协作框架与综合治理平台[6],从而加强城市韧性治理体系的集成化、数字化转型,提升行动效能。其二,关注数字技术在风险识别与评估中的全息洞察能力。智能技术、设施和平台能够全面收集、关联并分析城市自然生态、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等多领域的海量数据[7]。深入洞察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对城市社会现实的精准度量[8]。其三,研究数字技术在城市韧性建设中的快速响应与联动能力。包括在市域范围内,数字技术如何高效汇集,分析各风险环节信息,并促进相应治理体系的协同运作[9]。其四,探讨数字技术在激发城市韧性建设中的主体内在逻辑,并衍生出两种理论视角。一方面,基于能力视角,系统的韧性体现在其结构与功能面对外界干扰时保持的稳定性,而数字技术融入为城市提供了更多吸收、缓解扰动以及通过学习与创新增强自适应能力的契机[10];另一方面,基于过程视角,探究系统和组织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运行的一系列过程机制,具体涉及增强城市风险感知和应对能力,依托数字技术形成内生增长潜力[11]。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学界尝试从多角度、多领域对城市韧性治理展开研究,但是对城市韧性治理边界的拓展研究仍比较有限,对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生成机理的挖掘仍有待深入。基于此,笔者拟以韧性治理理论为基础,从数字技术赋能的视角出发,分析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内在机制和运行逻辑,通过对北京市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城市大脑”数字治理平台(以下简称“回天大脑”)的考察,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更好地实现城市韧性治理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契合逻辑与分析框架
(一) 韧性治理内涵与契合逻辑
韧性(resilience)概念的核心在于描绘一种恢复力,特指系统在经历外部冲击后迅速响应并恢复原始状态的能力[12]。韧性理念于1973年被提出,Holling首次从生态学特性视角对其进行系统性阐释[13]。自此以后,在工程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不断拓展与深化韧性理念研究,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范式。随着全球对灾害风险管理实践的日益重视,韧性理念逐渐被引入到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中[14]。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首次将韧性理念纳入城市治理的框架,明确提出于2030年构建韧性城市与人类居住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15]。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治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面对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的环境时,组织能够迅速调整策略以维持稳定状态,从而确保城市的长远发展。这一模式强调社会系统在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时的综合管理能力,注重挖掘和利用城市内部潜能,通过强化适应机制和恢复力,有效克服突发事件带来的脆弱性。在当前的城市治理探索中,韧性治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动向,同时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一模式的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管理学视角来看,现代城市构成了一个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社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16]。在充满复杂性、动态性和异质性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作为“治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的工具性特征与提升城市韧性的治理目标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耦合关系。确保治理系统功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模式与技术的适配性,而将数字技术赋能融入韧性治理理念,能够为城市治理系统带来重要的功能补充与强化。从宏观层面分析,数字技术赋能有效促进了城市应急能力的提升,使城市在面对危机时展现更强的恢复力。因此,在最终目标方面,数字技术赋能与韧性治理逻辑趋于一致,韧性治理本身也隐含着数字技术的意义、共生与进步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微观层面分析,韧性治理理念的引领作用为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体系及提升治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字技术之所以能够赋能城市韧性治理并在逻辑上与其高度契合,根本原因在于其具备创新特性。
1. 理念融合升级
在传统城市治理框架下,受限于治理手段与方法,治理成效常常难以达到预期。而随着数字技术渗透至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决策的基础从随机样本转向全体海量数据,为城市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决策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依赖有限的随机样本分析,升级到依托全体海量数据进行综合研判,极大地拓宽了决策所需信息视野,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同时,治理的关注点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相关关系探究,而是扩展到更为复杂多元的因果关系网络中,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隐藏在城市运行背后的深层次联系与规律。这种转变促使治理工作更加注重规律性把握、即时性响应与精确性实施,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重大跨越。这一思维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城市治理价值体系的革新,通过持续优化治理策略,逐步缩小了现实状况与理想愿景之间的差距。
此外,数字智慧理念的深度融合,为韧性治理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活力。数字智慧理念不仅是一种技术应用的叠加,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调动资源,精准施策,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力、恢复力与运行效率,有效提升城市应对动态复杂环境挑战的能力。数字技术还提高了城市治理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增强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结构资源协同
韧性治理强调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与组织学习,以综合视角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要构建综合性的城市治理体系,需汇聚不同体系下的资源、信息与知识,促进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提升治理应对效率。数字技术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整合来自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区服务管理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方面的信息,构建全面且精确的城市信息数据库,吸引并激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大合力。
数字技术以其强大的连接性和互动性,较好地降低了不同治理主体间的沟通成本,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孤岛与资源壁垒,实现了信息的高效共享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不仅促进了治理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调度,还鼓励了各主体在共同目标下的创新探索,为新型治理模式的诞生提供了肥沃土壤。例如,通过智能预警系统提前识别风险,利用数据分析优化应急响应流程,或是通过数字平台促进公民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此外,数字技术还赋予了城市持续学习与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迭代,城市治理体系能够不断自我优化,提升对未来风险的预测能力和灵活应对能力。这种基于数据的决策支持与策略调整,使得城市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也构建了更加安全、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环境。
3. 功能技术互补
从技术维度审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成为城市治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不仅不断革新城市管理的手段,更在深层次上重塑了城市治理的逻辑与模式,通过其独特的优势,如大数据的海量信息处理能力、云计算的弹性计算与资源存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学习与智能决策支持、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数据不可篡改性,共同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大、技术互补的数字支撑体系。具体而言,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收集并挖掘城市运行中的海量数据,通过高级分析算法,揭示数据背后的隐藏规律与趋势,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精准的事件识别与风险评估。云计算平台则以其强大的计算与存储能力,支持大规模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分析,加速了决策过程的响应速度,使得城市治理能够更迅速地适应变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不断优化预测模型,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提前预警与智能响应,显著提高了城市治理的预见性与响应效率。区块链技术则以其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确保了城市治理中数据的安全性与透明度,为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数字技术赋能的深入实践,为韧性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韧性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构建了一套弹性强、预见性高且响应迅速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能够有效识别、评估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还能够通过持续的数据分析与学习,不断优化治理策略,提升城市面对复杂多变挑战的适应能力。例如: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城市可以实现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智能预测与调控;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城市公共服务项目的透明运行与高效管理。
总体而言,数字技术赋能与韧性治理在城市治理实践中形成了紧密的互补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动力与创新手段,后者则通过构建韧性治理机制,将技术的潜力转化为实际的治理成效,共同应对城市面临的复杂多变的挑战。这种功能与技术互补的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更增强了城市的韧性与可持续性,为构建更加安全、宜居、智慧的城市环境提供支撑。
(二) “制度—结构—技术”分析框架
在探讨中国城市治理的演进路径时,韧性治理模式的兴起无疑为实现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思路。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集抗逆力、恢复力与适应力于一身的综合性城市治理体系,这一体系在“制度—结构—技术”的三维框架下得以深化与拓展,特别是在数字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对韧性城市社区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制度维度审视,制度韧性构成了社会行动的基本规范与约束框架,其重要性在于确保城市在面对风险挑战时,能够迅速激活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成为危机应对的指南针。通过精心设计的制度安排,有效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避免治理过程中的重大偏差与方向性错误。构建制度韧性,不仅要求建立长效且精细的监测机制,还需赋予制度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社区特性进行适时调整的灵活性,从而吸取历史经验,确保城市治理的制度架构既合法合规,又具备高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从结构维度审视,在韧性城市治理的复杂生态中,多元结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不可或缺。面对风险社会的诸多挑战,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构成了结构韧性的核心支撑,是高效应对挑战、保障韧性城市平稳运行的关键所在。结构韧性的精髓在于平衡科层体制内的权威主导与体制外的社会自主力量,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协调与整体稳定[17]。这需要既发挥科层体制的高效与权威优势,也充分利用多元主体的预见性、敏捷性和多维度视角,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即“1+1>2”的效能提升。
从技术维度审视,城市技术韧性的增强离不开先进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韧性城市治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最终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数字化现代应急管理体系。这不仅促进了城市社区间的信息协同共享,还显著提高了相关部门在风险监控预警、评估分析和响应处置等方面的效率与精准度。通过技术工具与人工防范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治理模式的时空限制,进一步提升了风险应对决策的科学性、精细化与灵活性,为韧性城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因此,笔者基于“制度—结构—技术”分析框架,以“回天大脑”为例,深入分析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实践内容与运作逻辑,以期对更好地实现城市韧性建设有所裨益。
三、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实践内容与内在机制
(一) “回天大脑”的实践内容
笔者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以“回天大脑”先进试点建设为案例,对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运行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北京市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以下简称“回天地区”)是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超大规模的居住社区,包括回龙观镇、东小口镇、霍营街道、天通苑北街、天通苑南街等“两镇三街”。社区庞大、人口密集但配套设施缺乏,成为困扰该地区发展的“大城市病”,也是居住在这里的民众所面临的难题。为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等部门依托“回天大脑”探求城市治理的新路径,旨在回应并解决这些问题。
“回天大脑”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的载体,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公共管理的软件和硬件有效结合,形成高效便捷的治理形态。
相较于传统治理模式,“回天大脑”在解决回天地区治理困境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创新之处。其一,在资源整合效率方面,“回天大脑”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实时收集、挖掘和分析。这一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资源整合的效率,还打破了传统治理模式中资源分散、治理碎片化、断层和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数字平台,政务数据在云端实现了统一存储与调度,纵向打通了省市数据,并横向链接了多个民生直属部门,大幅提升了政务数据的集中度。其二,在治理效果方面,“回天大脑”通过构建全面的城市信息数据库和高效的协同办公模式,显著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能。一方面,通过精准施策、大数据算法等信息技术实现了线下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处理;另一方面,依托政务平台、数据培训、信息采集等使任务与数据平台无缝衔接,增强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三,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回天大脑”增强公众参与度,通过数字技术拓宽了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提升了参与能力,赋予了公众更多的参与权,促进其在参与城市治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管理的格局;同时,在策划综合工作架构的基础上,广泛邀请不同背景的社会专业力量合作,打造公众、企业参与平台的合作治理生态圈,推动治理理念变革,从传统的科层制治理向多元共治、灵活响应的治理模式转变[18]。
“回天大脑”作为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先进试点,在实践中破解了回天地区的治理困境,并探索形成了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回天路径”,其涵盖框架构建、应用范围、实践执行、行政方式和主体结构等五个方面。
1. 框架构建:技术与系统的深度融合
在框架构建方面,回天地区成功实现了技术与系统的深度融合。这一框架不仅涵盖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搭建、数据库建设和终端设计等硬件设施,还包括了部门规章、作业流程和信息安全保护等制度性软件要素。数字技术与规范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治理架构[19]。一方面,制度伦理为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确保数字技术在流程优化、信息采集和高速运算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成为重塑行政机构、优化部门设置、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推动了城市治理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 应用范围: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推进
在应用范围方面,回天地区通过“回天大脑”,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融合推进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将治理活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更构建了一种高效、贴合实际的协同办公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核心部分:一是利用大数据算法等信息技术,实现线下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处理;二是依托政务平台,实现科室间材料流转、公章审批等流程的线上自动化和信息化;三是设立线下政务服务岗位,确保政务公开、数据培训、信息采集等任务与数据平台无缝衔接。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实现了线上线下办公的顺畅运行。
3. 实践执行:网络与网格的双轨并行
在实践执行方面,回天地区采取了“网络+网格”双轨并行的治理策略。这一策略将线上网络区块与线下网格区块紧密结合,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治理体系。具体来说,将互联网、监控系统、数据库等信息技术与网格化管理等实践手段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执行策略的核心。通过将政府机构的具体职能抽象为网络空间中的行政节点,实现了实体向虚拟的转化。同时,网格制度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追求精准治理的桥梁。这一策略促进了政务服务、基础设施管理和安全保障等功能的数字化集成,成为政府实施城市韧性治理的核心工具。
4. 行政方式:共性与个性的并重
在行政方式方面,回天地区的数字治理既遵循共性的治理理念与核心技术,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数字治理形态。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既体现了数字技术在操作层面的“刚性”和伦理层面的“柔性”,也依赖于行政制度在观念层面的层级结构和操作方式上的灵活性,显著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能,为地方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 主体结构:主导与主体的协同
在主体结构方面,回天地区的城市治理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模式。政府机构通过“回天大脑”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政务服务和产品,满足回天地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公众和社会组织通过平台参与决策、监督等政务活动,成为行使权利、履行责任与义务的关键主体。例如,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通过数据库、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政府主导”与“公民主体”的有机结合[20],将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逻辑与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深度融合于复杂的治理实践中。通过畅通沟通渠道、提升公众参与度,有效发挥了政府与社会、权威与个人两方面的治理优势。
(二)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内在机制
回天地区在实现有效治理上探索出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新路径。笔者进一步从“制度—结构—技术”维度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回天地区的治理实践和内在机制为持续构建城市韧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如图1所示。
1. 制度韧性:社会资本整合与城市治理重塑
数字技术为城市韧性治理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日常管理、风险管控和应急响应等层面引发了深刻转型,显著提升了基层管理者、居民以及其他利益方的参与和治理能力。通过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城市韧性治理体系,不仅有效促进了社会资本的整合,重塑了治理与服务流程,还优化了治理环境,强化了基层管理人员的治理能力。具体而言,数字技术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资源整合效率,另一方面也显著地增强了城市社区主体的韧性。传统治理模式往往侧重于有形资源的整合,而忽略了对无形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本)整合能力的培养。社会资本作为推动资源共享、构建互惠规范和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能够充分激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深化其内部的合作与协同。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城市能够更高效地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与共享,增强居民间的互动与合作。同时,数字技术还强化了党组织在协同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提升组织韧性,确保城市在常态治理与应急响应间能够灵活切换、无缝衔接。
2. 结构韧性: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新生态
传统城市治理模式侧重于构建统一稳定的科层结构,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风险时,其效能往往大打折扣。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了技术赋能与赋权,显著提升了城市的自主治理能力,使其能够应对更多事务。通过数字治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动态管理,将公众、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意见纳入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及时回应各方诉求,形成了信息双向反馈机制。这促进了城市内多元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推动了城市的多元共治。同时,数字技术增强了管理主体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互动,赋予民众更多的参与权,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促进市民在参与城市治理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管理的格局。数字技术对城市治理结构的调节作用,有助于实现多元主体间横向与纵向的协同,从而构建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城市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新生态。
3. 技术韧性:强化风险沟通与促进精准治理
在现代城市治理中,技术韧性通过强化风险沟通与促进精准治理,成为提升城市整体韧性的关键路径。借助数字技术,城市能够构建高效的数字治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与广泛传播,为公众提供全面的风险预警与应急指导。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智能地预测潜在危机,还能够激发公众的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增强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与应对能力。数字技术以其高度智能化、快速响应和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风险沟通与精准治理的效果。将数字技术融入城市治理体系,不仅是技术与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更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创新升级。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城市治理变得更加精细、灵活,能够精准识别并快速响应各类突发事件,实现提前预警、科学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提升城市的韧性治理水平。这种方式的转变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还推动了城市向更加智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四、 路径选择:数字技术赋能未来城市韧性治理前瞻
“回天大脑”作为城市治理先进试点,已经构建出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工作雏形,但仍存在应用场景和实际需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系统集成利用有待拓展、数据挖掘和共享有待深化等问题,需要结合城市韧性治理的具体语境进一步明确数字技术赋能未来城市韧性治理的路径选择。
信息物理社会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CPSS)作为一种集成计算、通信与物理环境多元互动的综合性体系结构,旨在构筑一个人、机器与实体环境间高度协同的生态系统,体现了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近年来,聚焦数字技术的核心地位,CPSS逐渐在政务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韧性治理的语境下,信息物理社会融合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系统设计优化、全面高效的数据资源整合、智能化决策支持工具以及灵活适应的考核制度革新等多元化手段[21],在物理层面、社会层面和信息层面协同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因此,借助CPSS的生态模式,并结合“制度—结构—技术”分析框架深入探究技术嵌入与韧性治理相互作用的运作逻辑,可为寻求数字技术赋能未来城市韧性治理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策略。
(一) 物理层面:资源整合集约化转型与城市治理效能提升
在当前城市治理体系中,资源整合是驱动韧性治理目标实现的关键路径。数字平台作为资源整合的核心机制,不仅实现了海量数据的汇聚,还通过数据的整合、编目、标准化处理,确保了资源的易访问性和共享性,为构建整体高效的治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传统治理模式中资源分散、治理碎片化、断层及效率低下等问题,整体性治理与集约化转型已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诉求。数字技术的引入,特别是数字技术赋能策略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政府治理向系统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了治理流程的无缝衔接与高效运作。作为数字政府的基石,数字技术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低成本地整合了碎片化的资源,实现了政务数据在云端的集中存储与统一调度,不仅纵向打通了省市数据,还横向连接了多个民生直属部门,为韧性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支撑[22],促进了部门间的协调统一与资源整合,显著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
(二) 社会层面:时空跨越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现
随着通信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全球化的互联互通世界正在形成,这较好地弥补了传统社会结构的不足。数字技术通过推动治理模式的在线化、全时空化与全周期性发展,在“网上政务”“移动政务”等数字化应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互联互通成为关键支撑,原有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城市横向综合信息平台以及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共同构建了城市韧性治理的大数据源。通过逻辑关联与数据有效调取,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与政府部门边界,实现了全时空治理。此外,人工智能在感知、分析与决策能力上的显著提升,能够实时反映城市治理的运行状态,形成全方位、全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构建了即时感知、全局分析、智能响应的韧性治理框架,推动了城市全生命周期治理的实现。
(三) 信息层面:数据交互与协同化转型下的精准精细治理
信息交互机制在城市韧性治理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赋能政府提升治理水平,又赋权社会公众增强参与能力。数字技术通过信息交互机制,打破了政务数据连接、共享与交换的壁垒,促进了信息的高效流通与数据的共享共用,提升了韧性治理的协同化水平。在技术层面,大数据技术构建了资源与能力模块的共享数据“中枢”,通过数据交互实现了应用级能力的共享。同时,借助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的建设,实现了面向服务需求的业务深度融合与政府职能重构,形成了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协同治理系统[23]。这一系统不仅提升了治理的精准度与精细度,还通过实时在线监控、异常预警和危机处理等功能,实现对紧急事件的快速发现、联动、分派与处置,推动了城市治理向主动预测式、精准精细化方向发展。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国语境下,韧性治理是一种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社会治理愿景,本质在于建构社会系统内生的抗压能力,使其不至于在外部环境的冲击下陷入失序和混乱状态,并具备可持续复原与发展的能力。当前,随着中国数字技术发展进程的加快,万物皆被数字化技术重构。通过借助数字技术促进城市韧性治理过程中的价值转化,向社会赋能,从而应对社会面临日益增长且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数字化技术正在逐步重构底层基础和社会运行逻辑,以实现城市管理的利用和增值。未来,这种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革新,将通过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不断渗透和赋能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和领域,提升城市治理的效能,进而带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转型升级。
-
[1]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J]. 中国统计, 2021(5): 10-11.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N]. 人民日报, 2020−11−04(1). [3] 金筱霖, 王晨曦, 张璐, 等. 数字赋能与韧性治理双视角下中国智慧社区治理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23, 41(1): 90-99. [4] 钟莉. 数字治理视域下地方政府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策略研究——以广州“一窗式”集成服务改革为例[J]. 地方治理研究, 2020(2): 2-11. [5] 彭勃, 刘旭. 用数字化兜住模糊性事务:基层治理的技术赋能机制[J]. 学海, 2022(3): 48-56. [6] 张春敏. 数字化转型中韧性城市建设的制度基础、演化机制与现实路径[J]. 贵州社会科学, 2021(7): 123-130. [7] 文宏, 林彬. 应急需求、技术赋能与政务服务创新——对“健康码”数据流转的考察[J]. 电子政务, 2021(1): 12-20. [8] 韩志明, 李春生. 城市治理的清晰性及其技术逻辑——以智慧治理为中心的分析[J]. 探索, 2019(6): 44-53. [9] 光夏磊, 王秉, 吴超, 等. 情报主导的智慧城市安全管理模型与体系研究[J]. 情报杂志, 2020, 39(2): 148-152. [10] 朱正威, 刘莹莹, 杨洋. 韧性治理: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1, 10(3): 22-31. [11] 张勤, 宋青励. 韧性治理: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发展的新路径[J]. 理论探讨, 2021(5): 152-160. [12] ROSE A. Economic resilience to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Multidisciplinary origins and contextual dimensions [J]. Environmental Hazards, 2007, 7(4): 383-398.
[13]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 4(1): 1-23.
[14] TURNQUIST M, VUGRIN E. Design for resilience in infrastructure distribution networks [J]. Environment Systems & Decisions, 2013, 33(1): 104-120.
[15] 龚会. 超大城市社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的韧性治理及其策略[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4(2): 25-33. [16] CAMPANELLA T J. Urban resilience and the recovery of new orlean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6, 72(2): 141-146.
[17] 廖茂林, 苏杨, 李菲菲. 韧性系统框架下的城市社区建设[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4): 57-62. [18] 陈玉梅, 李康晨. 国外公共管理视角下韧性城市研究进展与实践探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1): 137-143. [19] 李文钊. 双层嵌套治理界面建构: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与路径[J]. 电子政务, 2020(7): 32-42. [20] 李烨, 闫翀. 以构建“城市大脑”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思考[J]. 中国信息化, 2021(7): 107-108. [21] 涂晓芳, 张雨宁. 技术与制度双向互构:基层减负中数字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7(3): 42-50. [22] 锁利铭, 王雪. 城市智能化升级的复杂逻辑、耦合变迁与治理转型——以“城市大脑”实践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5): 72-85. [23] 滕五晓, 罗翔, 万蓓蕾, 等. 韧性城市视角的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 25(3): 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