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8-2204
CN 11-3979/C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动态与展望

刘仓

刘仓.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动态与展望[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7(4): 26-37.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4.0748
引用本文: 刘仓.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动态与展望[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7(4): 26-37.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4.0748
LIU Cang. Research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37(4): 26-37.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4.0748
Citation: LIU Cang. Research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37(4): 26-37. DOI: 10.13766/j.bhsk.1008-2204.2024.0748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动态与展望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2BKS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仓(1975—),男,河北滦州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中图分类号: D61; G120

Research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界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体系、主要特征、重大命题、工作布局、世界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中蕴含的哲学意蕴、概念范畴、世界观方法论等理路作出探讨,为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担当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参考。同时,部分现有研究尚存在概念错位、内涵外延不符、判断推理欠妥等缺陷。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文献和个案、整体和部分、中国和外国等多维度系统深化和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两个结合”、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命题的内在逻辑。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a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rty’s practice in lead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Scholars have studied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 terms of its generative logic, scientific system, main characteristics, major propositions, work layout, and world significance, and have explored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concept categories,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hat are embodied in it, which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the stud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nd shouldering the cultural mission under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However, current studies still have some limitations, such as misplaced concepts, inconsistent connotations and denotations, and improper judgment and reasoning. Therefore, we can expand systematically the stud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history and re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literature and individual cases, the whole system and parts, Chinese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and explore the inherent logic between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nd the propositions of “two integrations”, the building of a leading country in culture, and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etc.

  •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概念;同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蔡奇出席会议并讲话[1]。自党中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概念以来,有关的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类:一是有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献和摘编,如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著的《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2];二是主流媒体刊发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章,如《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任仲平的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3];三是记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报道,如新华社记者撰写的《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评述》[4];四是相关部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章,如中共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发表的《奋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5]53-58;五是专题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章。党的十九大至“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之前,学界探讨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等概念和命题。自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底,在知网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获得百余篇相关文章。学界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基本内涵、科学体系、理论特质、世界意义等方面均作出了探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着眼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复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依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实践逻辑。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和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文明再现辉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正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根据大历史观,注重以宽广深厚的历史视野洞察文化发展大势;根据大文化观,注重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大逻辑把握文化发展功能;根据大时代观,注重在全面观照时代变革中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演进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基本要素[6]。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在“两个大局”背景下顺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需要,是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需要[7]。从世界历史进程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之大成,把握世界和中国思想文化变化之脉搏,拓展新时代文化建设之新局,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8]4-15

    习近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9]

    第一,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历史成就的理论概括。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从“两个大局”联动的高度,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要位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一系列战略规划,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出一系列战略举措,推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习近平作为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指引。习近平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10]。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旗帜和灵魂[11]61-64。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化领域实现了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12]

    第二,对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其回答的中心问题和时代课题。面对国内多元文化思潮、世界多元文明现实,如何走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怎样走这条道路、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使命是什么等问题,关系着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达和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回答这些重大问题中形成的[13]。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责任使命、功能价值等方面,回答了文化层面的“四个之问”[14]。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回答了文化建设的中国之问;坚持胸怀天下,回答了文化建设的世界之问;坚持人民至上,回答了文化建设的人民之问;坚持问题导向,回答了文化建设的时代之问[15]1-14,是担负新时代新的使命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的理论总结。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出席一系列有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座谈会,审议通过一系列规划和方案,考察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在重大国际场合阐明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等,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从领导文化工作实践来说,习近平把握“三大规律”,推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16]。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文化工作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经历了在正本清源中举旗定向、在守正创新中全面推进、在系统谋划中科学总结等阶段,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17]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立场、文化认识、文化价值、意识形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等的观点[18]。习近平文化思想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领导的党性原则、文化创作的人民导向、文化建设的批判向度、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等的理论资源[19]3-10。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起源、文化本质、精神文化生产规律、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阶级性、文化领导权等的一系列理论[20]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直接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思想的创新发展,是对新时代文化发展态势的把握和现实经验的总结[21]。习近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战略规划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传统文化观[22]。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赓续中国共产党思想智慧、把握国内外文化发展形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3-10

    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待中国道路、民族复兴和中华文明,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和标识性特征。坚持从大历史观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历史逻辑。一万年文化史的延续发展,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创新升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守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构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23]。“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之源;“独特的历史命运”,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之脉;“独特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之基[24]。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弘扬,是对中华文明的创新创造,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趋于成熟[25]。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一系列标志性、原创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饱含中华文明的智慧,孕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特质[3]。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自觉[26]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也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概括的“九个坚持”的根本遵循 [27],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概括的“十四个强调” [28]的理论观点,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 [9]的工作部署,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行动指南。学界从主要观点、战略谋划、工作部署、运行结构、要素内容等多维度,探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

    学界围绕“十四个强调”,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保证、指导思想、新的文化使命、根本制度和战略任务等主要观点,提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曲青山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11个方面[29]。赵剑英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包含宣传思想文化地位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根本制度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第二个结合”与新的文化使命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论、提升新闻舆论“四力”论、网络安全和网络强国论、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论、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文明交流互鉴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论、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论13个方面[30]。商志晓在采访中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含文化工作重要性论、文化工作领导权论、新的文化使命论、文化工作原则遵循论、科学理论武装论、思想政治教育论、意识形态阵地论、核心价值工程论、哲学社会科学论、新闻舆论主导论、文艺创作导向论、文化遗产保护论、先进文化论、文化自信论、文化“两创”论、“两个结合”论、中华文明论、文化主体性论、文化交流互鉴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论、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与人类文明形态创建论23个方面[31]13-24。总体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涵盖文化地位论、主体论、系统论、原则论和使命论的逻辑整体[32]37-46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所谓原创性,主要指其核心观点、主要架构和思维方法是独创的,同时包含对前人成果的批判和继承、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主要有对战略地位的新概括、理论武装的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提炼、文化自信的新论断、“思想解放”的新篇章、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文化建设的新原则、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向、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落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举措、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指南等[33]。肖贵清和贺政凯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包含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融通发展等[34]

    第二,文化强国战略的工作部署。学界通常认为,“七个着力”构成文化强国战略的工作部署。习近平文化思想涵盖理论武装、舆论宣传、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繁荣发展、网络建设管理、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是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和内在统一的思想体系[7]。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包含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七个着力”与这些方面的战略部署是一致的[35]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由精神内核、载体形式和传承方式构成。在文化核心维度,其包含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立场、中华民族意识、人类价值等内核;在文化载体维度,其包含物质富足、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新闻媒体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互联网治理等建设与管理;在文化传承维度,其包含文化领导权、文化主体性、文化传承的长久性广泛性等体制机制保障[36]。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价值目标、立场原则、实践要求、世界视野和科学方法五个维度。价值目标维度,是指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立场原则维度,是指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践要求维度,是指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部署;世界视野维度,是指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科学方法维度,是指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融通”和“贯通”[37]1-10。李捷认为,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两个结合”是精髓,新的文化使命是总任务,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是基本原则,“七个着力”是根本要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基本路径[38]12-21

    学界也从运行主体、运行机理、运行动力、运行程序等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着眼新的使命任务,包含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时代环境、重要意义、方向导向、目标任务、战略步骤、重要动力、实践路径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系统全面、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5]53-58。罗文东和李龙强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政治保证、地位作用、文化使命、旗帜灵魂、重要任务、基本原则、工作布局和根本目的等方面,构成了完整系统的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体系[8]4-15。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了“主体—任务—使命—方法—场域”的内在理路,回答了新时代谁来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完成什么任务、秉持什么使命、如何践行文化使命、文化建设关照场域等问题[39]。习近平文化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明定位、明立场、明领导权、明使命、明方向、明规律,六者有机统一,解决“为何要做”“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40]

    学界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形态。“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核心命题,是学界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概念范畴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都有定义、判断和推理的过程,都有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的丰富拓展和系统集成的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的主体性、“两个结合”等概念和范畴;涵盖文艺、新闻舆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文化传承发展等领域,是继“五大思想”之后的又一次丰富拓展、系统集成[41]。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概念范畴具有层次分明、紧密联结的特征,其命题判断具有阐明本质、科学准确的特征,其逻辑结构具有主线清晰、布局严整的特征[42]27-30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底蕴。臧峰宇运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方法,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层面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体现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统一的哲学意蕴[43]。骞真认为,“魂脉”与“根脉”、“政党”与“群众”、“民族”与“世界”、“明体”与“达用”相互联结的辩证特征,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44]。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诠释文化与国家、民族兴衰的本质联系;坚持社会发展观,阐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立足人民史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历史发展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实践观,注重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构建起“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45]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六个必须坚持”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立场,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气质,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路径,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原则,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境界格局[46]。冯颜利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四个之问”的系统性策略,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大同观与天下观[47]。辛向阳和吕耀龙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人民性体现出人民至上的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主体性体现出自信自立的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能动性体现出守正创新的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实践性体现出问题导向的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系统性体现出系统观念的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世界性体现出胸怀天下的要求[48]

    第一,“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从根本方向和根本方法上,解决了魂脉和根脉融合创新的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到新阶段。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两个结合”的创新理论和重要成果。“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38]12-21。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文化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的集中体现和创新理论,深化了党对创新理论和中华文明的规律性认识[7]。“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显著特征和鲜明标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37]1-10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标志。从实践逻辑来看,“两个结合”回答了文化建设中的“四个之问”,概括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两个结合”新的内涵,“两个结合”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是担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境界[8]4-15。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基础,从中国、世界、人民与时代的维度打开了文化理论创新的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15]1-14。陈金龙和何希贤认为,“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49]。“第二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决定了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开拓文化创新空间,拓展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提升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了磅礴力量[50]。“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论断[51]

    第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应运而生[38]12-2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过程中生成的[52]16-2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基于新时代的任务要求、“两个大局”的现实基础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而提出的,这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时代至高点[53]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基调,这是由宣传思想文化的性质地位以及新形势、新任务所决定的[38]12-21。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具有标志性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容[54];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性转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文明基础,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的样态,为国家、民族、政党形象建构提供文明支撑[52]16-2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其鲜明的理论特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规定,包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属性、人民主体地位[55]48-64。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文明,是协调发展的文明,是创新发展的文明,是兼收并蓄的文明,是和平发展的文明[52]16-21

    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华章。从理论维度来说,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历史维度来说,要在历史与现实相生相成中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从实践维度来说,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价值维度来说,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从世界维度来说,要以开放包容的主体姿态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37]1-10。陈金龙和蔡馥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民族化、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本土化等[56]。商志晓认为,要依循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联通中华民族历史文脉,拓展现代文明建设的全球域[55]48-64。吴艳东和廖小丹认为,要在“古”与“今”的文化传承、“中”与“西”的交锋交流、从“大”向“强”的飞跃、从“文化”向“文明”的升华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57]44-51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包含博大精深的思想观点、事关全局的战略谋划、科学可行的工作部署,也包含基本精神、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等内容,还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不断递进的、开放式的、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体现出丰富的理论特质。

    “科学体系”是指具有科学性的某种知识体系,理论特征是对科学体系的展开和表征。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科学性、价值性、目标性和系统性,构成其体系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具备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协同性和开放性等特征[32]37-46。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表现为人民性、系统性、独创性、世界性的有机统一,这四个方面同其价值论、系统论、发展论、文明论联系在一起[58]4-11。冯刚和王莹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人民立场与政治底色、宏微结合与体用贯通、民族特性与世界眼光等时代特质[59]101-111。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等理论特质[60]

    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所以成为科学体系,在于其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彰显出明理释义的规律性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容具有多重逻辑结构,体现了完整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念性与践行性相协调、现实性与理想性相呼应、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促进[31]13-24。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相互促进,坚持文化多样与整合凝聚的有机统一,坚持以我为主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融合,实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51]。习近平文化思想呈现出人民至上和实践指向、一元主导和多样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民族立场和人类情怀、文化建构和文化批判、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有机统一[61]。有研究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通达真理、逻辑严密的科学性,服务人民、凝心铸魂的人民性,“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性,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开放性[62]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体”和“用”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反映的是“体”“用”的一致性、统一性、贯通性。学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范畴的阐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体”指实体、主体等,“用”指作用、功能等。张国祚认为,“体”指本体,“用”指功用,所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指宣传思想文化本身和其功用相互贯通、相互统一,反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3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就是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文化结构,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本体、本质、纲领和原理。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用于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用”的含义[63]

    第二,“体”指本质、本原等,“用”指现象、表象等。唐爱军认为,“明体达用”是指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律性认识,也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是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治道”与“治事”的统一[64]。周巍认为,“体”指本体、根本规律,“用”指作用、表象,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是对文化和文明的本质概括,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用”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65]

    第三,“体”指原则、目的等,“用”指方法、手段等。辛鸣认为,“体”是思想文化的本质属性、核心价值、基本制度,其依据是社会形态和社会运行方式,突出表征是文化主体性;“用”是思想文化的目标、价值、功能的展开与实践,“达用”是通过科学的体制机制、方略方法、政策策略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6]。李庚香认为,“体”指理论层面,“用”指实践层面;“两个结合”“五个突出特性”“七个着力”“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内容;“用”就是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37]1-10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对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理论和实践、中国和世界的认识论。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融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融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于一体,在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渐次升华[4]。习近平文化思想,从纵向来看,实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从生发来看,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内外因来看,实现了内在发展与外在保障的统一;从研究视角来看,实现了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统一[59]101-111。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等特点,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16]。樊锐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理论层面的认识论,也有实践层面的方法论,既有宏观的规律性认识,也有具体的实践路径,实现了体与用、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67]

    蔡奇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上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1]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实践指向和世界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推进到新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史上、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史上和中华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标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和新高度,具有开创性、标志性的重大意义[7]。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两个大局”联动背景下如何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课题,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8]4-15

    第二,书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在党的理论创新进程和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51]。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线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如何建设文化的重大问题[68]

    第三,是中华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让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69]。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在中华文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1]61-64

    习近平文化思想概括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全面指引,是新时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方针、总遵循、总要求,是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7]。习近平文化思想开拓了“中国特色”文化思维的新高度,塑造了“中国特色”文化命运的新把握,厘定了“中国特色”文化权利的新尺度,明确了“中国特色”文化道路的新使命,建构了“中国特色”文化格局的新图景,历史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文化建构的新境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思想遵循[70]。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领导力量、价值立场和方法要求,规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原则[71]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论成果,也是行天下大道、为世界谋大同的思想成果,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力量。有学者认为,全球文明倡议回答了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南[72]。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世界历史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阐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体现了“三大规律”在文化层面上的必然要求,使人类文明的“百花园”绚烂多彩[58]4-11。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世界文明共存提供了新的价值理念,为世界文明相处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为世界文明创新提供了新的实践方案,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19]3-10

    学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在理论厚度、历史深度、现实广度、发展进度、立体维度等多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同时,也存在概念错位、内涵与外延不合、判断推理欠妥等问题。

    一是在表述主语时,把主语“中国共产党”切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二是概念外延的准确界定问题,例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要强调的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思想,而不是指包括“五个文明”在内的“大文明”概念[73];“文化”和“文明”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学者在论述过程中,误用“狭义的文明”代替“广义的文明”[55]48-64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是包含“五位一体”在内的整体性文明。然而,有些论断缩小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有学者表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55]48-64;也有学者表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74];亦有学者认为,“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新时代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57]46;还有学者主张,“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75]。根据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或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反映现代中国社会的进步程度。习近平强调,“第二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76]8。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从形式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破解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古今中西之争”[42]27-30。实际上,中华文明向何处去的“古今中西”问题,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已经得出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吸收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基本解决了“古今中外”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等文章,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方针,也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76]11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含深邃的理论观点、长远的战略谋划和科学的工作部署,也蕴含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文献和个案、整体和部分、中国和外国等多维度进行深化。

    从历史线索来说,要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史研究。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77]要深化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意义;结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深刻认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从中国思想史角度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中重大命题的历史逻辑。从横向联系来说,要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五大思想”的内在关系。从结构体系来说,要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建构,从其运行结构、组成结构、要素结构,探讨其科学性、实践性、相对独立性,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和文理。

    要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行动指南。要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同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本质要求、阶段目标等关系的研究,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等关系的研究,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同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辉光日新。

    要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关系,探讨理论和政策、认识和实践、守正和创新、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的定位功能及其内在联系。要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两个结合”、文化强国战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命题的研究,同时深化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舆论、网络强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领域的研究,从文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党的文化理论,以新的文化理论指导新的文化建设实践,从而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和踵事增华。

    注释:
    “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十四个强调”,即: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强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能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明;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七个着力”,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 [1] 张烁. 蔡奇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23−11−08(1).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 1—307.
    [3] 任仲平.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N]. 人民日报, 2024−02−06(1).
    [4] 霍小光, 张旭东, 张晓杭, 等.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评述[N]. 人民日报, 2023−10−16(1).
    [5] 中共文化和旅游部党组. 奋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J]. 求是, 2023(21): 53—58.
    [6] 甄占民. 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N]. 光明日报, 2024−05−27(15).
    [7] 姜辉. 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N]. 人民日报, 2023−12−11(6).
    [8] 罗文东, 李龙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3,30(6): 4—15.
    [9] 张烁.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 人民日报, 2023−10−09(1).
    [10] 本报评论员.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N]. 人民日报, 2023−10−11(1).
    [11] 高翔.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J]. 求是, 2023(24): 61—64.
    [12] 欧阳雪梅.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N]. 重庆日报, 2023−10−16(9).
    [13] 王博.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N]. 人民日报, 2024−05−31(6).
    [14] 郑敬斌.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N]. 光明日报, 2023−10−18(6).
    [15] 秦小琪. “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J]. 探索, 2024(2): 1—14.
    [16] 曲青山.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N]. 人民日报, 2023−10−24(13).
    [17] 陶文昭, 杨建宇.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N]. 北京日报, 2023−10−16(9).
    [18] 刘建军, 黄梦圆.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4(1): 1—10.
    [19] 张光哲, 徐艳玲.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2): 3—10.
    [20] 张振明, 赵瑞熙, 王孟秋.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J]. 党建, 2023(11): 25—27.
    [21] 刘成, 李建军.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 重庆大学学报, 2023,29(6): 100—110.
    [22] 张国祚, 孙亚芳. 论习近平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继承与丰富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2): 29—37.
    [23] 傅华. 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N]. 人民日报, 2023−05−31(6).
    [24] 孟宪平.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结构论析[J]. 江苏社会科学, 2023(3): 1—10.
    [25] 邢国忠, 屈靓雅.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J]. 前线, 2023(11): 22—25.
    [26] 齐卫平, 郑天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内在理路和鲜明特征[J]. 统一战线研究, 2023,7(6): 1—12.
    [27]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 338.
    [28] 张晓松, 林晖, 杜尚泽, 等.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纪实[N]. 人民日报, 2023−06−04(1).
    [29] 曲青山.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N]. 学习时报, 2023−10−23(1).
    [30] 赵剑英. 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1−08(1).
    [31] 本刊记者.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架构——访山东师范大学商志晓教授[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4(1): 13—24.
    [32] 洪光东.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整体及创造性发展[J]. 新视野, 2024(3): 37—46.
    [33] 张国祚.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具有原创性的科学体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1−17(1).
    [34] 肖贵清, 贺政凯.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24,27(1): 62—73.
    [35] 刘曙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的典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3(12): 5—9.
    [36] 钟君.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时代价值[J]. 人民论坛, 2024(4): 36—39.
    [37] 李庚香.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32(1): 1—10.
    [38] 李捷.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4(1): 12—21.
    [39] 刘吕红, 曲鑫锋.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背景、内在理路及实践路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2): 4—12.
    [40] 肖伟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J]. 北京大学学报, 2024,61(2): 12—21.
    [41] 黎海波.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发展[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3(12): 17—19.
    [42] 吴起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J]. 党建, 2024(2): 27—30.
    [43] 臧峰宇.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N]. 光明日报, 2024−03−04(15).
    [44] 骞真.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1−14(1).
    [45] 王公龙.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1): 18—25.
    [46] 陈文旭, 聂嘉琪.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32(2): 1—8.
    [47] 冯颜利.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J]. 探索, 2024(1): 1—12.
    [48] 辛向阳, 吕耀龙. 世界观方法论视域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要义研析[J].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4(1): 51—60.
    [49] 陈金龙, 何希贤.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N]. 光明日报, 2024−10−17(6).
    [50] 高继文, 程美. 从“第二个结合”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24(1): 4—13.
    [51] 刘建军. 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维度[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1−18(1).
    [52] 陈金龙.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J]. 中国社会科学, 2023(8): 16—21.
    [53] 金民卿. 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和特征的思考[J].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3): 24—30.
    [54] 齐卫平.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J]. 南昌大学学报, 2024,55(2): 1—9.
    [55] 商志晓.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要[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6): 48—64.
    [56] 陈金龙, 蔡馥.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J]. 青年学报, 2024(1): 4—13.
    [57] 吴艳东, 廖小丹. 新的文化生命体视域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标识与建设理路[J]. 思想理论研究, 2024(3): 44—51.
    [58] 项久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4(1): 4—11.
    [59] 冯刚, 王莹.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特质与内在逻辑[J]. 重庆大学学报, 2024,30(1): 101—111.
    [60] 段妍.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与实践导向[J]. 求索, 2024(2): 22—29.
    [61] 贾绘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24(1): 14—23.
    [62]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指南[N]. 光明日报, 2023−10−12(6).
    [63] 施郑理. 浅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逻辑[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2): 6—9.
    [64] 唐爱军.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视角[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12): 44—56.
    [65] 周巍. 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在逻辑[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1−21(1).
    [66] 辛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境界[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1−16(1).
    [67] 樊锐.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原创性贡献[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2−06(1).
    [68] 郝立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3(12): 1—4.
    [69] 田鹏颖. 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达到新高度[N]. 辽宁日报, 2023−10−12(7).
    [70] 冯鹏志.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蕴涵与文明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 2024(3): 4—14.
    [71] 肖贵清, 贺政凯.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4(2): 4—14.
    [72] 龚鸣, 刘玲玲, 杨一. 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写在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周年之际[N]. 人民日报, 2024−03−15(1).
    [73] 郝立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语境与核心内涵[J].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3): 31—34.
    [74] 张志强. 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几个关系[J].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3): 35—38.
    [75] 左玉河. 大历史视域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J]. 教学与研究, 2023(11): 17—27.
    [76] 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 求是, 2023(17): 4—11.
    [7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43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9
  • HTML全文浏览量:  97
  • PDF下载量:  2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5-0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6-17
  • 刊出日期:  2024-07-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