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Vol. 27 Issue (5): 69-74   PDF (1128KB)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一个基本问题——利用资本主义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岳从欣1, 刘仓2    
1.北京联合大学 师范学院, 北京 1000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 北京 100009
摘要:继承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作了初步探索,并且对落后国家提出这个重大历史课题。列宁对这个历史问题,做出比较系统的论证。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列主义这些基本原理,从理论方面扩展,从实践方面实施,否定了全盘西化和闭关锁国两种态度,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改革开放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文化成果    
A Basic Issue of Marxist Cultural View:Utilizing Capitalist Culture to Build Socialism
Yue Congxin1, Liu Cang2    
1. Teachers'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1, China;
2.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0009, China
Abstract: Utilizing capitalist culture to build socialism is one of the basic issu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explored by Marx and Engels. They put forward a historical problem of how to make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Lenin interpreted the actual problem in detail. CCP combin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Leninism with China's reality to make a progres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denying Westernization and Seclusion Policy, which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historical experiment for building socialism thought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in new era.
Key words: Marxist     cultural viewpoint     Capitalism     Socialism     cultural product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284,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需要继承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遗产,并逐步加以改造,使之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2]314。这个转变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而“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1]462

如何实现这种过渡呢?从生产关系来说,归根到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其基本途径,是逐步“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也就是消灭雇用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1]409,即逐步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2]633生产关系性质的改变,并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也不会把现有的生产力一下子扩大到实现公有制所必要的程度,而要求无产阶级“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93。这样,逐步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和经济运行方式;承继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把扬弃和继承的辩证关系统一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改造商品货币关系时,利用高额累进税、信贷、租赁关系等方式,发挥商品生产中仍然有意义的经济杠杆。

从政权形式来说,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也并非意味着立即放弃国家政权的力量;而是将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并不是取消阶级斗争,而是通过阶级斗争逐步消灭一切阶级,从而消灭一切阶级统治。

从思想文化来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293。但领导共产主义革命,关键是造就用科学理论武器的政党和阶级队伍。这支新社会的力量,只能从浸透着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人群中来培养。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1]91抛掉陈旧的肮脏的东西,是指旧习惯、旧思想、旧势力,而要建立的则是适应新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文化知识。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就是继承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在革命斗争中站在时代前列的。就马克思主义本身来说,它的三个主要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正像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3]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4]299

对旧社会的改造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革命本身包括破坏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两个方面。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彻底完成三个革命,才算是彻底完成了的共产主义革命。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历史发展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首先在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相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改善劳动条件、采取福利政策等手段缓和阶级矛盾。而对于俄国公社制度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是相当谨慎的。1875年恩格斯在论述俄国社会问题时指出,俄国公社所有制虽然度过了繁荣时代,但也不可否认使这一社会形式向集体形式过渡是可能的;但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并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此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资条件”[2]282

1881年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谈到俄国村社时指出,由于俄国农业公社独特的土地公有制、劳动组合以及社会帮助农民垫款的传统,农村公社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与世界市场同时存在而不是外国征服者的猎物,资本主义生产也面临着致命的危机,而俄国农村公社又是符合时代历史发展方向的,所以,“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2]765。这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但必要条件是,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1894年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这种过渡的条件: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以社会管理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方国家灭亡,当落后国家懂得资本主义兴盛与衰亡的发展规律,现代化工业生产力作为社会财富为整个社会服务,当落后国家西方的支持,这样,保存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就可以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精神,避免社会主义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甚至“这个国家可以几乎与西方同时完成社会的改造”。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于资本主义前的一切国家。 [5]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以全球经济的密切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276这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吸收外国资本主义文化的优秀成果提供了思路。

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由过渡时期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继承性和超越性原理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索,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西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首先突破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打退国内外势力围攻之后,俄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领导管理国家和文化建设工作。列宁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利用资本主义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吸收资本主义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首先,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是由俄国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所决定的。列宁指出:“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粕之极的文化,即官僚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不错了。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4]784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基本物质基础;掌握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起点。

其次,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延伸。从新旧社会的承继关系看,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正是共产主义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列宁指出:“我们只有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材料来建设共产主义,只能用在资产阶级环境中培植起来、因而必然渗透着资产阶级心理的文明机构(因为这里说到的人才是文明机构的一部分)来建设共产主义。这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困难所在,但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建立和顺利建立的保证也在这里。”[6]690从社会结构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革命,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6]492他还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论断,表明物质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

再次,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成果,是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决定的。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4]285

第四,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成果,是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客观需要。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组织保证。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力量足以保证向社会主义过渡。先天不足的,是做管理工作的共产党员缺少文化。列宁指出:“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建立或实施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要靠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去掌握和运用托拉斯所造成的东西。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式的即像托拉斯一样的大生产的本领,那便无从获得这种本领。”[6]536

最后,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成果,是培养新社会的主人的客观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两个彻底决裂”的思想,根本目的是摒弃旧思想、旧文化的影响,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人。培养新社会的人才,也需要批判继承资本主义的文化成果?列宁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掌握教师从资产阶级那里继承来的一切知识,才能做到。否则,共产主义就不可能有任何技术成就,在这方面的一切理想就要落空。”[4]306

究竟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哪些优秀文化成果?列宁提出以下主要方面:第一,资本主义创造的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方式——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为公有制经济基础准备了物质条件。列宁指出:“我们并不臆造什么工作组织形式,而是从资本主义那里把银行、辛迪加、最好的工厂、实验站、科学院等这些现成的组织形式拿过来;我们只能借鉴先进国家最好的经验。”[6]302第二,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生产提供先进的科学文化。列宁指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并为了更广大的群众而运用它们,而这种技术和科学只有从资产阶级那里才能获得。”[4]124第三,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加管理生产。列宁指出:“利用我们的敌人的秘诀就是: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拣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我们就是要用这些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困难就在这里,胜利的保证也在这里!”[7]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也需要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学习。第四,改变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机构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列宁指出:“反革命要清除,资产阶级文化机构必须利用。”[6]768—769必须把资产阶级统治时期的学校改造成培养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的机构。

列宁还以开放的态度,主张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他关注泰罗制,沿袭托拉斯组织,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等。他提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8]的著名公式,形象地说明其学习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态度。

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文化成果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基础,苏维埃政权为劳动人民文化成果创造了政治前提。“过去,人类的全部智慧、人类的全部天才所进行的创造,只是为了让一部分人独享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成果,而使另一部分人连最必需的东西——教育和发展也被剥夺了。然而现在一切技术奇迹、一切文化成果都将成为全民的财产,从今以后,人类的智慧和天才永远不会变成暴力手段,变成剥削手段。”[9]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心环节。要使一切资本主义的文化成果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成分,就必须坚持为劳动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就需要发挥党在把握方向、制定政策、判断标准上的核心作用。列宁指出:“我们要运用全部国家机构,使学校、社会教育、实际训练都在共产党员领导之下为无产者、为工人、为劳动农民服务。”[4]125

列宁之所以能够科学阐述这个基本问题,是在于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辩证法。

首先,列宁坚持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之源。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6]186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地否定,继承其优秀文化成果,抛弃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糟粕,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力量,不断迈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

其次,坚持革命的原则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俄国是经过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的;但是,跨越了社会制度,并不意味着跨越了文化程度。列宁在谈到村社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时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4]510

最后,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列宁从历史进程的视野中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4]510从社会发展规律上说,资本主义文明优越于过去社会形态的文明,但其中也是精华和糟粕并存。列宁指出,人们“不是臆造新的无产阶级文化,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其专政时代的生活与斗争的条件的观点,发扬现有文化的优秀的典范、传统和成果”[10]

列宁关于吸收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可能性,主要内容以及科学的方法论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依然面临如何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成果的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主张,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新中国成立之后,其也一直倡导学习西方优秀科学文化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1]41

为什么要学习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呢?其一,从中国国情来说,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要实现民富国强,需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毛泽东指出:“中国现在经济上文化上还很落后,要取得真正的独立,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工业现代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各国同志和人民的支持。”[11]64其二,从文化发展规律来说,承认落后才能赶上先进。学习先进文化目的是为了振兴中华、振兴文化,实现文化复兴。毛泽东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中国优秀传统观点,承认落后,才能赶上先进。[11]47其三,从历史经验来说,中国具有学习外国优秀文化的历史传统。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述中国向印度和西域学习佛教和艺术的历史,讲述在近代向西方学习民主、科学、文化的历史,说明中华民族向来是比较开放的民族,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虚心学习国外优秀文化。其四,通过学习外国文化以创造中国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毛泽东在同文化工作者谈话时说:“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讲通,也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11]83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文化处于落后状态的国家,通过学习先进和创造自己的文化,可以赶超国外先进文化。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一般表现。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批判、分析和借鉴。

首先,要对外国文化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指出:“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都好,我们要拿它好的。我们应该在中国自己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洋有用的成分。”[11]83他在谈到西方国家的宪法时说:“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开始搞起的。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笔抹杀,说他们的宪法在历史上没有地位。”[12]学习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应该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作风,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毛泽东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11]43

其次,具体地分析应该吸收哪些文化成果,而不是无原则的兼收并蓄。文化的创造离不开文化创作的主体、对象、语言、历史、习惯等因素,因此要以中国的文化为主来吸收外国文化成果。毛泽东在谈到艺术问题时说:“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11]77

再次,反对教条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态度,强调学习资本主义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和发展中国自己的文化。1958年3月,他在讲到学习俄国经验时,提出专门模仿和独创精神两种方式,强调反对模仿,坚持创新。他在谈到艺术问题时强调:“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是如此,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西洋的一般音乐原理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样就可以产生很丰富的表现形式。”[11]78

毛泽东认为,学习和吸收外国文化,应该使之中国化、民族化。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统一的,但要以民族的为主。他说:“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这样争论就可以统一了。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保守主义,这两个东西对中国都是不利的。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11]82毛泽东还指出,吸收国外文化不是为了古代的中国,而是为了现代的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也要坚持古为今用。他说:“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鲁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11]83

最后,反对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克服崇洋媚外的心理障碍,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文化开放态度。

关于学习资本主义文化成果的内容,毛泽东主张,无论是自然科学技术,还是人类社会科学知识,凡是用得着的,都应该吸收。如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与音乐工作者谈话时说:“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了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我们要西医学中医,道理也就是这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般道理都要学”[11]78

有人认为,1956年毛泽东吸取西方近代文化的“新的取向刚刚露出一点苗头就被彻底冷藏起来”,“在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越来越浓烈的批判中,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日益走向封闭,直到‘文革’同时向‘封’(中国传统文化)、‘资’(西方近代文化)、‘修’(俄国革命文化)宣战”。所谓“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日益走向封闭”的观点,是不符合的历史实际的。[13]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 [11]242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当陈伯达谈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封锁中国时,毛泽东说:“日本还卖给我们化肥,卖给我们特殊钢,卖给我们农药,还准备卖给我们生产维尼纶的世界第一流的设备。而社会主义国家不卖给我们。大概下个月他们的代表就要来了,叫高崎达之助,此人当过日本的贸易大臣。要利用他们的技术。列宁也利用,斯大林也利用,利用德国的技术、美国的技术。我们现在要走这条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尖端不给我们嘛。”[14]

毛泽东关于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思路,对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非常重要。1964年4月到5月间,国家计划委员会确定从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西德、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进口石油化工、冶金、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电子工业等基础工业方面的技术设备共183项,加上周恩来总理已经批准的14项,共197项,金额4.77亿美元。196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6.1亿美元,比1959年增长5.3%。[15]285

在“文革”时期,毛泽东还批准从国外进口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一个烷基苯工厂设备、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斯贝发动机等,总计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43方案”促使中国外贸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3年对外贸易总额是1970年的2.4倍,1974年是1970年的3.2倍。[15]260陈云在评述“43方案”时说:“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东欧。……这个趋势是不是定了?我看是定了。”[16]

毛泽东关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被集中概括为“洋为中用”的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思考如何对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指导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针。这个方针表明,中国不走全盘西化的邪路,也不走闭关自守的旧路,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这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91-46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282-765.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09.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24-784.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443.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492-769.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49.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520.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288-289.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334.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41-242.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326.
[13] 单世联. 1956年与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J].博览群书,2004(6):23.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下[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56.
[15] 陈东林. 156-43-78: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C] // 朱佳木.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60-285.
[16]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