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生的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几万人,到20世纪90年代的十几万人,到现在的几十万人,规模扩大了27倍有余,留学生数量平均每年增长5%,如图 1所示。2012年,英国留学生总数占全英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总数的17.4%,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留学生接受国。英国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前10所大学留学生的比例都高达23%以上,其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国际学生比例达到了68%。[1]留学生规模大幅增长为英国大学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据估计,2005—2006年度英国的大学(不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从留学生学费中获得的收入达到13.94亿英镑[2];2008年国际学生的学费和其他开销使英国获得近58亿英镑的收益[3];2011—2012年英国大学11.6%的收入来源于非欧盟国家留学生学费。据英国文化委员会预计,到2020年英国的留学生人数将达到87万,意味着留学生人数再翻一番,预计由此带来的教育收入为200亿英镑。[4]
![]() |
图 1 英国留学生数量统计图(1980—2012年)① |
英国留学生扩招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根本原因是教育经费的短缺。20世纪70年代末,在长时间的经济低迷背景下,撒切尔政府采取了削减公共教育经费的措施,英国高等教育机构被要求向所有欧盟外的留学生收取“全额成本费”,标志着英国留学生教育市场化的开始。1998年,布莱尔政府结束了欧盟学生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留学生学费成为英国大学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3年,英国政府出台留学生学费由大学自行定价、自主支配的政策,极大刺激了大学扩大留学生市场的积极性。[5]从本质上来看,英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积极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实际上是为了弥补高等教育投入、缓解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在留学生规模扩大化过程中,英国政府和高校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政策和举措。
(一)政府积极部署留学生发展战略,着力扩大留学生数量1999—2011年,英国政府连续实施了两期“首相倡议计划”。第一期于1999年启动,它部署了英国国际教育的全球化战略,着重加强英国市场、咨询和信息服务的能力,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提升英国作为留学生接收国的吸引力。[6]第二期于2006年实施,致力于持续增加留学生数量等目标,新增学生经历与就业项目,稳步提高留学生对英国留学的满意率,使英国成为留学生首选的国家之一,并强调英国与各国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建设。[7]
(二)高校加强建立留学生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留学生满意度以留学生需求为出发点,高校主要从五个方面构建全方位的留学生服务体系。第一是组织管理,各高校根据规模大小设置相应的国际事务管理部门,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工作;第二是信息服务,在到校之前、注册之后、学习期间等各个阶段都会通过指南、手册、网站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提示和指导;第三是英语培训,积极为非英语母语的留学生安排专门的培训课程和测试;第四是学术支持,部分高校会指派与留学生国籍相同的专门导师指导学生学习,构建专门的学习模式提升留学生学业表现;第五是建立反馈机制,拓宽渠道听取留学生意见和建议,提升学生满意度。[8]
(三)第三方对留学生教育进行定性评价,鼓励招收更多留学生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对128所高校国际学生的招生、指导和培养情况作了评估,这一评估采取高校自评和评估小组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各校在留学生安排上的好的做法(good practice)作了总结。报告以阐释和描述的方法为主,不涉及任何量化指标,其结论是这些高校为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和指导,大部分留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招生和留学信息表示满意,并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表示满意;另外,报告还指出,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战略规划,通过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迎接更多的海外学生。[8]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标准逐步放宽在英国政府和高校的精心规划和积极努力下,英国留学生规模大幅增加,与此同时,这一改变使得留学生教育质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笔者对近年来英国留学生入学标准(入口)、学位授予率(出口)、高校生师比(教师投入)和生均经费(经费投入)等逐一分析。
(一)留学生入学标准和门槛降低目前大多数英国高校使用雅思考试成绩判断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并将其作为录取的主要参考标准。该考试满分为9分,根据英国教育部门的建议,攻读学位课程所需的最低语言要求为6.5分。为了招收更多海外留学生,英国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主动降低英语成绩入学要求的做法。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最新收集和公布的数字显示,英国大约66%的大学存在着招收英语不合格本科生的问题。在被调查的88所英国大学中,有58所将最低语言要求降到了6分,其中包括1所英国精英大学联盟——罗素大学集团中的高校。西伦敦大学、爱丁堡马格丽特王后学院和瑞克斯汉格林多大学甚至把最低英语录取分降到5.5分。2012年,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等3所英国高校在因为“大批学生档案中缺乏法定的英语水平考核记录”,甚至已被暂停了招收海外学生的资格。[9]
从A-Level表现看,英国1995—1996学年通过A-Level或相当水平的成绩全日制本科生占所有招生总数的78%,到2004—2005学年这一比例略升至81%。而通过预科课程的全日制本科生比例从1995—1996学年的5.2%下降至2004—2005学年的3.5%。因此实际上本科生达到的标准从总体上看是下降的。[10]
(二)优质学位授予比例提高在英国大学组织(UUK)每年发布的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报告中,对所有高等教育机构上一年的一等和二等以上学位授予情况都会做全面的统计。由于每所学校学位授予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以2008年报告为例,一百多所高等教育机构一等学位授予率从4%~35%不等,一等和二等(2:1)学位授予比例从32%~90%不等,该组织采取下均值、中值和上均值的表现方式来呈现总体情况,即将所有高等教育机构一等和二等学位授予率分别统计后,划出上、中、下三个级值,以此来呈现高校的总体学位授予比例。根据这种方法,笔者将1999—2010年10年间的一等学位授予比例三个均值和以及一等和二等(2:1)学位授予比例三个均值列表如表 1所示。这10年间,各项均值都呈增长趋势,相对来说,一等学位授予比例增长地更快一些,下均值甚至达到了2倍。从实际数量上来看,从1995—1996学年至2004—2005学年,英国大学生获得一等学位比例人数从7.8%增加到10.6%,获得一等和二等学位授予比例从53.9%增加到60.4%。[10]仅2008—2012年这4年时间,英国大学授课型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增长了31%,一等学位授予人数增长了17%。[11]在学生数量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优质学位的授予比例也同样在增长,当市场上持有优质学位比例的学生增加时,这些学位的含金量无形中就降低了。
![]() |
表 1 英国一等学位、一等和二等(2∶1)学位授予比例上、中、下均值数(1999—2010年)② |
由于英国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往小班化的精英教学方式早已不复存在,根据英国大学教师联盟2005年的统计,1980年英国高等教育的生师比(SSR)是9.1:1,而到了2010年达到了17.1:1,30年英国留学生数量翻了几十番,而教师数量却没有跟上这样的节奏。相反,英国高校生师比是OECD主要国家最大的,如图 2所示。
![]() |
图 2 OECD英、美、法、德、日五国第三级教育机构生师比数据图(1999—2010年)③ |
从图 2中可知,1999年以来,英国的生师比一直处于这5个国家最高或次高地位,而且比世界留学生接受数量第一的美国还要超出2个多点,远远高于德国和日本。OECD认为虽然生师比数据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是通过其他国家相比,至少反映了英国在高等教育领先国家中存在的明显缺陷。[12]2013年《卫报》上英国高校排名情况具体数据表明,参与排名的英国大学生师比超过20:1的占四分之一,生师比最高的阿伯泰邓迪大学(Abertay Dunde)已高达25.2:1。[13]从指标上说,高校的生师比是学校教学投入的重要表现,不但可以反映教师数量和工作量,也是学校班级规模、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指示剂。20世纪以来,英国高校在生师比值上居高不下,这可以说明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过程中,学生比例增长过快造成的教师资源短缺,高校不能再使用小班教育模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精心培养和教育了。
(四)高校生均经费缓慢增长为了便于比较,笔者选取1999—2010年所有英国大学生均管理经费、生均学术经费和生均校舍经费三项每项的中值,形成生均经费的趋势如图 3所示,10年来这3项经费都呈增长态势,但幅度并不大,经过计算,这3项经费的年平均增长率为分别6.8%,3.6%,4.12%,生均管理经费增长率最高,生均学术经费增长率最低,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英国高校主要支出重点,3项经费的增长比例比英国同比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率(1.7%~2%)要高出几个百分点,说明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还是比较重视;但这3项经费增长率与英国高校收入总额2001—2010年年均增长6%相比[11]24,实际生均经费的增长率还是非常有限的。
![]() |
图 3 英国大学3项生均经费中值趋势图④ |
英国有着悠久的精英高等教育传统,严格而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是其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因素。随着高等教育向普及阶段发展,许多高校不再坚持精英时代严格的、共同的入学选拔高标准,而获得优质学位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学生质量标准逐渐放宽,这在留学生教育上更加明显。英国高校赖以生存的高质量标准受到挑战,并最终向现实妥协。通过扩大留学生规模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做法是英国大学国际化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大卫·埃利奥特(David Elliot)就批评英国政策更关注高等教育产生外汇收入的经济效益,而非教育真正的需要。[14]
(一)留学生规模扩大速度与优质教育资源生长速度的平衡小班化教学曾经是英国高等教育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但随着留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从1980年1名教师教9名学生,变成平均1名教师教17名学生,甚至还有学校达到1名教师教25名学生,说明教师在每名学生上赋予的精力和时间大幅减少,精细化管理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导致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变得更加庞大,原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已经逐渐被稀释,并显示出其有限性。当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不是一朝一夕能积累起来的,也不会很快被消耗掉,而且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一直都是在生长的,但是当高校学生规模增长速度快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生长速度时,学校开始消耗之前积累起来的优质资源,长此以往,高等教育的深厚基础和原有优势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学生规模增长的速度应当同优质教育资源的生长速度相匹配。在留学生教育上已经出现很多问题,如无限制降低留学生入学标准、留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率偏低、留学生就业困境等,面对这些现实,英国政府和高校应考虑建立专门的留学生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对质量的保证和监控,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留学生教育的短期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英国留学生规模扩大是与高等教育机构教育经费的缺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府对留学生教育经济价值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其国际化政策调整的目的和路径。[15]早在2006年就有英国学者将留学生教育与当年英国煤炭出口贸易相比较,认为将留学生教育作为贸易手段,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是其可持续性和结局都是令人担忧的。[16]英国高校一般本科学制为3年,为了节约资源和成本,有人提出实行2年本科学制,这一想法有诸多诟病如教育的功利性、降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等,但是英国教育部门指出,“在金钱面前,英国政府不会仅会说,一定会做些什么的”,这使得英国一些学者对英国政府以摄取高校有限资源为代价、赚取经济利益的做法更加不满。[17]现在英国仍是世界高等教育第二大强国,它半个多世纪高等教育的深厚积淀使得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上到下的调节和监督机制,这一机制使它们能够遵循原有的发展规律和路径,但当外界索取过多,而改变了它自身的发展逻辑时,高等教育会不会舍本逐末,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谁也无法预测。因此,如何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保证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以牺牲高等教育质量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最终代价,亟待思考和解决。
注释:① 数据来源于Universities UK: Patterns of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in the UK(Report 2001,2004,2006,2009,2011,2013),网址为http://www.universitiesuk.ac.uk/highereducation/Pages/default.aspx?pt=Report,访问日期为2013年11月29日。
② 数据来源于Patter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UK(Report 2000—2011),网址为http://www.universitiesuk.ac.uk/highereducation/Pages/default.aspx?pt=Report,访问日期为2013年11月29日。
③ 数据来源:Stephen Court,An Analysis of Student:Staff Ratios and Academics’Use of Time,Andpotential Links with Student Satisfaction,网址为http://www.ucu.org.uk/media/pdf/p/p/ucu_ssranalysis_dec12.pdf,访问日期为2012年12月30日。
④ 数据来源:Patterns of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in the UK(Report 2000—2009),网址为http://www.universitiesuk.ac.uk/highereducation/Pages/default.aspx?pt=Report,访问日期为2013年11月29日。
[1] | HE INTERNATIONAL UNIT. International focusissue 61[EB/OL].[2010-10-20]. |
[2] | PHIL V,BAHRAM B.The economic costs and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students[EB/OL]. (2007-07-12)[2013-10-25]. |
[3] | UUK. The impact of universities on the UK economy-4th report[EB/OL]. (2009-10-04)[2013-9-30]. |
[4] | 吴坚. 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43. |
[5] | 魏丽青. 英国接收外国留学生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启示[D]. 杭州:浙江大学, 2011. |
[6] | 翁丽霞. 招收留学生的国家战略-聚焦英国"国际教育首相倡议计划"[J].比较教育研究, 2013(7): 86. |
[7] | UKCISA.PMI students experiences achievement 2006-2011[EB/OL].[2012-08-30]. |
[8] | QAA. Outcomes from institutional auditarrangements for internationalstudentssecond serie[EB/OL]. [2013-10-20]. |
[9] | 天乐.海外学生成英国高校"摇钱树"英政府决心严打[EB/OL].(2012-12-09)[2013-11-08]. |
[10] | UNIVERSITIES UK: patterns of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in the UK(Report 2006)[EB/OL]. [2013-11-29]. |
[11] | UNIVERSITIES UK: patterns of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in the UK(Report 2013)[EB/OL]. [2013-11-29]. |
[12] | Associationofuniversityteachers:packing them in the student-to-staff ratio in UKhigher education(2005) [EB/OL]. [2013-11-29]. |
[13] | 2013年《卫报》最新英国大学排名名单[EB/OL].(2012-05-30)[2013-11-19]. |
[14] | ELLIOT D. United Kingdom, innational policies for theinternationaliz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M].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97:23-26. |
[15] | 宋懿琛.英国留学生政策的演进及发展趋势[J] 大学:学术版, 2010(7): 84-89. |
[16] | MICHAEL A. British universities:the coal exporters of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6(10): 224-240. |
[17] | MICHAEL W.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UK: to what end?[J].International Educator, 2012(9-10): 6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