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国的国际经济比较位置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人们习惯用GDP总量来展开问题的讨论,但这样讨论问题是不全面的,需要一个更加完整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的基本要素是:总量GDP、人均GDP,总量财富和人均财富。世界银行于2014年4月30日公布了2011年度的国际比较计划(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ICP)的研究报告,文章基于这份研究报告的结果来讨论中国的国际经济比较位置。
一、2011年轮ICP报告关于中国的基本情况和结果ICP项目的目的是通过测算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系数,把以本币表示的GDP及其支出组成指标转换成为统一的国际货币(常用美元表示),以从物量上比较各国或地区的经济,从而避免传统汇率法在GDP和人均GDP国际比较中存在的扭曲和失真问题。世界银行于2014年4月30日公布了最新一轮的ICP结果,即2011年ICP研究报告。
众所周知,汇率是一个长期剧烈波动的变量。特别是在当今国际外汇市场上,主要由于各种金融机构的炒作,这一变量的波动,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因此,通过汇率折算来比较不同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完全不可取。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3%,难道因此就可以说,中国GDP下降了3%吗?当然不能。
比较不同经济体GDP总量,购买力平价方法是惟一可用的方法。购买力平价方法已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基于购买力平价原理的ICP方法,业已相对成熟。ICP方法实施起来,难度仍然比较大。其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它假设不同国家的消费偏好是相同的。这个假设,不见得永远成立。尽管如此,至少和汇率折算比较而言,基于购买力平价原理的ICP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惟一可用的成熟方法。重要的是,世界银行ICP项目关于中国GDP折算系数计算的基本数据,全部由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上述结果,则是由亚洲开发银行计算,经世界银行全球协调得出的。那么,既然不能从方法论上指出ICP项目的问题,那就只能接受它的结果。
购买力平价,跟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不能混为一谈。ICP中所使用的购买力平价概念,实际是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比例。它是通过指数方法,依据不同国家搜集的商品价格数据,进行计算、汇总的结果。在计算、汇总过程中所使用的指数方法,业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改进,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基本认可。因此,不同国家提供的原始数据,实际就将决定最终计算的结果。
2011年ICP项目以2011年的价格数据为基年来计算PPP系数,它涵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99个国家或地区,超越了2005年轮ICP的国家数。该项目的估计结果是在全球统一组织和方法框架下,在各国统计部门收集的155类GDP支出细类、1 000多种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数据上,通过多边比较方法测算的。中国是第一次以全国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数据为基础参加2011年ICP调查活动,在此基础上测算中国的PPP数据,评估中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在国际中的位置。
根据2011年ICP的国际比较结果,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PPP为3.506。根据中美两国的GDP缩减指数,推算出最近10年的两种货币PPP,然后利用这些PPP将各年的GDP转换成国际可比的GDP。自2004年以来,由于中国GDP缩减指数高于美国,1美元兑人民币的PPP呈上升趋势,如表 1所示。在2011年,中国的GDP为13.5万亿美元,为美国的86.9%。
二、中国的总量GDP在国际经济比较中的位置
关于中国经济总量的国际比较地位问题,很多学者开展了类似的研究,比如Ren 和Chen[1]、任若恩[2]68—80、郭熙保[3]、余芳东和任若恩[4]等。后来,任若恩等[5]进一步综述了中国的国际经济比较地位方面的研究综述和相关研究成果,并指出,在2010年,中国的经济体量在美国的45%左右。2014年,世界银行公布的2011ICP结果为本研究提供了PPP基础数据,本研究依此外推中美两国GDP,得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2014年的GDP已经达到了17.6万亿美元,同期,美国的GDP为17.4万亿美元,中国与美国的GDP相当(如表 1所示)。这更新了前人的研究结果,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时间比他们预期的要早。从全球范围来看,在2012年,中国的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14.9%,已经远超第三名印度了,是印度的1倍多;也远超那些发达国家和其他金砖国家,如表 2所示。
由此可知,从PPP角度看,世界银行的上述结果,并没有超出预期。这一点,其实今天并不难理解——多年来,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比美国快几个百分点;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是早晚的事。特别是2008年以后,美国陷入衰退,进一步加大了中美两国GDP增长率之差。这就导致这个时刻比多数预测提前到来了。近10多年来,年均10%的复合增长率使得GDP强劲增长,这将注定中国会超越增长放缓的美国。这个成就意味着中国的崛起,是13亿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为进行中国的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中国人均GDP和人均居民消费在国际经济比较中的位置用总量GDP来衡量一国财富的意义是有限的。总量GDP排名靠前能说明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高收入了吗?能说明中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吗?不能。GDP总量的提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需要的,但是,单纯的GDP总量高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高,也不能代表中国是世界上的高收入国家。毋庸置疑,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仍然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国情。
事实上,很多的中国人并没有感到十分富裕,尤其与在经济总量上被超越的日本和许多在经济总量上世界排名很靠后的国家相比,落差很大,生活仍然不轻松。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富裕程度等似乎与经济大国很不相匹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状况?这方面的原因很多,包括人均收入、教育、卫生、环境等诸多方面。
第一,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仍然较低,要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还需要相当的时间。
中国的人均GDP如表 3所示,现实的比较如表 4所示。近10年来,中国的实际GDP增长了1.6倍多,实际人均GDP增长了1.3倍多,但是,从表 3可看出,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仍然比较低,在全球排在了90名之外。从表 4可看出,在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仅是美国的21%,日本的30%,甚至都低于泰国、秘鲁、伊拉克等国家。就是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也仅超过了印度,仅是俄罗斯的45%。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人均GDP作为比较标准,还可以与一些发达国家历史上所达到的人均收入水平做比较,如表 5所示。美国1941年的人均GDP水平是11 518美元(2011年美元),中国2013年的人均GDP水平与美国1941年的相当,中国与美国在人均GDP水平上相差近72年。仍然以人均GDP作为比较标准,中国在2013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日本的差距达45年,与法国的差距有53年,与韩国的差距接近23年,与俄罗斯还有17年的差距,还比南非落后7年。当然,这个结果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展。任若恩曾指出中国在1985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的差距为165年,而与日本的差距也接近80年。[2]68—80经过30年的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大幅度缩小。
为了预测中国在2050年前的人均GDP水平,需要预测中国在未来30年的人口。采用国际通用的成分法,以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具体方法参见蒋云赟和任若恩的工作[6])。假设在2020年前的GDP增长率为7%,2021—2030年降为5%,2031—2040年进一步降为4%,2041—2050年降为3%,相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如表 6所示,把一些国家达到相应人均收入水平的数字和年代排列在一起以便比较。
这一预测的结果告诉人们:中国的人均GDP水平直到21世纪中叶才有可能达到美日等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即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的差距还有大约20~30年。具体来说,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在2044年将达到美国现在的收入水平;在2035年达到日本现在的水平;在2031年将达到韩国现在的收入水平;在2026年中国才有俄罗斯现在的水平。
第二,人均消费水平比较低的国家。
人均居民消费支出的国际比较如表 7所示。在人均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也非常低,排名在120名之后,在2012年为3 516美元,仅为美国的10.1%(人均GDP为美国的21%),为其他发达国家的10%~25%,除了印度外,不到其他金砖国家的一半,与印度尼西亚相当。居民消费水平的低下与经济大国的同时存在,使得人们产生了极大的落差感。这也是中国进行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因,要使得国民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促进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四、中国总量财富的国际比较位置
本研究根据Credit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14》[7]来讨论中国居民总量财富和人均财富的国际比较位置,这里的财富定义为居民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主要是房地产)减去负债,该定义是基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该报告中的数据来自CHIPS 2002调查,样本数为16 035,详细数据的来源可参见Li和Zhao的研究。[8]该报告对财富水平的数据都采用汇率进行折算,因为财富额是可以在全球进行流通的,即使对于非金融资产,也可通过转换为金融资产来进行汇率折算。本研究认同对于金融资产采用汇率来折算,但对于非金融资产,仍建议用PPP来折算,因为其流通性受到了很大局限。
本研究借鉴Credit 的数据基础以及Li和Zhao调研的CHIPS数据基础,采用表 1中的PPP数据,测算出中国2013年的居民财富(不包括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为22万亿美元,排名第3位,为美国居民财富的30.8%,日本的98.2%。与日本的财富水平相当,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住房价格大幅度下降和日本的汇率大幅度贬值。住房价格的严重缩水,而中国住房价格相对坚挺,使得中国非金融财富相对于日本的差距有所缩小,当然,这也得益于中国近10年的房地产发展,促使了居民住房财富的增加。此外,日本的汇率大幅度贬值使得金融财富相对缩水,更缩小了中国与日本的差距。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2013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富排名都要高于GDP排名,而金砖国家的GDP排名都要高于财富排名,如表 8所示。
五、中国人均财富的国际比较位置
同样,用总量财富来衡量一国财富的意义也是有限的,也不能代表我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在这里,从人均居民财富的角度来讨论为什么中国人的富裕程度等似乎与经济大国很不相匹配。
第一,中国居民的人均财富水平仍然较低。
人均居民财富水平的国际比较如表 9所示。2000年来,中国的人均居民财富增长了4.4倍多,但是,从表 9可看出,中国的人均居民财富水平仍然比较低,在全球排在了60名之外。在2013年,中国居民的人均财富水平为16 358美元,仅是美国的7.4%和日本的9.1%。这相对于人均GDP来说,中国居民的人均财富水平还要差。在近几年来,中国超过了巴西、南非等国家。
从人均财富排序与人均GDP排序的比较来看,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他国家的人均财富排序都小于人均GDP排序,即人均财富排名靠前。需要指出的是日本,该国在2013年的财富出现了很大的缩水,原因在于日本汇率的贬值。
第二,中国的人均金融财富小于非金融财富。
如果将财富分为金融财富和非金融财富,中国居民的人均金融财富在2013年为7 912美元,人均非金融财富为9 479美元,人均金融财富小于非金融财富。但美国居民这两项财富分别为178 503美元和83 805美元,日本为123 503美元和84 290美元,他们的人均金融财富都显著大于非金融财富。中国居民的金融财富要远远小于美日。这都表明中国当前的住房资产所占比例要高于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这种状况会逐渐发生变化。关于居民财富比例构成的国际比较,还可参见郑海涛等[9]的研究。
六、结论与评论根据2011年轮ICP的结果进行推算,中国在2014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中国的人均GDP仍然非常低,排在全球90名之外;中国当前的居民总量财富虽然排在第3位,但仅为美国居民财富的30.8%;人均居民财富排在全球60名之外。综上所述,可以归结为2014年中国总量GDP第一,但不改变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事实。特别要强调的是总量GDP只是一个单一指标,刻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需要多方面的指标,只看总量GDP是远远不够的。而对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总量GDP则完全不能反映。
从人均水平角度看,中国2013年的人均GDP水平与美国1941年的相当,中国与美国在人均GDP水平上相差近72年,与日本的差距达45年。但由于中国未来中速的经济增长,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直到21世纪中叶,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的差距会缩小到大约20~30年,达到这些国家现在的水平。同时,中国居民的人均财富水平仅是美国的7.4%和日本的9.1%,这相对于人均GDP来说,中国居民的人均财富水平还要差。这些指标的基础都是GDP,所以,中国依然要保持GDP合理快速增长,才有可能实现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增长,才能为实现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也才能保持居民的财富积累。因此,“稳增长”仍然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需要突出强调的是,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排名在120名之后,仅为美国的10.1%,为其他发达国家的10%~25%。居民消费水平的低下与经济大国的同时存在,造成了居民的极大落差。因此,“惠民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要使得国民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促进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必须要注重经济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所以,收入分配问题也是中国所面对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让社会的所有成员都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实际上,更需要的是一个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基础上的增长。
从财富结构来说,中国的人均金融财富小于非金融财富。但是,美日的人均金融财富都显著大于非金融财富。中国居民的金融财富要远远小于美日。这都表明中国当前的住房资产所占比例要高于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这种状况会逐渐发生变化。因此,“调结构”也应该包括居民财富结构的调整,这需要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BEA)、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databank数据库。
② 笔者根据2012年的GDP增长率和2011年的美元GDP计算得到。
③ 笔者根据人均GDP增长率和2011年人均GDP推算出来。
④ 笔者根据2012年的人均GDP增长率和2011年的美元人均GDP推算得到。2012年的人均GDP增长率来自世界银行databank数据库。
⑤ 笔者根据Eurostats的数据库的国家经济增长率和2011ICP数据推算而来。
⑥ 笔者根据2011年ICP报告的居民消费支出数据和人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率推算出来,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来自世界银行databank数据库。
⑦ 笔者《全球财富报告2014》整理获得。
[1] | REN R E, CHEN K. An expenditure-based bilateral comparison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Review of Income & Wealth, 1994, 40 (4) :377–394 . |
[2] | 任若恩. 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M]//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 统计理论,方法,应用研究.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68-80. |
[3] | 郭熙保. 购买力平价与我国收入水平估计-兼评克拉维斯对中国收入的估计结果[J]. 管理世界,1998 (4) :64–75. |
[4] | 余芳东, 任若恩. 关于中国与OECD国家购买力平价比较研究结果及其评价[J]. 经济学:季刊,2005 (3) :563–582. |
[5] | 任若恩, 郑海涛, 柏满迎. 关于中美经济规模的国际比较研究[J]. 经济学:季刊,2007 (1) :39–56. |
[6] | 蒋云赟, 任若恩.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动对财政政策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J]. 财贸经济,2007 (5) :39–44. |
[7] | CREDITS. Global wealth report 2014[M]. Zurich: 2014 : 1 -180. |
[8] | LI S, ZHAO R.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in China 1995-2002[J]. DAVIES J B. Personal wealth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42-63. |
[9] | 郑海涛, 王腾飞, 任若恩, 等. 从居民资产负债表看中国财富标志的演变及其影响[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 (4) :3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