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mposi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Value Chain
一、引言
中国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在世界贸易和全球产业链中逐渐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尤其在亚洲地区,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和作用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无法准确反映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原产地,其思维局限于单一国家下的生产,认为出口产品创造的价值完全来源于国内,忽视了生产过程中中间贸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忽略了加工贸易的作用,造成了贸易额的重复计算,最终组装国被等同于最终出口国。例如:由于中国的贸易顺差不能被准确反映,往往被夸大了,这造成了部分国家不能正确评价中国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球价值链分析(Global Value Chain Analysis,GVC分析)为人们观察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的贸易问题研究多基于进出口的总量,而忽略了各国以及各个产业在进出口贸易中获得的净利润,从研究的视角看,也就是由于贸易关系而产生的增加值。GVC分析沿产业链纵向分解了产品全球化生产过程中所有涉及的国家和行业的增加值收益,为人们提供了观察贸易问题与各国经济发展和长期增长之间的有效依据,也为跨国公司投资决策、各国及国际组织贸易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力依据。
基于国际价值链的视角,对1995—2009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进行了重新核算,对中国与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差额进行了重新估算,比较了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文章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为中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文献研究综述
在研究各国间的生产分工体系(production fragmentation)时,不仅需要行业和商品的分配,也需要考虑各种生产活动在不同区域间的分配,即需要研究从产品概念产生到最终交付使用的供应链全部环节。[1, 2]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最初由Krugman于1995年提出,指的是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每个国家由于特定的生产阶段进行的活动而获得的增加值收入。
国内外学者利用GVC方法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投入产出结构,主要研究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转化过程;(2)地理区域方面的考虑,主要研究区域内国家间资源禀赋差异导致的价值链分割;(3)治理结构,主要研究价值链的控制;(4)制度因素,主要解释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不同,形成的全球价值链也有所不同。
产品案例研究表明,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公司仍然获得了产品价值的主要部分,因为他们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活动,如管理、R&D、软件、系统集成、市场营销、设计、品牌、物流和金融业。而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却由于主要从事装配,测试和包装活动获得了较少的产品价值收入。①[3]
国际经济学中,估计增加值贸易的文献可以归结为两类。②一类是多区域模型投入产出核算;一类涉及国际分工中的垂直一体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量。Hummels等是国际生产链中第一位测度国外增加值(foreign value added)的。[4]Koopman等提出用VS 指标来测算垂直分工(vertical specialization),不过他们测算的数据集中没包括国家间的贸易,因而VS指标不完善。③④克服数据不完善的方法是采用包括贸易的数据库,如GTAP数据库以及WIOD数据库。Koopman 提出了测度增加值贸易的KPWW方法。④⑤他们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表提出一个统一的核算框架来测算全球生产链中的增加值贸易。他们计算贸易的增加值是通过增加值率和里昂惕夫逆矩阵以及总出口相乘。但是Lejour等提出质疑,认为不能用总出口相乘,应该用总需求相乘。②
Timmer等基于WIOD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数据库,考虑了国家间中间投入的贸易,研究了各国对全球GVC的贡献以及全球制造业价值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之间的分配。⑥⑦⑧
WTO和日本 IDE-JETRO 研究了贸易类型和GVC之间的关系,指出贸易模式正在由货物贸易向任务贸易转变。⑨
中国国内张少军等对GVC的特征、动力、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应用国内投入产出表对测度了广东省和江苏省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水平。[5—7]
陈爱贞认为虽然中国垂直分工程度呈上升趋势,但外泄效应比较显著,阻碍了国内价值链的延伸。[8]这些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因素又由其地位所决定。恶性循环带来的生产模式“自我锁定”,造成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效应。以外资为主力的“为出口而进口”的贸易模式增强了这种锁定效应。为突破这种“内生”而又“链条关联”的影响,需要进行价值链创新。
李昕和徐滇庆将增加值法引入国际贸易核算体系,对国际贸易中的国内、国外增加值进行了分解,对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失衡度进行了重新估算。他们认为,GDP与外贸数据的扭曲夸大了中国外贸依存度及外贸失衡度。[9—10]GDP的扭曲主要来自汇率法与购买力平价法估算的差异,反驳了 “中国操纵汇率”的指责。
文章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表,从国际视角测算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差额。对中国贸易GVC进行了深入分析,不仅研究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出口测算和分解,也研究了进口的测算和分解,研究的结论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三、基于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全球价值链模型
国家间从支出到收入之间的关联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笔者使用的全球价值链分析模型。这一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分解不同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增加值收入。通过使用著名的Leontief矩阵和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可以追踪各国间直接和间接的生产诱发过程,从而计算每一个生产环节获得的增加值收入。
为了介绍GVC模型,引入研究国际生产分工体系(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IPF)中任务分配的宏观经济框架。这一方法将一国的消费价值进行完全分解,并全球范围内追踪与其相关的所有间接生产过程。利用多国间投入产出表及国际贸易数据对中日间的生产分工过程进行建模,然后再依据Leontief矩阵来追踪满足一定最终需求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生产活动。增加值在生产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产品价值,这种从支出到收入之间的关联关系如图 1所示。
为了对国际生产的关联关系进行建模,引入了多国投入产出表来核算全球生产链中的价值产生过程。在图 1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构建国家间的投入产出表。如表 1所示。
表 1
表 1 国家间投入产出表
投入 |
产出 |
总产出 |
中间使用 |
最终需求 |
国家1 |
国家2 |
… |
国家n |
国家1 |
国家2 |
… |
国家n |
中间投入 |
国家1 |
X11 |
X12 |
… |
X1n |
F11 |
F12 |
… |
F1n |
X1 |
国家2 |
X21 |
X22 |
… |
X2n |
F21 |
F22 |
… |
F2n |
X2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家n |
Xn1 |
Xn2 |
… |
Xnn |
Fn1 |
Fn2 |
… |
Fnn |
Xn |
初始投入 |
V1 |
V2 |
… |
Vn |
总投入 |
X1 |
X2 |
… |
Xn |
|
|
|
|
|
|
表 1 国家间投入产出表 |
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到如下的恒等式:
|
(1) |
其中:X为某一国家的总产出。用向量可以表示为
|
(2) |
X中的元素xnk的上标为k国,下标为第n个行业;F表示最终需求,用向量表示为
|
(3) |
F中的元素fmk的上标为k国,下标为第m个需求。
|
(4) |
其中:A 为直接消耗矩阵,这和一国投入产出模型类似,只不过这里是多国的投入产出模型。A的元素可表示为
|
(5) |
其中:Ahk为h国中间消耗的k国产品。对式(1)整理可得总产出为
|
(6) |
在式(6)基础上,最终要素需求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可计算为
|
(7) |
其中:V为单位总产出的增加值份额,也就是增加值率。
V用矩阵表示为
|
(8) |
其中:
|
(9) |
利用式(7),就可计算各国以及各产业的全球价值链。
根据Koopman 等的研究,总出口可表示为国家i的总出口(Ei*)可以分为国内增加值出口(ViD)和国外增加值出口(ViF)。[18]
|
(10) |
ViF计算为
|
(11) |
ViD计算为
|
(12) |
总出口分解的意义在于可以更方便地看清楚中国出口贸易中哪些部分形成了国内的增加值,哪些贸易只形成其他国家的国内增加值。也就是说出口中,只有国内增加值出口形成了中国的GDP,而国外增加值出口则形成了其他国家的GDP,是中国出口对其他国家的贡献。
四、中国传统的贸易统计分析
在本研究中,依据的基础数据来源主要是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在研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时,将贸易分为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贸易和中间产品和劳务的贸易。
一1995—2009年中国的出口情况
1995—2009年中国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以及中间产品和劳务的出口情况如图 2所示。
根据图 2可以发现:1995—2009年中国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5年占总出口的54.61%下降到2009年的46.79%;而中间产品和劳务的占比则从1995年的45.39%上升到2009年的53.21%。这表明中国出口中中间出口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研究中,世界各国和地区被分为41个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分为中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韩国;欧元15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德国、丹麦、芬兰、法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等国家;欧元12国包括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其他发达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其他金砖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世界其他国家总共11个部分。中国1995—2009年最终产品出口的国别情况如表 2所示。
表 2
表 2 1995—2009年中国最终产品出口各国占比情况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1995 |
32.23 |
20.15 |
1.93 |
0.88 |
22.54 |
0.54 |
5.92 |
2.54 |
0.98 |
12.30 |
1996 |
31.91 |
20.17 |
2.45 |
1.04 |
21.30 |
0.69 |
6.11 |
2.46 |
1.09 |
12.77 |
1997 |
34.59 |
18.67 |
3.86 |
1.17 |
20.50 |
0.70 |
5.86 |
2.41 |
1.12 |
11.14 |
1998 |
37.03 |
16.39 |
2.63 |
1.14 |
22.07 |
0.92 |
5.85 |
2.18 |
1.16 |
10.62 |
1999 |
36.30 |
17.59 |
3.45 |
1.08 |
22.90 |
0.89 |
6.12 |
1.81 |
1.23 |
8.63 |
2000 |
36.57 |
16.84 |
3.78 |
1.18 |
21.02 |
0.84 |
5.32 |
1.67 |
1.53 |
11.25 |
2001 |
35.20 |
16.75 |
3.82 |
1.17 |
20.13 |
1.10 |
5.07 |
2.39 |
1.50 |
12.87 |
2002 |
35.75 |
14.98 |
3.92 |
1.23 |
18.38 |
1.19 |
5.09 |
2.78 |
1.80 |
14.89 |
2003 |
35.06 |
14.70 |
3.63 |
1.30 |
19.05 |
1.39 |
5.20 |
2.85 |
1.93 |
14.89 |
2004 |
33.10 |
14.90 |
3.63 |
1.33 |
19.43 |
1.33 |
5.71 |
2.91 |
2.21 |
15.46 |
2005 |
32.28 |
13.79 |
3.29 |
1.19 |
19.25 |
1.40 |
5.87 |
3.57 |
2.39 |
16.99 |
2006 |
30.40 |
12.03 |
3.25 |
1.04 |
19.53 |
1.58 |
5.83 |
4.69 |
2.72 |
18.92 |
2007 |
28.07 |
9.90 |
3.06 |
0.90 |
20.15 |
1.69 |
5.73 |
6.31 |
2.76 |
21.44 |
2008 |
23.27 |
8.43 |
2.64 |
0.87 |
20.35 |
2.13 |
5.35 |
6.89 |
2.91 |
27.15 |
2009 |
23.75 |
8.96 |
2.51 |
0.86 |
19.57 |
1.79 |
5.87 |
7.05 |
2.93 |
26.70 |
|
表 2 1995—2009年中国最终产品出口各国占比情况 |
由表 2可知:1995—2009年中国最终产品出口中,美、日、欧洲15国是出口占比最大的。不过,从趋势看,美国在中国最终产品出口中的占比从1995年的32.23%逐年下降到2009年的23.75%。日本下降的尤为激烈。在2007年后在中国最终产品出口的占比从以前的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欧洲15国则下降的比较缓慢。与此相反,其他金砖3国以及世界其余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中国最终产品出口占比则呈逐年上升之势。
1995—2009年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各国占比情况如表 3所示。从中可见,世界各国和地区在中国中间产品出口的占比中,世界其余各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美、日和欧洲15国占据着主要地位。从趋势看,美国在中国中间产品出口的占比在1995—2009年呈波浪式波动。欧洲15国和日本则呈逐年下降之势,日本下降趋势尤其激烈。世界其余各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其他金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呈逐年上升之势。比较这段时期世界各国和地区在中国最终产品以及中间产品出口的占比,美、日和欧洲15国在中国最终产品的出口占比较大一些。世界其余各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则相反,他们在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占比较大一些。
表 3
表 3 1995—2009年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各国占比情况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1995 |
15.87 |
15.73 |
7.67 |
3.15 |
21.39 |
0.52 |
5.38 |
2.48 |
3.57 |
24.25 |
1996 |
16.15 |
15.73 |
8.44 |
3.59 |
20.39 |
0.60 |
5.73 |
2.53 |
3.36 |
23.46 |
1997 |
15.57 |
14.61 |
9.06 |
3.68 |
19.02 |
0.71 |
5.59 |
2.77 |
3.40 |
25.59 |
1998 |
18.78 |
12.83 |
6.27 |
3.62 |
21.64 |
0.87 |
5.26 |
2.86 |
2.83 |
25.04 |
1999 |
18.33 |
14.90 |
7.41 |
3.49 |
24.30 |
0.90 |
5.66 |
3.21 |
2.90 |
18.90 |
2000 |
17.43 |
11.51 |
7.18 |
3.54 |
20.05 |
0.95 |
4.55 |
2.74 |
3.58 |
28.47 |
2001 |
16.78 |
11.82 |
6.73 |
3.06 |
19.81 |
1.37 |
4.45 |
2.69 |
3.75 |
29.54 |
2002 |
17.01 |
9.94 |
7.25 |
2.88 |
18.28 |
1.71 |
4.36 |
2.82 |
4.10 |
31.66 |
2003 |
14.91 |
9.65 |
7.48 |
3.06 |
19.02 |
2.07 |
4.57 |
2.81 |
4.39 |
32.04 |
2004 |
18.33 |
8.60 |
6.95 |
3.26 |
19.10 |
1.90 |
4.70 |
2.86 |
4.39 |
29.92 |
2005 |
18.82 |
8.03 |
6.82 |
2.85 |
17.35 |
2.02 |
4.54 |
3.43 |
4.47 |
31.68 |
2006 |
18.19 |
7.36 |
6.41 |
2.77 |
17.78 |
2.29 |
4.11 |
4.47 |
4.58 |
32.04 |
2007 |
17.32 |
6.93 |
6.68 |
2.65 |
18.94 |
2.87 |
4.21 |
5.32 |
4.51 |
30.55 |
2008 |
15.27 |
6.18 |
6.18 |
2.22 |
19.00 |
3.03 |
4.01 |
4.91 |
4.16 |
35.04 |
2009 |
15.54 |
5.70 |
5.47 |
2.18 |
18.49 |
2.77 |
4.04 |
5.08 |
4.61 |
36.11 |
|
表 3 1995—2009年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各国占比情况 |
二1995—2009年中国的进口情况
1995—2009年中国最终产品和劳务以及中间产品和劳务的进口情况如图 3所示。1995—2009年中国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出进口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中间产品和劳务的占比则相反,呈缓慢上升趋势。与中国的出口不同,中国的最终产品和劳务进口的占比从1995—2009年一直远远小于中间产品和劳务的占比,而且从1995年的30.3%下降到2009年的16.7%。这也佐证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达。1995—2009年中国最终产品进口各国占比的情况如表 4所示。从中可见,1995—2009年中国最终产品进口中,欧洲15国、世界其余国家、美国和日本占据主要地位。相比较而言,欧洲15国在中国最终产品进口中地位最重,从1995—2009年平均占比在30%左右。
表 4
表 4 1995—2009年中国最终产品进口各国占比情况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1995 |
10.42 |
22.72 |
5.29 |
9.02 |
34.30 |
0.30 |
3.04 |
1.49 |
0.87 |
12.55 |
1996 |
11.36 |
21.36 |
6.41 |
9.23 |
32.72 |
0.21 |
3.00 |
1.35 |
0.83 |
13.53 |
1997 |
14.50 |
20.40 |
7.25 |
7.85 |
33.20 |
0.19 |
3.91 |
2.12 |
1.01 |
9.57 |
1998 |
12.98 |
20.47 |
5.96 |
7.61 |
34.51 |
0.16 |
3.13 |
2.45 |
0.80 |
11.93 |
1999 |
12.72 |
19.33 |
5.76 |
8.12 |
32.32 |
0.24 |
3.02 |
2.01 |
0.75 |
15.75 |
2000 |
12.41 |
19.78 |
7.02 |
9.12 |
28.29 |
0.31 |
2.63 |
1.70 |
0.89 |
17.84 |
2001 |
13.01 |
17.07 |
6.97 |
7.98 |
31.70 |
0.37 |
2.80 |
1.90 |
0.85 |
17.35 |
2002 |
10.33 |
18.28 |
9.03 |
8.84 |
30.10 |
0.72 |
2.21 |
2.05 |
0.87 |
17.57 |
2003 |
9.19 |
19.73 |
9.54 |
8.01 |
30.82 |
0.59 |
1.99 |
1.38 |
0.74 |
18.02 |
2004 |
9.17 |
19.71 |
9.79 |
7.11 |
30.83 |
0.86 |
2.11 |
1.52 |
0.89 |
18.01 |
2005 |
9.71 |
18.29 |
9.06 |
6.82 |
29.26 |
0.70 |
2.17 |
1.95 |
0.92 |
21.12 |
2006 |
10.35 |
17.28 |
9.37 |
5.84 |
30.59 |
0.99 |
2.09 |
2.52 |
1.00 |
19.97 |
2007 |
10.47 |
17.15 |
8.52 |
5.37 |
30.90 |
1.35 |
2.44 |
2.68 |
1.20 |
19.91 |
2008 |
10.36 |
16.64 |
7.63 |
3.99 |
32.92 |
1.66 |
2.88 |
3.11 |
1.28 |
19.54 |
2009 |
11.54 |
15.68 |
8.21 |
3.53 |
33.89 |
1.70 |
3.12 |
4.16 |
1.49 |
16.69 |
|
表 4 1995—2009年中国最终产品进口各国占比情况 |
1995—2009年中国中间产品进口各国占比情况如表 5所示,从中可见,1995—2009年中国中间产品进口中,世界其余国家、欧洲15国、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占据主要地位。相比较而言,欧洲15国在中国中间产品进口中地位最重。值得注意的是:和最终产品进口的占比相比较,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中国中间产品进口中占的地位比较重要。从趋势看,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占比逐年下降。欧洲15国、其他金砖国家以及世界其余国家则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表 5
表 5 1995—2009年中国中间产品进口各国占比情况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1995 |
9.70 |
19.24 |
11.55 |
12.27 |
14.66 |
0.32 |
5.55 |
2.57 |
3.41 |
20.73 |
1996 |
8.85 |
16.98 |
12.42 |
13.87 |
13.85 |
0.26 |
5.95 |
3.43 |
3.28 |
21.11 |
1997 |
9.52 |
18.40 |
14.00 |
15.08 |
15.48 |
0.18 |
5.56 |
3.64 |
2.90 |
15.23 |
1998 |
8.84 |
18.20 |
14.17 |
15.05 |
15.24 |
0.17 |
5.14 |
3.58 |
2.72 |
16.88 |
1999 |
8.01 |
17.66 |
12.72 |
14.08 |
16.42 |
0.27 |
4.71 |
3.19 |
2.25 |
20.69 |
2000 |
6.80 |
15.55 |
12.14 |
12.92 |
14.85 |
0.27 |
5.15 |
3.25 |
2.38 |
26.67 |
2001 |
7.27 |
15.17 |
11.00 |
12.18 |
15.92 |
0.34 |
4.57 |
3.60 |
2.34 |
27.61 |
2002 |
6.84 |
15.16 |
10.24 |
13.46 |
15.76 |
0.54 |
3.97 |
4.00 |
2.23 |
27.79 |
2003 |
6.70 |
14.35 |
10.41 |
12.45 |
16.50 |
0.58 |
3.93 |
4.10 |
1.95 |
29.02 |
2004 |
6.94 |
13.97 |
10.35 |
11.65 |
16.83 |
0.67 |
4.36 |
4.49 |
1.52 |
29.22 |
2005 |
7.03 |
12.85 |
10.31 |
11.40 |
13.93 |
0.39 |
4.91 |
4.76 |
1.48 |
32.93 |
2006 |
7.96 |
12.38 |
10.05 |
10.74 |
15.10 |
0.45 |
5.00 |
4.33 |
1.47 |
32.53 |
2007 |
8.23 |
11.59 |
9.50 |
10.02 |
15.48 |
0.57 |
5.49 |
4.66 |
1.69 |
32.78 |
2008 |
8.64 |
10.70 |
7.91 |
7.51 |
16.15 |
0.65 |
6.19 |
4.70 |
1.49 |
36.07 |
2009 |
9.52 |
10.62 |
8.38 |
7.59 |
16.54 |
0.76 |
6.87 |
4.84 |
2.11 |
32.78 |
|
表 5 1995—2009年中国中间产品进口各国占比情况 |
1995—2009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差额情况如表 6所示,从中可见,1995—2009年中国与美国、欧洲15国、欧洲12国、其他发达国家贸易差额一直为顺差。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在2002年之前为顺差,之后则为逆差,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在2000—2004年为逆差,其余样本期各年则为顺差。从趋势看,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在1995—2009年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逆差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根据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受到美国的指责。
表 6
表 6 1995—2009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差额情况
百万美元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合计 |
1995 |
27 569 |
1 627 |
-6 111 |
-12 835 |
7 690 |
451 |
2 723 |
1 033 |
-135 |
3 815 |
25 827 |
1996 |
28 695 |
4 871 |
-6 457 |
-14 225 |
7 946 |
763 |
2 877 |
222 |
-43 |
3 076 |
27 725 |
1997 |
36 178 |
5 814 |
-5 697 |
-15 463 |
11 070 |
1 184 |
3 986 |
346 |
865 |
16 484 |
54 766 |
1998 |
43 009 |
1 708 |
-8 765 |
-14 699 |
13 656 |
1 605 |
4 605 |
277 |
815 |
13 191 |
55 404 |
1999 |
43 406 |
3 415 |
-7 346 |
-17 094 |
14 712 |
1 494 |
5 344 |
392 |
1 247 |
-4 326 |
41 245 |
2000 |
55 253 |
368 |
-10 000 |
-21 389 |
14 584 |
1 838 |
3 146 |
-508 |
2 531 |
-1 017 |
44 807 |
2001 |
54 529 |
2 572 |
-9 272 |
-21 683 |
8 013 |
2 832 |
3 825 |
-352 |
3 022 |
1 013 |
44 500 |
2002 |
71 435 |
-4 131 |
-10 001 |
-29 999 |
6 085 |
3 521 |
6 480 |
-443 |
5 170 |
8 823 |
56 941 |
2003 |
89 077 |
-7 788 |
-15 814 |
-36 922 |
6 750 |
5 977 |
9 207 |
-539 |
8 584 |
4 465 |
62 996 |
2004 |
122 499 |
-10 910 |
-22 839 |
-45 738 |
14 194 |
6 714 |
11 514 |
-3 353 |
14 261 |
-1 252 |
85 090 |
2005 |
160 200 |
-2 852 |
-24 422 |
-53 538 |
40 538 |
11 454 |
13 682 |
768 |
19 973 |
857 |
166 660 |
2006 |
187 398 |
-4 336 |
-26 694 |
-58 158 |
55 792 |
16 580 |
16 472 |
16 672 |
28 564 |
34 148 |
266 438 |
2007 |
217141 |
-9 648 |
-24 355 |
-65 845 |
86 977 |
24 285 |
17 528 |
35 476 |
33 710 |
53 106 |
368 373 |
2008 |
280 113 |
-30 630 |
-26 610 |
-79 258 |
132 771 |
46 318 |
10 343 |
57 678 |
57 805 |
158 803 |
607 333 |
2009 |
237 488 |
-22 620 |
-39 408 |
-68 165 |
93 191 |
32 045 |
6 520 |
49 649 |
46 055 |
189 310 |
524 067 |
|
表 6 1995—2009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差额情况 |
1995—2004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差额占比如表 7所示。从中可见,1995—2004年中国与美国贸易的顺差超过中国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总贸易顺差。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与美国的顺差在世界各国中尤为明显。直到2005年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才逐步降下来,不过仍然占中国总顺差的45%以上,这也造成了中美贸易上的激烈摩擦。相对而言,虽然中国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逆差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但是这些贸易差额在总的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却呈下降趋势,而且占比下降得非常激烈。
表 7
表 7 1995—2009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差额占比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总计 |
1995 |
106.74 |
6.30 |
-23.66 |
-49.70 |
29.77 |
1.75 |
10.54 |
4.00 |
-0.52 |
14.77 |
100.00 |
1996 |
103.50 |
17.57 |
-23.29 |
-51.31 |
28.66 |
2.75 |
10.38 |
0.80 |
-0.15 |
11.09 |
100.00 |
1997 |
66.06 |
10.62 |
-10.40 |
-28.23 |
20.21 |
2.16 |
7.28 |
0.63 |
1.58 |
30.10 |
100.00 |
1998 |
77.63 |
3.08 |
-15.82 |
-26.53 |
24.65 |
2.90 |
8.31 |
0.50 |
1.47 |
23.81 |
100.00 |
1999 |
105.24 |
8.28 |
-17.81 |
-41.45 |
35.67 |
3.62 |
12.96 |
0.95 |
3.02 |
-10.49 |
100.00 |
2000 |
123.31 |
0.82 |
-22.32 |
-47.74 |
32.55 |
4.10 |
7.02 |
-1.13 |
5.65 |
-2.27 |
100.00 |
2001 |
122.54 |
5.78 |
-20.84 |
-48.73 |
18.01 |
6.36 |
8.60 |
-0.79 |
6.79 |
2.28 |
100.00 |
2002 |
125.45 |
-7.25 |
-17.56 |
-52.68 |
10.69 |
6.18 |
11.38 |
-0.78 |
9.08 |
15.49 |
100.00 |
2003 |
141.40 |
-12.36 |
-25.10 |
-58.61 |
10.72 |
9.49 |
14.61 |
-0.86 |
13.63 |
7.09 |
100.00 |
2004 |
143.96 |
-12.82 |
-26.84 |
-53.75 |
16.68 |
7.89 |
13.53 |
-3.94 |
16.76 |
-1.47 |
100.00 |
2005 |
96.12 |
-1.71 |
-14.65 |
-32.12 |
24.32 |
6.87 |
8.21 |
0.46 |
11.98 |
0.51 |
100.00 |
2006 |
70.33 |
-1.63 |
-10.02 |
-21.83 |
20.94 |
6.22 |
6.18 |
6.26 |
10.72 |
12.82 |
100.00 |
2007 |
58.95 |
-2.62 |
-6.61 |
-17.87 |
23.61 |
6.59 |
4.76 |
9.63 |
9.15 |
14.42 |
100.00 |
2008 |
46.12 |
-5.04 |
-4.38 |
-13.05 |
21.86 |
7.63 |
1.70 |
9.50 |
9.52 |
26.15 |
100.00 |
2009 |
45.32 |
-4.32 |
-7.52 |
-13.01 |
17.78 |
6.11 |
1.24 |
9.47 |
8.79 |
36.12 |
100.00 |
|
表 7 1995—2009年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差额占比 |
五、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增加值贸易分析
根据式(10),中国的贸易出口可分解为国内增加值(VD)和国外增加值(VF)。
中国贸易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国别分解如表 8所示。从中可见,在中国贸易出口形成的国内增加值中,美国、欧洲15国、世界其余国家和日本这些国家所占份额较大。从趋势看,中国出口美国形成的国内增加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欧洲15国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日本下降趋势尤为激烈。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出口到世界其余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形成的国内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反应了参与形成中国价值的链条越来越长。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全球价值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表 8
表 8 中国贸易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国别分解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1995 |
24.28 |
18.36 |
4.61 |
1.90 |
22.10 |
0.53 |
5.73 |
2.55 |
2.21 |
17.73 |
1996 |
24.38 |
18.36 |
5.25 |
2.18 |
20.93 |
0.65 |
6.03 |
2.52 |
2.16 |
17.54 |
1997 |
24.84 |
16.82 |
6.54 |
2.35 |
19.72 |
0.70 |
5.78 |
2.59 |
2.24 |
18.41 |
1998 |
27.63 |
14.74 |
4.52 |
2.31 |
21.80 |
0.88 |
5.59 |
2.54 |
1.98 |
18.00 |
1999 |
26.92 |
16.50 |
5.54 |
2.23 |
23.69 |
0.88 |
5.96 |
2.54 |
2.06 |
13.68 |
2000 |
26.16 |
14.18 |
5.65 |
2.33 |
20.44 |
0.87 |
4.96 |
2.22 |
2.60 |
20.58 |
2001 |
25.31 |
14.32 |
5.38 |
2.07 |
19.90 |
1.19 |
4.79 |
2.55 |
2.64 |
21.85 |
2002 |
25.64 |
12.44 |
5.70 |
2.00 |
18.29 |
1.38 |
4.75 |
2.82 |
2.92 |
24.04 |
2003 |
24.18 |
12.16 |
5.68 |
2.09 |
18.98 |
1.63 |
4.95 |
2.86 |
3.07 |
24.40 |
2004 |
24.41 |
11.57 |
5.52 |
2.28 |
19.28 |
1.54 |
5.25 |
2.91 |
3.22 |
24.02 |
2005 |
24.51 |
10.83 |
5.26 |
1.97 |
18.29 |
1.62 |
5.25 |
3.54 |
3.33 |
25.39 |
2006 |
23.24 |
9.60 |
4.99 |
1.87 |
18.67 |
1.85 |
4.96 |
4.63 |
3.55 |
26.64 |
2007 |
21.97 |
8.40 |
5.02 |
1.73 |
19.62 |
2.21 |
5.01 |
5.86 |
3.53 |
26.64 |
2008 |
18.42 |
7.14 |
4.56 |
1.51 |
19.75 |
2.50 |
4.66 |
5.86 |
3.42 |
32.17 |
2009 |
18.95 |
7.22 |
4.08 |
1.46 |
19.15 |
2.21 |
4.95 |
6.09 |
3.66 |
32.24 |
|
表 8 中国贸易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国别分解 |
中国贸易出口的国外增加值国别分解如表 9所示。从中可见,在中国贸易出口形成的国外增加值中,美国、欧洲15国、世界其余国家和日本这些国家依然所占份额较大。从趋势看,中国出口美国形成的国外增加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欧洲15国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日本下降趋势尤为激烈。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出口到世界其余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形成的国外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反映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条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部分。
表 9
表 9 中国贸易出口的国外增加值国别分解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1995 |
27.57 |
16.97 |
4.11 |
1.99 |
21.58 |
0.53 |
5.38 |
2.32 |
1.87 |
17.68 |
1996 |
26.98 |
16.94 |
4.69 |
2.32 |
20.61 |
0.65 |
5.37 |
2.32 |
1.91 |
18.20 |
1997 |
28.23 |
15.91 |
5.48 |
2.64 |
20.10 |
0.75 |
5.40 |
2.53 |
2.13 |
16.83 |
1998 |
31.25 |
14.02 |
3.67 |
2.64 |
22.26 |
0.99 |
5.34 |
2.37 |
1.96 |
15.49 |
1999 |
30.32 |
14.86 |
4.62 |
2.52 |
22.99 |
0.99 |
5.51 |
2.30 |
2.03 |
13.87 |
2000 |
29.04 |
13.58 |
5.01 |
2.71 |
20.91 |
1.02 |
4.73 |
2.25 |
2.55 |
18.20 |
2001 |
28.04 |
13.73 |
4.96 |
2.45 |
20.29 |
1.48 |
4.56 |
2.54 |
2.73 |
19.23 |
2002 |
28.44 |
12.19 |
5.27 |
2.41 |
18.49 |
1.81 |
4.54 |
2.71 |
3.23 |
20.90 |
2003 |
26.97 |
11.94 |
5.29 |
2.61 |
19.25 |
2.15 |
4.61 |
2.72 |
3.61 |
20.86 |
2004 |
27.17 |
11.25 |
5.14 |
2.66 |
19.16 |
1.93 |
4.91 |
2.78 |
3.89 |
21.11 |
2005 |
27.06 |
10.52 |
4.84 |
2.34 |
18.10 |
2.02 |
4.93 |
3.34 |
3.95 |
22.90 |
2006 |
25.67 |
9.31 |
4.82 |
2.24 |
18.37 |
2.28 |
4.76 |
4.39 |
4.22 |
23.92 |
2007 |
23.77 |
8.15 |
4.80 |
2.09 |
19.18 |
2.63 |
4.69 |
5.58 |
4.13 |
24.99 |
2008 |
19.87 |
7.29 |
4.69 |
1.90 |
19.22 |
2.95 |
4.50 |
5.63 |
4.07 |
29.89 |
2009 |
20.77 |
7.25 |
4.11 |
1.88 |
18.51 |
2.63 |
4.75 |
5.72 |
4.36 |
30.02 |
|
表 9 中国贸易出口的国外增加值国别分解 |
中国贸易进口的海外国内增加值国别分解如表 10所示。从中可见,在中国贸易进口形成的海外国内增加值中,欧洲15国、世界其余国家、日本和美国所占份额较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进口日本形成的日本国内增加值在1999年前所占份额最大。在1999年后,逐年下降。中国进口世界其余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形成的海外国内增加值则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出口相比,中国出口到美国形成的中国国内增加值所占份额比从美国进口形成的美国增加值份额大。
表 10
表 10 中国贸易进口的海外国内增加值国别分解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1995 |
10.94 |
23.47 |
8.83 |
9.10 |
20.03 |
0.29 |
5.05 |
2.48 |
2.84 |
16.98 |
1996 |
10.64 |
21.08 |
9.67 |
10.44 |
18.93 |
0.22 |
5.46 |
3.19 |
2.78 |
17.60 |
1997 |
11.91 |
21.64 |
10.78 |
11.13 |
19.04 |
0.16 |
5.53 |
3.72 |
2.61 |
13.47 |
1998 |
11.31 |
21.86 |
10.32 |
10.73 |
20.30 |
0.16 |
4.82 |
3.61 |
2.13 |
14.77 |
1999 |
10.42 |
21.19 |
9.56 |
10.47 |
20.49 |
0.24 |
4.51 |
3.13 |
1.91 |
18.09 |
2000 |
9.38 |
19.74 |
9.41 |
9.84 |
17.76 |
0.25 |
4.89 |
3.23 |
2.07 |
23.41 |
2001 |
10.22 |
18.53 |
8.59 |
9.29 |
19.83 |
0.30 |
4.38 |
3.55 |
1.92 |
23.39 |
2002 |
9.16 |
19.08 |
9.05 |
10.08 |
19.81 |
0.47 |
3.83 |
3.98 |
1.87 |
22.66 |
2003 |
8.72 |
18.99 |
9.17 |
8.99 |
20.73 |
0.49 |
3.86 |
3.92 |
1.68 |
23.45 |
2004 |
8.68 |
18.29 |
9.16 |
8.05 |
20.28 |
0.62 |
4.49 |
4.66 |
1.43 |
24.34 |
2005 |
8.87 |
16.60 |
9.14 |
7.89 |
17.18 |
0.37 |
5.20 |
5.12 |
1.46 |
28.17 |
2006 |
9.97 |
15.58 |
8.95 |
7.20 |
18.33 |
0.41 |
5.31 |
4.90 |
1.50 |
27.84 |
2007 |
10.21 |
14.52 |
8.32 |
6.73 |
18.52 |
0.52 |
5.91 |
5.34 |
1.80 |
28.14 |
2008 |
10.47 |
13.00 |
6.15 |
4.90 |
19.14 |
0.64 |
6.69 |
5.43 |
1.59 |
32.00 |
2009 |
11.58 |
13.07 |
6.85 |
5.09 |
19.51 |
0.74 |
7.25 |
5.57 |
2.16 |
28.18 |
|
表 10 中国贸易进口的海外国内增加值国别分解 |
中国贸易进口的国外增加值国别分解如表 11所示。从中可见,在中国贸易进口形成的海外国外增加值中,欧洲15国、世界其余国家、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所占份额较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进口美国形成的美国国外增加值比中国进口美国形成的美国国内增加值所占份额小。中国进口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形成的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国外增加值所占份额比进口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形成的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国内增加值所占份额大很多。这表明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中国的加工贸易比较发达。
表 11
表 11 中国贸易进口的国外增加值国别分解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1995 |
5.70 |
7.16 |
13.06 |
20.33 |
23.00 |
0.41 |
3.71 |
1.25 |
1.85 |
23.52 |
1996 |
5.41 |
7.08 |
14.55 |
20.73 |
21.19 |
0.36 |
3.58 |
1.35 |
1.71 |
24.03 |
1997 |
5.89 |
8.02 |
18.86 |
22.22 |
21.89 |
0.26 |
3.79 |
1.58 |
1.86 |
15.64 |
1998 |
5.24 |
7.45 |
17.36 |
21.07 |
22.94 |
0.20 |
3.56 |
1.90 |
2.29 |
17.98 |
1999 |
5.16 |
6.71 |
15.45 |
19.76 |
21.87 |
0.33 |
3.28 |
1.89 |
1.57 |
23.99 |
2000 |
4.45 |
6.53 |
15.53 |
18.82 |
19.70 |
0.38 |
3.32 |
1.67 |
1.80 |
27.80 |
2001 |
4.53 |
6.60 |
14.00 |
16.55 |
21.84 |
0.49 |
3.11 |
1.78 |
1.95 |
29.15 |
2002 |
3.61 |
6.53 |
12.58 |
18.70 |
19.51 |
0.94 |
2.40 |
1.83 |
1.78 |
32.11 |
2003 |
3.34 |
6.26 |
13.18 |
18.04 |
18.95 |
0.87 |
2.13 |
1.78 |
1.46 |
34.00 |
2004 |
3.81 |
6.32 |
13.23 |
18.19 |
17.83 |
0.94 |
2.32 |
1.79 |
1.30 |
34.27 |
2005 |
3.93 |
6.55 |
12.58 |
17.67 |
15.54 |
0.65 |
2.32 |
1.92 |
1.16 |
37.68 |
2006 |
4.33 |
7.26 |
12.42 |
16.72 |
16.50 |
0.88 |
2.38 |
1.74 |
1.09 |
36.68 |
2007 |
4.48 |
7.31 |
11.96 |
15.75 |
16.54 |
1.12 |
2.69 |
1.80 |
1.13 |
37.23 |
2008 |
4.84 |
8.05 |
12.36 |
12.33 |
17.82 |
1.25 |
3.01 |
1.90 |
1.11 |
37.35 |
2009 |
4.60 |
6.55 |
12.94 |
12.47 |
19.22 |
1.44 |
3.17 |
2.16 |
1.53 |
35.93 |
|
表 11 中国贸易进口的国外增加值国别分解 |
中国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差额国别分解如表 12所示,从中可见,在中国贸易差额形成的国内增加值中,中国与美国贸易形成的国内增加值差额从1995—2009年一直处于顺差,在2008年前顺差很大且呈现扩大趋势,与欧洲15国和世界其余国家的贸易形成的国内增加值差额也处于顺差地位。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贸易形成的国内增加值差额则主要处于逆差地位。与日本贸易形成的国内增加值差额除了1996—1999年外则一直处于逆差地位。
表 12
表 12 中国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差额国别分解
百万美元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合计 |
1995 |
21 813 |
-906 |
-3 586 |
-7 734 |
8 320 |
426 |
2 319 |
762 |
-121 |
5 627 |
26 919 |
1996 |
23 610 |
2 746 |
-3 403 |
-8 799 |
8 998 |
706 |
2 590 |
42 |
-18 |
5 543 |
32 015 |
1997 |
29 786 |
3 672 |
-1 437 |
-9 332 |
12 014 |
1 046 |
3 591 |
99 |
822 |
16 438 |
56 701 |
1998 |
36 341 |
332 |
-4 246 |
-8 728 |
14 986 |
1 405 |
4 309 |
247 |
1 018 |
14 757 |
60 422 |
1999 |
35 712 |
1 216 |
-3 000 |
-10 462 |
15 636 |
1 306 |
4 827 |
372 |
1 193 |
290 |
47 089 |
2000 |
43 687 |
-2 563 |
-3 782 |
-12 226 |
15 439 |
1 555 |
2 707 |
-666 |
2 299 |
5 655 |
52 106 |
2001 |
43 406 |
-220 |
-3 245 |
-12 868 |
11 207 |
2 396 |
3 454 |
-532 |
2 856 |
9 160 |
55 616 |
2002 |
55 595 |
-7 184 |
-3 995 |
-17 529 |
8 673 |
3 045 |
5 322 |
-838 |
4 401 |
19 289 |
66 778 |
2003 |
64 877 |
-13 400 |
-7 194 |
-20 375 |
7 146 |
4 691 |
6 735 |
-1 434 |
6 428 |
19 258 |
66 732 |
2004 |
83 151 |
-20 009 |
-11 349 |
-22 616 |
9 368 |
4 930 |
6 883 |
-5 271 |
9 773 |
15 588 |
70 447 |
2005 |
109 122 |
-13 483 |
-11 759 |
-26 150 |
30 049 |
8 289 |
7 316 |
-2 913 |
13 596 |
20 683 |
134 750 |
2006 |
128 328 |
-12 931 |
-11 580 |
-26 414 |
43 776 |
12 457 |
9 074 |
8 831 |
19 687 |
52 788 |
224 016 |
2007 |
150 649 |
-16 582 |
-7 420 |
-29 533 |
68 821 |
18 652 |
9 379 |
21 912 |
23 142 |
72 521 |
311 541 |
2008 |
173 690 |
-40 700 |
59 |
-34 644 |
90 502 |
32 978 |
-4 931 |
29 969 |
36 536 |
137 522 |
420 980 |
2009 |
157 216 |
-33 266 |
-12 974 |
-33 003 |
74 833 |
24 891 |
-4 373 |
30 676 |
31 180 |
176 285 |
411 465 |
|
表 12 中国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差额国别分解 |
中国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差额国别占比如表 13所示,从中可见,在中国贸易形成的国内增加值差额中,中国与美国贸易形成的国内增加值差额占中国贸易形成的增加值差额的最大比例。与欧洲15国和世界其余国家的贸易形成的国内增加值的顺差占比也很大,各自年平均占中国增加值顺差的21%和22%左右。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贸易形成的国内增加值逆差年平均分别为7%和20%。与日本贸易形成的国内增加值逆差年平均为6%。
表 13
表 13 中国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差额国别占比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合计 |
1995 |
81.03 |
-3.37 |
-13.32 |
-28.73 |
30.91 |
1.58 |
8.62 |
2.83 |
-0.45 |
20.90 |
100.00 |
1996 |
73.75 |
8.58 |
-10.63 |
-27.49 |
28.10 |
2.21 |
8.09 |
0.13 |
-0.06 |
17.31 |
100.00 |
1997 |
52.53 |
6.48 |
-2.54 |
-16.46 |
21.19 |
1.85 |
6.33 |
0.17 |
1.45 |
28.99 |
100.00 |
1998 |
60.15 |
0.55 |
-7.03 |
-14.44 |
24.80 |
2.33 |
7.13 |
0.41 |
1.68 |
24.42 |
100.00 |
1999 |
75.84 |
2.58 |
-6.37 |
-22.22 |
33.20 |
2.77 |
10.25 |
0.79 |
2.53 |
0.62 |
100.00 |
2000 |
83.84 |
-4.92 |
-7.26 |
-23.46 |
29.63 |
2.99 |
5.19 |
-1.28 |
4.41 |
10.85 |
100.00 |
2001 |
78.05 |
-0.40 |
-5.83 |
-23.14 |
20.15 |
4.31 |
6.21 |
-0.96 |
5.14 |
16.47 |
100.00 |
2002 |
83.25 |
-10.76 |
-5.98 |
-26.25 |
12.99 |
4.56 |
7.97 |
-1.25 |
6.59 |
28.88 |
100.00 |
2003 |
97.22 |
-20.08 |
-10.78 |
-30.53 |
10.71 |
7.03 |
10.09 |
-2.15 |
9.63 |
28.86 |
100.00 |
2004 |
118.03 |
-28.40 |
-16.11 |
-32.10 |
13.30 |
7.00 |
9.77 |
-7.48 |
13.87 |
22.13 |
100.00 |
2005 |
80.98 |
-10.01 |
-8.73 |
-19.41 |
22.30 |
6.15 |
5.43 |
-2.16 |
10.09 |
15.35 |
100.00 |
2006 |
57.29 |
-5.77 |
-5.17 |
-11.79 |
19.54 |
5.56 |
4.05 |
3.94 |
8.79 |
23.56 |
100.00 |
2007 |
48.36 |
-5.32 |
-2.38 |
-9.48 |
22.09 |
5.99 |
3.01 |
7.03 |
7.43 |
23.28 |
100.00 |
2008 |
41.26 |
-9.67 |
0.01 |
-8.23 |
21.50 |
7.83 |
-1.17 |
7.12 |
8.68 |
32.67 |
100.00 |
2009 |
38.21 |
-8.08 |
-3.15 |
-8.02 |
18.19 |
6.05 |
-1.06 |
7.46 |
7.58 |
42.84 |
100.00 |
|
表 13 中国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差额国别占比 |
对比传统贸易统计的差额和增加值方法统计的差额之间的差异如表 14所示。从中可见,在中国贸易差额形成的国内增加值中,中国与美国贸易形成的国内增加值差额小于传统贸易统计计算的差额。这表明由于加工贸易的存在,中国与美国以增加值计算的顺差大大减少了。
表 14
表 14 中国传统贸易差额和基于GVC计算的VD之间的差别
百万美元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合计 |
1995 |
5 756 |
2 534 |
-2 525 |
-5 102 |
-630 |
25 |
404 |
271 |
-14 |
-1 812 |
-1 092 |
1996 |
5 085 |
2 125 |
-3 054 |
-5 426 |
-1 052 |
56 |
287 |
180 |
-25 |
-2 467 |
-4 290 |
1997 |
6 392 |
2 141 |
-4 260 |
-6 131 |
-944 |
137 |
395 |
247 |
42 |
45 |
-1 935 |
1998 |
6 668 |
1 376 |
-4 518 |
-5 972 |
-1 330 |
200 |
296 |
30 |
-202 |
-1 566 |
-5 018 |
1999 |
7 694 |
2 199 |
-4 346 |
-6 632 |
-924 |
188 |
518 |
21 |
55 |
-4 616 |
-5 844 |
2000 |
11 566 |
2 931 |
-6 218 |
-9 163 |
-854 |
283 |
439 |
158 |
232 |
-6 673 |
-7 300 |
2001 |
11 123 |
2 792 |
-6 027 |
-8 815 |
-3 194 |
435 |
371 |
179 |
166 |
-8 147 |
-11 117 |
2002 |
15 840 |
3 054 |
-6 006 |
-12 470 |
-2 588 |
476 |
1 158 |
395 |
769 |
-10 466 |
-9 838 |
2003 |
24 200 |
5 612 |
-8 620 |
-16 547 |
-396 |
1 286 |
2 472 |
895 |
2 155 |
-14 793 |
-3 736 |
2004 |
39 348 |
9 099 |
-11 490 |
-23 123 |
4 826 |
1 784 |
4 632 |
1 918 |
4 488 |
-16 840 |
14 643 |
2005 |
51 078 |
10 632 |
-12 663 |
-27 388 |
10 490 |
3 164 |
6 365 |
3 681 |
6 377 |
-19 826 |
31 910 |
2006 |
59 070 |
8 595 |
-15 114 |
-31 744 |
12 015 |
4 123 |
7 399 |
7 841 |
8 877 |
-18 640 |
42 422 |
2007 |
66 491 |
6 934 |
-16 935 |
-36 312 |
18 156 |
5 633 |
8 149 |
13 565 |
10 567 |
-19 415 |
56 833 |
2008 |
106 422 |
10 069 |
-26 668 |
-44 614 |
42 269 |
13 340 |
15 274 |
27 709 |
21 270 |
21 281 |
186 353 |
2009 |
80 271 |
10 646 |
-26 434 |
-35 161 |
18 358 |
7 155 |
10 893 |
18 973 |
14 876 |
13 026 |
112 602 |
|
表 14 中国传统贸易差额和基于GVC计算的VD之间的差别 |
中国传统贸易差额和基于GVC计算的VD之间的差占传统贸易差额的百分比如表 15所示。从中可见,根据传统贸易差额,中国与美国贸易的顺差从1995年高估21%到2009年高估34%。中国与日本贸易在2002年前顺差存在高估,在2002年后逆差则存在低估,根据GVC的计算,中国与日本逆差在2002年之后年平均低估达119%。
表 15
表 15 中国传统贸易差额和基于GVC计算的VD之间的差占传统贸易差额的百分比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欧洲15国 |
欧洲12国 |
其他发达 |
其他金砖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世界其余 |
合计 |
1995 |
21 |
156 |
41 |
40 |
-8 |
6 |
15 |
26 |
10 |
-47 |
-4 |
1996 |
18 |
44 |
47 |
38 |
-13 |
7 |
10 |
81 |
58 |
-80 |
-15 |
1997 |
18 |
37 |
75 |
40 |
-9 |
12 |
10 |
71 |
5 |
0 |
-4 |
1998 |
16 |
81 |
52 |
41 |
-10 |
12 |
6 |
11 |
-25 |
-12 |
-9 |
1999 |
18 |
64 |
59 |
39 |
-6 |
13 |
10 |
5 |
4 |
107 |
-14 |
2000 |
21 |
797 |
62 |
43 |
-6 |
15 |
14 |
-31 |
9 |
656 |
-16 |
2001 |
20 |
109 |
65 |
41 |
-40 |
15 |
10 |
-51 |
5 |
-804 |
-25 |
2002 |
22 |
-74 |
60 |
42 |
-43 |
14 |
18 |
-89 |
15 |
-119 |
-17 |
2003 |
27 |
-72 |
55 |
45 |
-6 |
22 |
27 |
-166 |
25 |
-331 |
-6 |
2004 |
32 |
-83 |
50 |
51 |
34 |
27 |
40 |
-57 |
31 |
1 345 |
17 |
2005 |
32 |
-373 |
52 |
51 |
26 |
28 |
47 |
479 |
32 |
-2313 |
19 |
2006 |
32 |
-198 |
57 |
55 |
22 |
25 |
45 |
47 |
31 |
-55 |
16 |
2007 |
31 |
-72 |
70 |
55 |
21 |
23 |
46 |
38 |
31 |
-37 |
15 |
2008 |
38 |
-33 |
100 |
56 |
32 |
29 |
148 |
48 |
37 |
13 |
31 |
2009 |
34 |
-47 |
67 |
52 |
20 |
22 |
167 |
38 |
32 |
7 |
21 |
|
表 15 中国传统贸易差额和基于GVC计算的VD之间的差占传统贸易差额的百分比 |
六、基于GVC的世界各国GVC参与率国际比较
基于GVC的测度,可以深入研究一国介入GVC的程度⑩,为科学度量各国在GVC中的位置奠定基础。限于文章篇幅,采用参与度指标来度量世界各国在GVC中的参与程度。一国的GVC参与率可以被理解成,在排除了最终贸易产品增加值部分之后,中间产品出口和进口占总出口的比重。OECD采用的参与度指标为用于向第三国出口的外国与本国生产的中间产品投入占总出口的比重,Koopman 也曾使用该指标④⑪。依据WTO/OECD的ICIO数据测算,OECD发现从参与度指标角度而言,欧洲国家的参与度显著超过传统的贸易大国美国、中国和日本。GVC参与度指标为9.56%,美国为8.59%、日本4.25%、欧洲27国为50%、法国48%、英国46%、意大利45%、加拿大38%。世界各国GVC的参与率比较如表 16所示。
表 16
表 16 世界各国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比较
% |
年份 |
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中国台湾 |
德国 |
法国 |
俄罗斯 |
巴西 |
印度 |
世界其余国家 |
总计 |
1995 |
2.35 |
10.15 |
4.85 |
3.03 |
3.18 |
10.14 |
6.08 |
1.25 |
0.66 |
0.47 |
60.19 |
100 |
1996 |
2.17 |
10.26 |
4.65 |
3.11 |
3.14 |
9.77 |
5.97 |
1.29 |
0.64 |
0.47 |
60.7 |
100 |
1997 |
2.61 |
11.12 |
4.79 |
3.57 |
3.36 |
9.74 |
6.07 |
1.28 |
0.66 |
0.50 |
58.91 |
100 |
1998 |
2.46 |
10.43 |
4.15 |
3.28 |
3.04 |
10.28 |
6.39 |
1.37 |
0.66 |
0.55 |
59.85 |
100 |
1999 |
2.63 |
10.54 |
4.15 |
3.19 |
3.03 |
9.78 |
5.85 |
1.09 |
0.64 |
0.61 |
61.12 |
100 |
2000 |
3.17 |
10.50 |
4.48 |
3.37 |
3.34 |
9.01 |
5.30 |
1.28 |
0.66 |
0.70 |
61.36 |
100 |
2001 |
3.40 |
9.86 |
3.97 |
2.96 |
2.79 |
9.51 |
5.36 |
1.30 |
0.74 |
0.70 |
62.81 |
100 |
2002 |
4.21 |
9.16 |
3.92 |
3.00 |
3.00 |
9.62 |
5.30 |
1.37 |
0.76 |
0.81 |
63.06 |
100 |
2003 |
5.27 |
8.19 |
3.86 |
3.16 |
2.97 |
9.90 |
5.11 |
1.48 |
0.72 |
0.79 |
63.82 |
100 |
2004 |
6.38 |
7.95 |
4.06 |
3.40 |
3.07 |
9.76 |
4.76 |
1.54 |
0.76 |
0.98 |
63.72 |
100 |
2005 |
7.04 |
7.87 |
3.99 |
3.44 |
2.99 |
9.55 |
4.44 |
1.83 |
0.81 |
1.17 |
63.91 |
100 |
2006 |
7.51 |
7.72 |
3.91 |
3.40 |
2.90 |
9.72 |
4.24 |
2.09 |
0.83 |
1.24 |
63.95 |
100 |
2007 |
7.86 |
7.43 |
3.87 |
3.42 |
2.72 |
10.07 |
4.15 |
1.89 |
0.82 |
1.32 |
64.31 |
100 |
2008 |
11.83 |
7.01 |
3.80 |
3.52 |
2.24 |
9.13 |
3.77 |
2.12 |
0.88 |
1.16 |
66.37 |
100 |
2009 |
12.55 |
7.19 |
3.45 |
3.76 |
2.46 |
8.86 |
3.91 |
1.78 |
0.82 |
1.21 |
66.56 |
100 |
|
表 16 世界各国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比较 |
由表 16可知,中国的GVC参与率在1995—2009年呈逐年上升之势。中国GVC参与率的增长速度极为迅速,加入WTO之后中国的GVC参与率在2003年超过日本,2007年超过美国。这也间接表明中国在全球生产的网络中的影响力占据重要地位。相比较而言,美国GVC参与率在1995—2009年逐年下降,韩国的GVC参与率相对平稳。金砖国家中,巴西和印度GVC参与率总体上呈上升之势,俄罗斯GVC参与率略有波动。
七、结论
文章基于1995—2009年的国家间投入产出表以及GVC,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进行了分解,比较分析了中国的增加值贸易和传统贸易统计的差别。
第一,中国在世界GVC的地位正在悄然改变,中国进出口贸易对世界GVC的贡献越来越大,全球价值链也越来越长。第二,根据GVC的测算,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差额将大大缩小,缩小幅度平均达25%。第三,在2002年后,中国与日本存在贸易逆差的低估,根据GVC的计算,年低估平均达119%。第四,总体上看,根据GVC的计算,中国传统的贸易测算1995—2003年存在低估,在2003—2009年则存在高估。第五,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GVC参与率在1995—2009年呈逐年上升之势。
注释:
① ALI-YRKKÖ J,ROUVINEN P,SEPPÄLÄ T,YIÄ-Anttila P (2011). Who captures the value in global supply chains? Case Nokia N95 Smartphone. ETLA Discussion Papers No.1240,Helsinki,Finland.
② LEJOUR A,ROJAS-ROMAGOSA H,VEENRNFAAL P (2011). The origins of value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Final Report for DG Trade,European Commission,May 2012.http://trade.ec.europa.eu/doclib/docs/2012/may/tradoc_149512.05.pdf.
③ KOOPMAN R,Wang Z,WEI S (2008). 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 is Really Made in China? 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NBER Working Paper 14109.
④ KOOPMAN R,POWERS W,WANG Z,et al (2011).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NBER Working Paper No.16426.
⑤ KOOPMAN R,WANG Z,Wei S (2008). 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 is Really Made in China? 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NBER Working Paper 14109.
⑥ TIMMER M P,ERUMBAN A,LOS B,et al (2012). New measures of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 A Global Value Chain Perspective”,WIOD Working Paper 9.
⑦ TIMMER M P (2012).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OD): Contents,Sources and Methods,WIOD Working Paper 10.
⑧ TIMMER M P,ABDUL A E,BART L,et al (2012). “Slicing Up Global Value Chains.” WIOD Working Paper No. 12,World Input Output Database,http://www.wiod.org/publications/papers/wiod12.pdf.
⑨ WTO and IDE-JETRO(2011). “Trade Pattern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in East Asia: From Trade in Goods to Trade in Tasks.” Geneva: WTO,2011. www.ide.go.jp/English/Press/pdf/20110606_news.pdf
⑩ 研究一国国家介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通常会使用三类指标:第一类是在投入产出前向链接(forward linkage)基础上针对增加值生产的分解(decomposition of value-added production),第二类是在投入产出后向链接(backward linkage)基础上针对最终需求的分解(decomposition of final demand),第三类则是参与度指标(participation index)。
⑪ OECD (2012). Mapping Global Value Chains. TAD/TD/WP/RD,9,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