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Vol. 29 Issue (3): 117-120   PDF (940 KB)    
国际化学院的课程体验调查分析
马星 , 刘贤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通过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的改革,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授课程的质量。运用一种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课程质量调查方法-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结合国际化学院的特殊背景修订问卷,对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与普通学院的学生进行课程体验的调查。调查发现,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高于普通学院学生,特别在良好教学与资源获取方面明显好于普通学院学生,但在课程收获和学业负担方面仍需改进。
关键词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      课程      满意度      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      国际化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urse Experience in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MA Xing, LIU Xianwe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im of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the model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was utilized by Sino-French Engineering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is the innov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is paper tries to modify the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in Sino-French Engineering School and other schools. The investigation finding shows that students of Sino-French Engineering School are more satisfactory with the curriculum than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what the student can gain from curriculum and academic burden.
Key words: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curriculum     satisfaction     Sino-French Engineer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internationalization    
一、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游教”和“游学”,那时的国际交流范围相对较小[1],形式也较为单一、程度较浅。直至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主要表现为加强高等教育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确立国际化理念,培养具有较强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理解能力的人才;积极向世界开放教育资源,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在国与国之间建立学分、学位互认关系,等等。[2]中外合作办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截止到2013年4月,中国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根据原《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并经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832项,从数量上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之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抓住机遇,积极与外方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展开合作,并于2004年成立了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该学院的建立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的一个新的尝试。

北航利用原有的资源优势与在工程师教育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Centrale Graduate School)合作,共同创建了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2010年10月,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顺利通过法国教育部工程师职衔委员会认证(CTI)和欧洲工程师教育认证(EUR-ACE),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国际工程师资质认证的学院,是国内迄今惟一具有在本土颁发法国和欧洲工程师文凭资质的办学机构,同时也是法国政府法令正式公开认定的法国境外惟一可颁发通用工程师文凭的机构。[3]自2005年第一届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学生就读至今已有9届学生,作为北航具有国际化、特色化的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都不同于其他学院。有学者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了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方面的成效与不足。[4]不难看出,像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这样的国际化学院大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学生管理还是学院发展方面都要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并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套用,这也是许多国际化合作办学机构常常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

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所具有的突出之处首先应该体现在其课程体系上。从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已有的改革来看,其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课程资源4个方面分别体现了其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特征。[5]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实施的效果怎样,通过这一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对其是否满意,是本篇文章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问卷的选用

有学者认为,通过学生评价教育质量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之一。[6]129-150而选择一种适合于国际化学院的评价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章选用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问卷(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CEQ)作为评价工具正是考虑到中法工程师学院所具有的国际化特色以及以学生评价为视角这两个因素。

CEQ起源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英国,起初这一调查仅着眼于测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其对教学的感知。从1989年问卷开发正式启用以来,课程体验问卷调查内容经历了多次修改与调整,原始问卷仅由5项指标体系和1个提问项目构成。[7] 2002年以后,新一轮的CEQ调查中追加了学生学习支援、学习资源、学习共同体、毕业生质量和学习动机5项指标体系。通过不断的改进与完善,CEQ已被澳大利亚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Graduate Careers Council of Australia)用于每年一次的毕业生质量调查。[8]现如今,CEQ在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为高校提供一个用于分析学生对学位课程的评定,以便高校能够进一步建立起优质教学的绩效指标;另一方面,CEQ比较性的结果能够帮助高校推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9]

CEQ概括了学生在接受课程之前、之中以及之后的各个方面,通过学生对课程体验的感知来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但由于在澳大利亚CEQ通常用于测试毕业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且澳大利亚高校与中国高校在学校文化、管理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诸多不同,CEQ能否同样适用于中国高校还尚且不知。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以CEQ为基础,编制出适用于中国国际化学院的大学生课程体验问卷以对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课程质量进行监测。

依据 CEQ 的使用原则,相关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和考察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11项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形成调查问卷,但必须包括3个核心指标:良好的教学、基本技能和大学体验总体满意度。[6]129-150考虑到需要满足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测量问题的理解程度,本研究选取了以下8个维度37个题目作为试测问卷,即基本技能维度、良好教学维度、学习负担维度、学生质量维度、智力激励维度、学习资源维度、学生支持维度和大学体验总体满意度维度。问卷由2名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翻译成中文,经过商讨整合得出中文版问卷的初稿。然后由英语专业的2名研究生进行回译,经比较之后得出最终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计分法,学生对每个题目的回答分为很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有些同意、非常同意5个类别,学生选择每个答案分别赋值1、2、3、4、5分,分数越高,表明学生越赞同该项判断。

(三)研究样本

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为北航三年级的本科生,被试所学专业集中于理学和工学,力求与中法工程师学院专业相近。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0份,回收率为97.5%,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为97.2%。其中,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89人,其他普通学院学生290人。

三、结果与分析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的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该被试数据的KMO值为0.895,Bartlett球形检验的值为3 084.48(df=276,P=0.000),因此,可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FA)和斜交旋转轴法对37个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去因子负荷小于0.5的项目,经多次重新探索后保留其中24个项目,获得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有4个,如图 1所示。累计贡献率为53.56%,各因子的变异解释率分别为30.48%、8.73%、7.73%和6.62%。

图 1 公共因子碎石图

采用斜交旋转轴得到的因子负荷结构中各个项目其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5,且大部分在0.6之上,符合因子负载显著的标准。最终问卷确定为4个因子(维度),根据各因子中负荷量较大的题目以及原CEQ维度对4个因子进行命名。因子1包括12个题目,根据题目内容可以概括为课程收获,主要测量学生在接受课程之后在基本技能方面、继续学习方面以及智力激励方面的帮助与提高。因子2包括5个题目,根据题目内容可以概括为良好教学,主要测量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是否认同与满意。因子3包括4个题目,根据题目内容可以概括为资源获取,主要测量学生对图书馆、辅助教学设施以及信息技术资源能否便利地获取。因子4包括3个题目,根据题目内容可以概括为学业负担,主要测量学生对所学课程是否感到有压力,这关系到课程的难易程度。

(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计算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问卷分半信度为0.84。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问卷可信度较高。

问卷各维度之间及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如表 1所示。各维度与问卷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除学业负担维度之外,各维度之间也显著相关。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 1 问卷各维度之间及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

表 2 中法工程师学院与普通学院的课程体验比较

(三)对中法工程师学院的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中法工程师学院与普通学院在平均值、标准差的比较可以看出,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总体好于普通学院学生,平均得分均高于普通学院。通过独立样t检验可以看出,中法工程师学院与普通学院在良好教学维度和资源获取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如表 2所示。

四、结论

从数据可以看出,中法工程师学院和普通学院学生对课程体验的总体满意度均较好,其平均分数均高于3(中法工程师学院为3.51,普通学院为3.30),且显著性检验可以证实,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的课程体验好于普通学院学生,这说明中法工程师学院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求提高对学生培养的质量是卓有成效的。且在良好教学与资源获取两个维度上,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的满意度要显著高于普通学院学生,说明中法工程师学院所采取的聘请外籍教师任教以及其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学生的认可,并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外籍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他们的积极影响。此外,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相对于普通学院学生在资源获取方面具有较高的满意度,这说明中法工程师学院所搭建的国际化平台确实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与机会,学生对于学院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也较为满意。

从数据可以看出,中法工程师学院在课程收获和学业负担两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均高于普通学院,但没有显著性,这说明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在课程收获与学业负担方面相比于普通学院没有明显差别。课程收获主要包括原CEQ中的3个维度,即基本技能、学生质量与智力激励,主要测查学生在接受课程之后其在这3个方面的提高,从数据结果来看,作为国际化学院的中法工程师学院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从课程负担来看,无论是中法工程师学院还是普通学院的学生其满意度都低于3分(中法工程师学院为2.34,普通学院为2.19),说明学生的课程负担较重、压力较大,并且对来自于课程的学习压力有所不满。相关课程设置人员在课程数量的安排上应考虑到学生合理的建议,避免因为课程负担过重造成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 陈学飞. 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 5 .
[2] 徐海宁.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视角分析[J]. 江苏高教,2006,2 (5) :51–53.
[3] 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简介[EB/OL].(2012-06-08). http://ecpkn.buaa.edu.cn/zwwz/xygk/xyjj/2012-06-08-733.html.
[4] 王群, 郑晓齐. 法国通用工程师培养模式在中国本土化的研究-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问卷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1) :28–33.
[5] 于黎明, 殷传涛, 陈辉, 等. 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与国际化办学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2) :41–52.
[6] RAMSDEN P. A performance indicator of teach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91, 16 (2) :129–150 .
[7] AINLEY J, JOHNSON T.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2000: An interim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graduate careers council of Australia[R]. Melbourn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 2-7.
[8] ELEY M. The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Altering question format and phrasing could improve the CEQ's effectiveness[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1, 20 (3) :293–312 .
[9] GRIFFIN P, COATES H, MCINNIS C,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n extended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3, 9 (3) :259–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