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Vol. 29 Issue (4): 103-108   PDF (1645 KB)    
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调研分析
王雪婷 , 韩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既具有创新人才培养的一般性特点,同时也有其独特性。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科研参与度、国际化等因素是影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因而培养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高度重视实施激励政策、设置更具吸引力的跨专业课程、加大国际化投入力度以及提供良好的学术与学习环境。
关键词 文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主成分分析法      理工科高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On Determinants of Liberal Arts Graduate Students' Creativity a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WANG Xueting, HAN Xi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creativity of liberal arts graduate students 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t only ha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has its uniqueness. Tak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determinants on creativity of liberal arts graduate students 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is found that research particip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 the determinants to influence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ity in liberal arts graduate stud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ity of liberal arts graduate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centive policies, more attractive trans-disciplinary courses, more involvement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better academic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liberal arts graduate students     creativit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一、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有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提升与发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研究生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力军,相比于本科生、专科生等具有更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及更为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在创新能力培养上有其优势。目前,中国国内理工科高校都逐步设立了人文类学科专业或院系,但其文科研究生培养普遍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相比于自然科学确有其特点和独特的影响因素,完全照搬激励理工科创新的措施并不合适。因此,针对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文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和缺失的因素,而且能够为提高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

二、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学术界针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还相对缺失。以在“中国知网”检索为例,以“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关键词可检测到的论文达到了4 233篇;以“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关键词,检索到的论文仅为50篇,即研究文科研究生创新的科研成果仅占整个研究生创新研究的1.2%,可谓凤毛麟角;而以“理工科高校的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检索条件,仅检索到7篇文章,占整个研究生创新研究的0.17%。在这些仅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针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文科研究生与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而这些已有研究对影响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仍相对较为简略,存在缺失。所以,文章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为例,针对影响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

北航作为历史悠久的“211”“985”院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长期以来,北航一直以其理工科优势见长,文科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近年来文科教育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北航目前设置的文科院系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在这些院系中研究生的招生门类主要涵盖了经济学、行政管理、科技哲学、应用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英语、德语、俄语、法学等学科领域。同时,北航文科研究生总体招生规模、培养类型和质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文科研究生教育已不仅成为北航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点之一。

总体上看,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理工科高校不够重视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费、科研项目投入仍较少。目前,中国理工科高校的文科研究仍存在边缘化现象,因为这些高校大多采用了全校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与师资科研激励模式,未针对文科科研与研究生管理的特点单独制定管理方案,从而导致文科研究生科研得不到与理工科同等的资金、待遇与地位支持。[1]153—155如在文章的实际调研中,大部分北航文科研究生参与课题的项目都在2项以下,甚至有10%的研究生从未参加过课题项目。

第二,理工科高校的文科研究生课程设置较为不合理,缺乏对交叉性专业学习的重视。一些理工科高校在课程安排上较少结合文科研究生的创新特点进行教育改革,缺乏科研方法方面的专业训练以及对前沿知识与交叉性学科的专业学习,从而无法帮助研究生树立创新意识并培养创新思维。[1]153—155在被调查的北航文科研究生中,18%的学生从未选择过跨学科专业课程,82%的学生平均选择1~2门跨专业课程。同时,在对被调查的研究生进行实地采访时发现,在其选择跨专业课程时,更多地是考察该门课程通过率问题,而非根据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而选择有兴趣的课程。

第三,理工科高校的文科研究生科研环境较差。如在理工科高校中,文科教研室与图书馆资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善,而这些不完善进一步加深了文科研究生管理的边缘化。在北航的实际调研结果显示,文科研究生拥有教研室的人数仅占22%,虽然文科不同于理工科,无需教研室以完成日常科研工作,但是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术团队积极交流的氛围都有利于文科研究生创新活动的开展。

然而,相比于文科院校,理工科高校的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其一,学生间学习的潜在交叉性优势。相比于文科院校,理工科高校的文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在学科之间的合作更容易实现,这使得文科生可借鉴自然科学的理性思维能力以分析问题。在北航,除了文科学院外,还有包括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等在内的20个理工科院系,不同的理工科院系开设的基础课程都为文科研究生培养理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二,师生比例相对较小、导学关系较为合理。如笔者在调查访问中发现文科研究生的师生平均比例约为1:3.2,这与美国文科研究生师生比例大致相同。[2]58—62这种较小比例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研究生向其导师进行科研汇报与讨论,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并得到导师的指导。然而,在被调研的研究生中,也存在师生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即最高师生比例达到了1: 14,即1名教师需要与14名研究生进行日常的学术科研指导工作,这就形成了一般文科院校出现的师生沟通“拥挤现象”。

三、影响因素的选取与结论

针对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培养现状以及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并结合王威等[1]153—155、方丽等[2]58—62和吴宏翔等[3]32—36学者的已有研究,文章认为影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4类。因素1,学科环境,即影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设置、学科受重视程度等环境因素;因素2,导学关系,包括导师重视程度、导师激励措施等促进文科研究生创新的导师因素;因素3,研究生自主性,即通过调研上自习时间、课程完成情况等指标反映其自身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因素4,学习环境,即通过考察周边同学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性、教研室配备情况等指标,以评估目前理工科高校的环境是否有利于文科研究生创新。

(一) 问卷设计

基于以上4类因素,问卷设置了38个客观问题作为考察指标,如表 1所示。在北航3个文科学院,即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的硕士二年级及以上、博士二年级及以上学生中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选择硕士二年级及以上、博士二年级及以上学生作为本次调研的样本,是因为相较于一年级的研究生,二年级及以上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多已结束,对于课程设置等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会有更为深入的体会,便于开展重点调研。调查采用的问卷调研方式是自我评估型,即从研究生自身出发,评估影响其自身创新能力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了两批问卷,首先发放的第一批预调研问卷共40份,有效回收35份。有效回收的问卷中包含二年级硕士生12份、二年级博士生10份、三年级博士生8份,三年级以上博士生5份,问卷数据整体处理后可靠性统计量α系数达到了0.91,其显著大于0.7,即问卷设计合理;随后发放了第二批问卷80份,有效回收66份,其中有效回收二年级硕士生36份、二年级博士生12份、三年级博士生10份、三年级以上博士生8份。两批问卷共计发放120份并有效回收与利用了101份,有效率达到了83.3%。对有效回收的101份调查问卷进行整体有效性分析,结果α系数达到了0.871,其显著大于0.7,属于高信度,表明该因素分析模型成立并存在相关性。

表 1 影响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因素的指标

(二) 客观调研及其结果

1. 影响4类因素的主要指标选取情况

运用SPSS软件填补调查问卷中的缺失值并去除原有调查样本中的异常值。发现原样本中有7个异常值,逐一去除这7个异常值后,α系数仍达到了0.862,其显著大于0.7,属于高信度,表明该因素分析模型仍成立并存在相关性。另外,由于关于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因素的定量分析并没有前例可循,所以文章采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方式,如表 2所示。

表 2 影响北航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指标分类情况

表 2可知,影响4类因素最主要的因子分别是X32X37X12X19,这4个因子分别代表了文科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奖学金激励的情况以及发表ISTP/EI论文的状况这4个指标,也即是运用这4个指标作为反映北航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是最优化的结果。随后将其他因子按照影响程度划分进4类因素,得出探索性因子模型,如图 1所示。

图 1 北航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因素的主成分及相互关系图

2. 主成分分析及其结果

由于Y1Y2Y3Y4中的34个指标都是按照前文中4类因素选取,所以首先假设它们都对北航的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如假设1~假设4。同时,为了避免由于这4类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而出现伪相关结果,在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时,加上假设5予以避免。再结合表 2显示的各因子对4因素的显著性,得出如图 1的因素指标分布图。

假设1. Y1Y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假设2. Y2Y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假设2. Y3Y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假设4. Y4Y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假设5. Y1Y2Y3Y4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图 1可知,当将文科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奖学金激励的情况以及发表ISTP/EI论文状况这4个指标作为评估北航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子时,只有Y4对其有显著的正影响,即Y4下的8个因子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促进有正相关关系,即发表CSSCI论文数量、研究生参与课题的数量、拥有教研室情况、发表SSCI/SCI论文数量、参与本专业国内会议次数、参与学习跨专业课程数量、出国学习意愿考察以及成功出国学习人数等8个指标对北航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其中,参与课题的数量与参与国内会议的情况这2个指标反映了自主性与导学关系2大因素;教研室拥有状况反映了学习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跨学科专业选课则说明了其自主性与学科环境两因素;两项出国留学指标考察说明了自主性与学科环境两因素。而相对于这8个指标,其余26个指标对北航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不显著。同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模型可知,如果假设5成立,那么4因素之间彼此应存在相关性。然而结果如图 1所示,4因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即假设5不成立、4因素相互独立。

(三) 主观调研及其结果

从得出的调研结果可知,对于北航文科研究生,显著影响其创新能力的8个指标中至少有3个涉及自主性因素;2个考察了学科环境因素;1个是导学关系指标;1个是学习环境指标。所以,文章认为影响北航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最显著的因素还是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是学科环境。其中尤以对学科的交叉性重视度以及是否有进一步出国学习前沿专业知识的机会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除客观问题以外,本次调查也运用了适当的主观问题以考察北航文科研究生对当前本专业前沿知识的把握度,如设置了“请写出您熟知的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3位国际知名学者的名字”一题。调研结果显示,在有效回收的101份问卷中能完整回答该题目的研究生只有6%;能回答一位及以上答案的学生仅有15%。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航文科研究生对专业前沿知识把握的能力仍相当欠缺。这样的结果必然阻碍了创新思维灵感的获得以及创新活动的开展。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客观调研的结果,即薄弱的创新能力必然与其自身学习主动性较差相关,但同时应该指出导致文科研究生前沿知识把握欠缺的原因也与导师的引导作用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有关。

另外,从反映北航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4个指标以及发表论文的汇总情况出发,并参照吴宏翔等学者的研究结果[3]32—36,文章也得出目前北航的文科研究生科研成果仍较为薄弱的结论,这种薄弱尤其体现在发表国际性论文比例仍很低,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建议

以北航为案例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是自主性和学科环境,具体而言有参与课题数量、选择跨学科课程的次数以及是否申请出国留学等5项指标。同时,影响学习环境因素的教研室指标与影响导学关系的激励指标也不容忽视。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具体分析,文章认为培养理工科高校的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重视以下4点。

(一) 积极实施有效的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课题中去

激励政策影响到文科研究生自身的主动性,提供奖学金、导师激励等政策可以促进其自主性的提升。目前文科研究生的自主性仍较为薄弱,需要一定的外部激励。而实证检验结果也显示外部激励对自主性的提升确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可通过推行激励措施以改善自主性,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所以,学校应该一方面针对学生参与创新开展系列的激励活动,如通过实施文科研究生创新活动奖学金等措施以对实施创新活动的研究生给予适当的物质激励;另一方面也应对研究生导师给予适当的物质激励,以促进其引领学生参与到课题创新等活动中去。

(二) 提供文科研究生更具吸引力的跨专业课程选项,发挥理工科高校的潜在交叉性优势

理工科高校的文科研究生具有潜在交叉性的优势,然而目前所发挥的优势效果仍相对局限。这既是学校制度保障的不足,更是实施过程中未充分激发出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这就需要学校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积极鼓励更多的教师针对文科研究生开设更具吸引力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在制度上与实施中持续加强对文科研究生选取跨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引导其明晰交叉学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三) 打造良好的文科研究生学习与学术环境,推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活动的实施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为文科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学术环境有利于在学生之间形成创新文化,也有利于导师对研究生创新活动进行实时指导,了解其创新活动进展,并及时有效地协助其解决创新困境。具体而言,可通过提供更为完善的电子期刊资源或图书信息,以拓展获得前沿知识的信息途径,帮助文科研究生及时掌握国际前沿专业信息,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从而更利于其开展创新活动;同时还应通过改善教研室环境等措施以推动文科研究生之间创新文化的形成。

(四) 积极持续地开展国际化工作也是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忽视的任务之一

由于理工科高校的文科研究生发展相对起步较晚,为了实现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幅提升应更加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即直接吸收国际一流的创新理念与学术思想。而这就需要学校一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文科研究生参与国际与国内会议提供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使其亲身融入到学术前沿中,实地吸取与借鉴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思想,以更有利于其产生批判性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应针对文科研究生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校级间国际交流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国外知名大学体验创新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注释:

① 本课题检索“中国知网”学术网站的时间为2014年2月20日。

参考文献
[1] 王威, 李精华, 张文喜. 比较视角下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9) :153–155.
[2] 方丽, 杨晓明, 杨超华. 美国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 (9) :58–62.
[3] 吴宏翔, 熊庆年, 顾云深.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 (9)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