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有236家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已成为中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之一。为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于2010年4月和10月分别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综合改革试点的各项具体工作和要求,旨在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①②此次研究生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涉及MBA、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等15种专业学位所在的64所高校,其中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高校18所,占中国MBA培养单位总数的7.6%,改革试点高校分别来自于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辽宁省、湖北省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表 1所示。通过此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18所试点高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MBA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机制改革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分析和总结试点高校的经验和特色,以期为其它高校MBA专业学位乃至其它专业学位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
表 1 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
一、MBA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与特色 (一)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MBA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培养方式、研究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方面。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各试点高校在MBA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对以往的课程方案进行了深入修改和全方位优化。第一,引入人文类课程,如武汉大学构建了“人文课程—人文讲座—人文实践—人文学分”四位一体的MBA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培养体系;北京大学开设了《从历史看管理》《哲学与人生》等人文类课程,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MBA项目。第二,对选修课进行了优化和重新设计,如北京大学选修课引入“市场决定机制”,由选课人数决定选修课程的开设;重庆大学则根据学员的商务需求、个人需求、个人发展意愿开设选修课,能够满足来自众多不同行业背景的学员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第三,构建模块式或类别化的课程体系,如重庆大学在保证MBA必要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凝练出一套包括创新创业模块、全球商务模块、财务会计模块和金融模块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第四,构建动态课程体系,如东北大学开发的“定制化”课程体系和中央财经大学的可以持续改进的课程体系。第五,根据MBA人才培养目的进行课程设置,如中国人民大学以整合、实践和国际化三个专项为突破口,重新设置包括开发整合类课程、开发团队实践项目、进行多样化的国际合作等在内的课程体系。第六,构建校企合作的MBA课程体系,如中山大学MBA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高管共同讲授,在企业设置课堂,并将商业模拟竞争与课程整合,效果显著。[1]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试点高校根据MBA人才培养需要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第一,积极构建双师型的MBA教学队伍,如中国科技大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等方式要求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实施“双师教学模式”;福州大学积极构建双师型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鼓励校内教师与行业科研院所、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在企业实践中成长。第二,组建“双行制”课程团队和学位论文导师组,如湖北大学MBA课程团队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企业高管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外课程教师,并在毕业论文环节聘请企业导师担任论文导师。[2]
在教学培养方式方面,试点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充分凸显院校培养特色。第一,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全力打造的 “一案二实”教学模式,充分彰显北航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形成了以“原创案例开发与研究、制度化案例教学、实战型综合案例课堂、品牌化年度案例大赛、全员撰写管理案例报告”为特色、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导向的案例教学体系。[3]第二,建立双硕士培养模式,如清华大学的MBA+x双学位培养项目和上海交通大学借助CLGO项目建立的管理与工程复合型的双硕士培养平台。第三,构建和落实“大培养”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积极拓宽培养渠道,将课堂外活动逐步纳入教学培养体系,形成了包括课堂内培养、课堂外培养、课堂内外联合培养的多元培养渠道。
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试点高校努力探索、积极创新MBA实践教学途径和方式。第一,基于实践项目或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如复旦大学开展的iLab项目,从企业的需求出发,让MBA学员以小组的形式围绕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专项咨询或研究;云南大学与MIT SLOAN管理学院合作,共同开发设计企业咨询实践课程——MIT China Lab(中国企业合作实践课),为本土中小型企业提供企业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第二,基于海外学习交流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如清华大学与MIT SLOAN、斯坦福大学等海外著名院校合作开展的各类实践项目。第三,基于比赛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如云南大学推行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新机制,设置了“第二课堂”教学模块和实践模块,实践模块包括参加校级以上创业大赛、GMC大赛或案例大赛等。
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福州大学逐步建立了体现专业特色,以实现产学研结合为目标的开放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包括金融工程实验室、ERP综合实验室在内的公共实践平台。中国科技大学为适应MBA体验式教学要求,与多家企业共建了实习实践基地,定期将MBA学员送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在评价标准和方式方面,各试点高校积极尝试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创新MBA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第一,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如福州大学采用调查报告、课程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代替传统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第二,毕业报告替代毕业学位论文方式,如清华大学MBA项目目前采用毕业报告来替代学位论文的方式,毕业报告的形式包括战略研究、商业计划、案例分析、行业/竞争分析等十三种形式。第三,强调以实践应用为目标导向的考核,如武汉大学将MBA学位论文与专业实践环节相结合,构建基于实践导向的MBA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
(二) 管理机制改革管理机制改革主要包括招生方式调整、校企共建合作、教学科研考核与评价机制建设、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等方面。
在招生方式调整方面,试点高校采取形式多样的招生形式,创新MBA招生模式,吸引更多更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生源报考。第一,“提前面试+全国联考底线”的招生方式,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武汉大学“弘毅”项目,都是采取此种方式,申请者在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后只需在全国MBA统一入学考试中达到国家线即可录取,大大增加了申请者的选择机会。第二,不定批次、滚动式的招生方式,目前只有北京大学全日制班及国际班MBA项目采取此种方式。第三,北京大学采用的三年跟踪培养的“X计划”方式,即应届本科生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X计划”体验营或全国大学生工商管理案例大赛,获得准录取资格,3年后无须面试,只需在全国MBA统一入学考试中达到国家线即可被北京大学录取。[4]
在校企共建合作方面,试点高校积极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创新MBA教育培养新模式。第一,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形式,如上海交通大学CLGO合作企业深度介入到整个项目的管理、课程设置等各个环节,在项目实践过程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二,基于教学和实习实践的校企合作形式,如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深化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实践课程的教学与运转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企业实践与实习以及创业咨询与辅导的全面整合,实现对MBA培养模式的开拓与创新。
在教学科研考核与评价机制方面,内蒙古大学对MBA教师传统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对于主讲教师的考核,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延期考评的内容,邀请已毕业的MBA学员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体验提出建议,建立更加客观、务实而又全面的评价体系。复旦大学设立了基于iLab项目的教学评估体系,包含项目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从学员自身、学员之间、指导教师与学员之间、企业与学员之间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的评价。
在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建设方面,试点高校按照教育部和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加强MBA学位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如重庆大学借助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对MBA项目进行了专业机构改革,在“规范管理、注重质量”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一个涵盖“国际事务、学员服务、市场、培养教育和研发”为一体的管理团队,实现了组织机构的管理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管理制度流程化,重新梳理和优化了管理机构的业务流程和人员落实。
二、MBA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一) 多渠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试点高校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导师多为优秀企业高管,工作经验丰富,这种校内外双导师模式保障了学员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提高和融合。鼓励校内教师与行业科研院所、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在实践中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与企业合作挂职培养核心课教师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鼓励MBA主讲教师到国内外一流高校作访问学者、短期进修,海外进修的经历使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进一步得到了开阔。
(二) 课程设置体现以需求为导向,有效响应行业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行业定制”“行业模块”课程根据行业企业的特定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具体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保证教育规范的基础上,由市场目标决定课程供给,在商业环境复杂多变,新兴行业、企业不断涌现的当下,课程改革的创举使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增强,体现了专业学位职业性的特征。
(三) 案例教学成绩斐然,成为MBA专业的亮点试点高校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和案例库的建设。通过此次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成绩显著并获得各种奖励,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如北航2011—2012年连续2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最高篇数5篇,获奖总数排名全国第3,并荣获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入选毅伟案例库2篇并正式收录1篇。福州大学目前已有案例110项,并有1篇案例获选为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2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华东师范大学MBA将案例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其核心课程至少有四分之一以案例教学形式开展,在综合改革试点期间,华东师范大学MBA共有12篇原创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并在第三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中荣获“最佳组织奖”。
(四) 对于国际化办学形成共识并付之实践,MBA专业学位教育国际化成果显著试点高校均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办学国际化,且形式多元,如聘请国外师资、国际班、国际交换、国际游学、国际双学位等,这些国际化途径开拓了学员的视野,促进了中国MBA教育与其他国家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中国MBA的影响力。重庆大学开办的全中文越南MBA项目是中国第一次向海外输出中文MBA研究生教育项目之一,增强了中国商科教育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
(五) 作为未来商界职业经理人,学员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强MBA人才是未来企业家的后备军、商界精英和领袖,他们的价值观、责任感引领着商界企业乃至社会。东北大学在2011—2012年围绕“责任”这一主题举办十期东北大学MBA大讲堂,2012年举办了“东北大学MBA社会责任高端论坛”。云南大学组织MBA学员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责任教育的开展,使学员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深度、广度,鼓励学员能够做到真正的社会责任担当。
(六) 部分试点高校已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培养模式同步北京大学3年跟踪培养的“X计划”方式,与哈佛大学提前在本科生中物色候选人2年后入读MBA的做法,以及耶鲁大学的MBA领袖预科项目设计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国外著名高校或商学院(如MIT SLOAN管理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课程中都在增加与创业相关的课程,清华大学近年推行的创新创意创业平台X-lab与国际著名商学院的做法相呼应,不谋而合。
(七) 品牌意识加强,试点高校MBA项目以及案例研究获得国际认可试点高校积极主动打造高质量商学院MBA项目品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设置的“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hinese Advanced Management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AMEA,认证有效期为5年),很好推动了MBA的品牌建设,目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和南开大学商学院已通过CAMEA认证,其中3个学院所处高校为MBA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跻身国际一流水平,2012年首次参加英国《金融时报》(FT)全球MBA百强排名,即成为中国大陆高校中惟一上榜的商学院,位列第54名。
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International,AACSB)和欧洲质量改进体系(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EQUIS)所提供的国际性商学院质量认证体系是全球两大管理教育顶级认证。截至2015年3月,中国大陆地区通过AACSB的高校共有12所,其中试点高校占了7个;同时通过AACSB和EQUIS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的高校有7所,试点高校占了4个。③
此外,案例研究日益得到国际关注。近年来不断有试点高校所撰写的案例入选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既是对中国鲜活的经济体企业的关注,也是对中国MBA教育的国际认同。例如: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案例中心向哈佛商学院出版社(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提交的首批8个清华案例被哈佛案例库收录,正式出版发行,开启了全球化发行之旅。[5]2015年北航经济管理学院周宁教授团队撰写的案例被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收录,这是北航第二篇被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收录出版的案例。[6]
三、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建议从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情况和目前中国MBA专业学位的实际办学情况来看,中国MBA专业学位在招生方式、入学考核、培养过程等方面凸显出较大问题,需加快和深化改革。
(一) 多数高校的MBA招生方式过于陈旧和固化,不利于选拔合适的MBA学员,建议进一步试点改革MBA招生制度,加大MBA招生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从全国范围来看,绝大多数MBA培养单位仍然沿用的是报名—考试—复试—录取的招生流程,与其他专业硕士、学术型硕士在招生方式和环节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只是在申请者的报名条件上附加了一些条件。MBA不同于大多数其他类型的专业硕士,更是与学术型硕士有较大的差别,MBA是培养具有一定战略眼光、有较广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因此,MBA的生源显得尤为重要,而现行的招生方式很难满足优质学员的选拔,对于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的判定只是基于初试的分数和复试的简短交流,未能对申请者有一个深入的、全面的认定,MBA招生制度改革尤为重要。
而从此次MBA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的情况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诸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在MBA的招生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尝试,改革和尝试的方向也主要是采取“提前面试+全国联考底线”的招生方式,将现行的复试环节进行前移,提前对通过初步审核的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和判定,弱化了之前根据初试分数排名而确定复试名单的环节。北京大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不定批次、滚动式的招生方式和3年跟踪培养的“X计划”方式,这些方式值得其他培养单位学习和借鉴。此外,建议MBA招生方式可采取艺术类专业的某些特招方式,即获得本专业领域内的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奖项的申请者可以免试录取或在初、复试环节适当加分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MBA招生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二) 现行的MBA入学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考试内容过于模块化,建议逐步试点单独设置考核方式,提高生源质量目前,中国MBA入学考核采用的是传统的试卷考试考核方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英语和综合能力(数学、逻辑推理和写作),考核形式上过于单一,考试内容上也过于模块化,不利于申请者综合水平的体现。这种考核方式,也极有可能导致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优秀的申请者因为某些临时性的原因未能达到初试分数线未被录取。因此,建议选取目前国内MBA办学实力较强、社会整体评价和认可度较高的10~15所培养单位进行第一阶段试点改革,借鉴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核方式,由各试点单位自行设置入学考试的内容和时间。入学考核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试卷考核外,还可借鉴“申请—审核—复试”的形式,即申请者按照培养单位的要求提交申请材料,由培养单位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申请者即可参加下一阶段的复试,复试(综合面试或考试)环节可重点考察申请者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等情况。这种入学考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现行的完全依靠申请者入学考试(初试)分数决定其是否进入复试或被录取的考核形式,更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申请者的整体实力。此外,还可借鉴美国 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的考核方式,加强对申请者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选拔出最为优秀的MBA学员。[7]
(三) 现阶段的MBA人才培养环节过于传统化,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MBA的多方位要求,建议与国际MBA培养过程接轨,考虑MBA的可组合性和拓展性,进一步优化多学位项目组合和培养过程交叉融合从此次MBA综合改革试点的情况来看,部分培养单位对MBA课程体系、实习实践、学习考核及毕业答辩环节都进行了改革或优化,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现阶段中国大多数MBA培养单位培养的流程来看,还是按照以往的课堂理论学习或案例讨论—企业参观实习或实践—毕业选题、写作、答辩的流程培养,整个培养过程缺乏交叉融合,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MBA复合型、多方位的要求。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更加灵活和开放,如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国内的教材,可以让学员通过网络学习国外著名高校或商学院(如MIT SLOAN管理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课程,更加靠近国际上对MBA前沿理论知识的要求。[8]目前国外趋势是MBA学生纷纷追寻创业梦想,美国各地的商学院都在增加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如哈佛商学院这一需求的年增幅为20%~30%。[9]
在培养方式上,一方面可以通过MBA国际合作项目,让学员参加国外访学、短期培训、考察咨询等国际交流活动,丰富学员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知识、经验和观念,获得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感性认识并增强其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参考国外一流大学交叉学科培养人才,美国排名前50名大学都设有复合专业培养人才的体制,部分大学将MBA与其他专业组合。如斯坦福大学规定的专业组合是MBA/教育学硕士、MBA/科学硕士和MBA/公共管理学硕士。④伊利诺斯大学列出MBA可与建筑学、化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人力资源教育、工业工程、法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药学等11个专业进行组合。⑤复合专业的设置在技术和管理两个维度上培养人才,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
在实习实践、学习考核及毕业答辩环节,可以进行全阶段、多层次的融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此基础上改变以往的试卷或课堂的考核方式,在实践和学习的交叉过程中对学员进行考核;进一步拓展MBA实习实践的专业领域和时空区域,实习实践的内容不囿于商业管理范畴,可以扩展到行业领域和其他专业领域,实习实践的空间也要进一步拓展到海外,学习国外著名高校或商学院MBA的实践课程及环节设置并进行接轨;毕业论文及答辩环节也要与实习实践环节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增强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实习实践中进行选题和撰写,使毕业论文考虑和解决的都是实际问题,提高MBA学员毕业后工作上的延续性,另一方面要适时试点考虑以毕业论文的形式替代和取消传统答辩等环节问题,进一步优化MBA的人才培养过程。
注释:
①参见《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函[2010] 1号)。
②参见《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2010] 2号) 。
③参见: http://www.aacsb.edu/accreditation/accredited-members/global-listing?F Country=China。
[1] | 王帆, 王远怀, 王传辉, 等.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课程探索——以中山大学MBA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9) :9–12. |
[2] | 郭志文. "双行制"MBA教育模式研究——湖北大学MBA教育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 当代继续教育,2013 (8) :29–32. |
[3] | 李学昌. 构建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导向的案例教学体系——华东师范大学MB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特色成果与经验总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11) :11–15. |
[4] | 吴联生. 锐意进取添华彩改革发展谱新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的改革实践新成果[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10) :7–10. |
[5] | 首批清华案例被哈佛案例库收录[EB/OL]. (2011-04-23). |
[6] | 经管学院周宁教授团队撰写的案例被哈佛案例库收录[EB/OL]. [2015-04-10]. |
[7] | 雷曜, 杨斌. 中美商学院MBA招生工作的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02 (5) :10–13. |
[8] | 卫志民. 中国MBA教育国际化的思考和展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2) :50–56. |
[9] | ETHAN B.在哈佛、沃顿、哥伦比亚, MBA创业热正如火如荼[EB/OL]. (2015-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