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发展和理论创新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和顶层设计,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切实做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三进”)工作,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进”工作的重要意义,掌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理解,努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 20 岁左右,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 30 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 60 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1]。可以预见,在这未来的几十年里,当代大学生将成为中国时代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后,在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努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三进”工作,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全国高校的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宣传思想工作,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2]
积极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三进”工作,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将思政课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课堂”和主阵地常抓不懈,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进”工作的严肃性,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进”工作中,“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关键,而“进大学生头脑”才是终极目的,它们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教材” (一) 涵义高校思政课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教材”工作,应明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把握了这一基本原理,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治理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加强和巩固发展生产力的领导力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灿烂光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行动指南、根本遵循。
高校思政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教材”就是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写进思政课系列教材,修订出反映当前社会现实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教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中,修订工作要既要体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实际和需要,也要符合现代思想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切实积极稳妥地组织好思政课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的修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编写和修订质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效果。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工具,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思政课教材的修订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而且取决于教材的质量。高质量的高校思政课修订教材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体系结构:理论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线索清楚、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结合紧密,章节目设计准确新颖。第二,内容安排:全面体现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内容无重大遗漏和明显重复,重点突出,疑点难点论述得当,有所创新,特色显著。第三,观点分析:观点正确无错误,概念描述准确,论述严谨,说理透彻,理论联系实际,现实针对性强。第四,文字表述:语言生动活泼、文字简练流畅、引文准确、注释规范、案例贴切得当。
具体来说,思政课教材修订工作应当思路清晰、结构科学、逻辑严谨、层次分明、表达准确而有艺术。思路清晰,就是教材的目的、中心、重点、主干、枝叶、脉络很明晰;结构科学,就是教材总体框架的设计要合理,经纬分明、衔接恰当;逻辑严密,就是理论的论断之间、问题之间、论点之间先后有序,首尾一贯、顺理成章;层次分明,就是章、节、目之间归属有序,关系清楚;表达准确而有艺术,就是语言文字表达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可读性强,教师爱用、学生愿读。
(二) 工作举措积极梳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体系与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关系,力求做到“全、新、顺”。
所谓“全”,即以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教材中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讲全、讲准,不遗漏重要内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统一、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是高校思政课修订工作的基础和根据。教材体系不等同于理论体系,它有自身的规则和要求,教材体系是指“某一学科或专业的教科书内部的章节目结构框架以及相互联系的内容所形成的一个整体”[4],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要做到全面和重点相结合。全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体系所涉及的内容,高校思政课教材都应当覆盖,不应遗漏。重点,全面决不是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指在修订高校思政课教材每一门课程、每一章节时,都要讲清楚这一课程或章节在整个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站在整个理论体系的高度来阐述这一章的基本观点。同时,要求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深入学习习近平对该章节相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论述,在全面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讲述基本观点。如讲解社会主义本质时,应该紧扣习近平的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5],使学生学完这门课后能对“四个全面”理论的科学体系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所谓“新”,即以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来党中央的论述为基准,与时俱进,不断反映中国共产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识的新水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体系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它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来自于实践又不断指导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使其永葆青春。因此,教材修订中,在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同时要注意不断汲取新的研究成果,使其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所谓“顺”,就是要处理好教材的体系框架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体系框架的关系。按照“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按教学目的的要求并遵循理论教育的规律,适当调整顺序,精简内容,避免简单重复,使其教材化,教师好用,学生好学。教材的体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依据,要充分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体系,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为主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符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又符合高校的德育目标和学生的成才需求,便于学生掌握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体系有机地转化为高效思政课的教学体系。
三、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 (一) 含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回答了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四个全面”的提出,直指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住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牛鼻子”,其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主要矛盾的法宝,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高校思政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就是按照理论联系的指导方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准确讲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重点把思政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对于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以及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重大意义分析透彻。也就是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进课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体系“进课堂”,这是最基本的层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的主渠道;要形成一个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高校两课”系列课程密切配合讲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关理论的良好格局,并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教育向“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延伸、拓展。形成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党建团建工作有机结合,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解,巩固和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牢牢地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课堂。
(二) 工作举措要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前提是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提供必须的条件。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不能真正进入课堂,关键在于能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①。首先,要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体系进入思政教师的头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著作,完全准确地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熟悉教材的整体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总体结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只有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理解得全、理解得准、理解得深,思政课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讲得全、讲得准、讲得深,也才能使学生记得全、记得准、记得清。其次,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热点,选准能触动大学生心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忌空洞的说教,必须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讲授和研讨,教师要敢于和善于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原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并指导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讲课的资料要新,选材要有亮点、有新意,切入的角度要新,要用新的思维去讲,“既要‘温故知新’,又要‘学新知新”[6]。最后,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为此,应力求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决定作用和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的实效。二是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学结合起来。教师先串讲主要内容,再精讲重难点,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自学,学生学后当堂指出问题,教师再给予解答。三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试讲结合起来,让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双向交流,教师可选取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著作或者教材的有关段落,让学生精读并在课堂上细讲,并让广大学生开展评议,这样既领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语言风格,又领会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观点,由点到面地由一人感染大家。四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讲授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和收集有关材料,适时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教师加以引导与总结、提高,这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重要作用。
①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把语言教学与形象教学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构建把读、思、讲、写、议结合起来的动态平衡的课堂教学的新格局,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多媒体课件“进课堂”,改变了传统的粉笔、讲稿、黑板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活力。这种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最大限度吸引学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与授课质量。多媒体辅助课件的运用,强化了教学效果,激活了课堂的气氛。这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课堂语言艺术,增强情感交流。语言要准确、生动、通俗、新颖,并赋予时代感。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集合,即把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生动、诗歌的激情糅合在一起,用优美的教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表现出来。学生既受到真理的感召,又有爱的熏陶,犹如清泉汩汩流入心田、沁人心脾。实现“以理服人、以心教人、以情动人”。与此同时,在讲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原理与基本观点时,还要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让学生把对习近平的爱戴敬仰之情,转化为掌握科学理论的自觉行动。
总之,要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掌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体系,全面、正确地理解与把握其基本观点。所谓全面,就是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不能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所谓正确,就是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独特视角和思考轨迹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原理,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实质,不能断章取义,随意解释。要让学生不仅了解习近平在什么重要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什么重要原理和论断,而且要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提出这些原理与论断,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大学生头脑” (一) 含义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三进”工作中,“进教材”“进课堂”是途径,“进头脑”才是目的。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学习效果的好坏不应该看是否“进耳”,而应该看能否“进脑”,即是否被学生理解、认同、接受,从而自发地引起学生的正确行为。
所谓“进大学生头脑”,就是通过教育,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所掌握。就是说,不仅知,而且信,并付诸于行,使真理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这正是“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根本出发点。否则,理论教育就失去育人意义和实践价值。“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忘条条”之所以要不得,就是因为它进不了头脑,“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无效果可言,甚至会适得其反,口是心非。
“进头脑”是个复杂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相互促进和转化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形成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按“进头脑”的要求来组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教育过程,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把从不知到知作为起点,进一步解决读懂的问题,使他们从不懂到懂;然后再进一步帮助学生弄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逐步做到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真知、真信、真爱、真行,达到“进头脑”的要求,收到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的效果。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能完全达到目的的,但学校必须按照“进头脑”的要求,打好基础。
还要看到这个“进头脑”的复杂过程,不是在金字塔,红色保险箱中一厢情愿地“灌输”培养;而是在开放条件下的一场争夺战。现在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非常多,特别是在发达的互联网上,红的、白的、黄的、黑的什么都有。这就大大增加了“进头脑”的难度。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会形成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争夺战。这是坏事,也是好事。经过对比、鉴别、思考、探索,吸取进头脑的,才是牢固的。经过这种锻炼的大学生,将来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风雨、见世面,才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具体来讲:一是要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不能仅以了解它的某些论述和词句为满足,而应真心读通读懂。同时,切忌把学习这一理论当成单一的求知渠道,更不能使自己的头脑变成堆砌知识的资料库。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二是要学以致用,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国际国内实际,同各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同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指导自己实践,解决思想上和学习上的重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从理论的高度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经过精心筛选,提炼一些典型的人物与事件,将其浓缩成一个个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剖析这些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有关的原理,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二) 工作举措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地位、伟大意义和逻辑关系,特别是对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败、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极端重要性和对个人成才梦的实现的必要性,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要有学习的要求、愿望和兴趣,这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入学生头脑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学生就有动力,就会自己自动去读书、去钻研,专心听课、认真思考,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筑牢学问的根基,不断拓展才能,“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8]其次要有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当,课堂讲授要具有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和穿透力,在学生中形成强刺激;二是学生的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阅读是眼、口、手、心、脑相互配合的复杂活动。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开启智慧殿堂的灵巧钥匙和遨游知识海洋的饱帆轻舟,有助于不断把大学生引向成功的彼岸。[9]一般说来,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关方面的书籍,要着重把握概览、精读、设问和交流四个环节。概览全书是为了把握其总体风格和立论宗旨,使之获得一个鸟瞰式的整体印象。精读是消化吸收知识的精加工活动,既可以加深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又可强化人们参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在概览全书的基础上,某些特别重要的章节一定要反复阅读,仔细咀嚼,切记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设问是促进思考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强化批判的意识,激发思维的火花。经过反复的质疑和求证,使书中的智慧和真理变成人们自己的东西。交流是人们合理利用智慧和时间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一个人冥思苦想,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茅塞顿开,“至少从原则上讲,对话者的不同立场都能够消解在一个合意中,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中”[10]。因此,同学之间经常开展学习交流,或者通过组织“学习社”的平台进行互动,亦是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可缺少的方法。
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因此,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要运用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读好书,还要从高校思政课的特点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加深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1] |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
[2] |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
[3] | 中共中央马史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 82 . |
[4] | 卢黎歌.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 教学与研究,2009 (11) :88–89. |
[5] |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 92 -93. |
[6] | 杜榕.中共中央党校举行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习近平出席并讲话[N].人民日报,2012-09-02(1). |
[7] | 骆郁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 224 . |
[8] |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
[9] | 郑爽. 当代大学生阅读方法初探[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 (4) :93. |
[10] | BURBULES N C. Dialogue in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3 : 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