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念清.航空法判例与学理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
[2] |
盛勇强.国际航空货运纠纷法律适用与案例精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
[3] |
中国航空法学研究会.国际航空法华沙体制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
[4] |
郝秀辉. 中国航空运输法制问题研究述评——中国航空法学30年研究综述(一)[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27-35.
|
[5] |
郝秀辉. 中国航空刑法问题研究述评——中国航空法学30年研究综述(二)[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32-38.
|
[6] |
赵维田.论双边航空协定的三种模式[J].法学研究,1988(2):23-26.
|
[7] |
赵维田.美国松绑政策与自由式航空协定[J].中国国际法年刊,1987:95-99.
|
[8] |
赵维田.论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J].江海学年刊,1985:34-37.
|
[9] |
吴家彤.关于空间的法律地位[J].政治与法律,1987(2):62-63.
|
[10] |
谭湘龙.从国际航空法论开放天空的法律问题 .北京:北京大学,2001.
|
[11] |
黄英海.代码共享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 .兰州:兰州大学,2002.
|
[12] |
董宏.国际定期航班运输合同研究 .武汉:武汉大学,1999.
|
[13] |
董宏.论旅客客票、行李票、货物运单等与航空运输合同之间的关系[J].法制与 社会发展,1999(6):77-80.
|
[14] |
柳芳.国际航空运输合同准据法问题研究[J].外国法译评,1999(3):88-94.
|
[15] |
柳芳.调整国际航空运输合同法律冲突的国际条约及其若干问题研究[J].武汉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88-92.
|
[16] |
龙飞翼,韩钧.蒙特利尔公约对于我国航空运输合同法律制度构建之影响——兼论 明确我国大陆与港澳台间航空运输合同法律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J].法学家,2006(6 ):53-62.
|
[17] |
董念清:论航空承运人的告知义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 09(2):35-41.
|
[18] |
李新记.我国航空保险法律问题研究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
[19] |
王永明.民用航空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及规制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 08年.
|
[20] |
范俊.论民航监管主体及其行政责任 . 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7.
|
[21] |
殷春红.《开普敦公约》初探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
[22] |
尹明焕.国际民用航空器法律地位问题研究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3.
|
[23] |
黄力华.国家航空器法律问题研究[J].现代法学,2000(12):146-149.
|
[24] |
林琼.建立民用航空设施设备行政征用补偿机制的设想[J].民航管理,2009(10 ):32-33.
|
[25] |
陈玉才.民用航空器产品的担保与索赔[J].中国民用航空,2008(10):98-100.
|
[26] |
毛青彪.台湾外籍飞行员的雇佣及相关问题[J].中国民用航空,2004(9):56-58 .
|
[27] |
粟瑜.飞行员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长沙:湖南大学,2008.
|
[28] |
郭小丽,冯平.从"返航门"事件看中国的工会法律制度[J].知识经济,2008(7 ):170-171.
|
[29] |
姜涛.劳动者集体维权行动的刑法规制研究——以"东航集体返航事件"为例的思 考[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4):48-54.
|
[30] |
何昭瑾.东航云南分公司集体返航事件的法理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8(3):22-23.
|
[31] |
周永坤."集体返航"呼唤罢工法[J].法学,2008(5):3-11.
|
[32] |
程延园. 构建制度化的劳资利益沟通机制——对"东航返航事件"中劳资博弈非制 度化的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119-124.
|
[33] |
贺元骅.遏制航空运输非法干扰的法律对策[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3):7 6-79.
|
[34] |
车彤.论非法干扰与航空安全责任界定[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 4(S1):231-234.
|
[35] |
袁俊林,张星梅.制止行为不轨乘客危及民航安全的法律问题[J].民航经济与技 术,1999(10):35-36.
|
[36] |
刘瑾.关于不轨旅客行为的国际国内立法和司法管辖[J].犯罪研究,2006(4):7 6-80.
|
[37] |
朱子勤.国际航空运输关系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
[38] |
董玉鹏.国际航空运输法律适用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2008.
|
[39] |
高万泉,丁晓燕.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J].法学,2002(6):7 8-79.
|
[40] |
戴琼.涉外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2003(6):8 5-88.
|
[41] |
崔剑平.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纠纷的审理及法律适用[J].法律适用,2003(3):51- 54.
|
[42] |
张爱宁.国际民用航空立法的晚近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J].法律适用,2007(6 ):50-52.
|
[43] |
洪莉萍.试析《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在我国的适用[J].政治与法 律,2006(1):98-104.
|
[44] |
王瀚,孙玉超.国际航空运输领域侵权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2-77.
|
[45] |
王瀚,孙玉超.航空器上法律事实与行为法律适用问题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 006(2):39-43.
|
[46] |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6.
|
[47] |
刘伟民.航空法教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
[48] |
王利明,常鹏翱.从学科分立到知识融合——我国法学学科30年之回顾与展望[J] .法学,2008(12):58-67.
|
[49] |
赵秉志,袁彬.关注时代热点,注重基础研究——2008年刑法学研究综述[J].人 民检察,2009(3):24-28.
|
[50] |
孟庆垒,陈阳,石欣.2006年度国内环境法学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3):53-58.
|
[51] |
徐显明. 21世纪的中国法学教育 . . y.com.cn/misc/2006-05/11/ content313090.htm.
|
[52] |
王旭.论旅客黑名单的法律适用[J].中国民用航空,2008(8):63-64.
|
[53] |
李小鹏,伍燕.关于大部制改革后民航立法模式的思考[J].民航管理,2008(7) :24-26.
|
[54] |
鞠光宇,高俊国,胡凤霞. 专属经济区军事权利的研究——对中美撞机事件的再思 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3):45-47.
|
[55] |
余民才.论中美撞机事件的法律责任[J].法学家,2001(3):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