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8-2204
CN 11-3979/C

作为实践的模糊法学论纲

吴亚辉, 彭中礼

吴亚辉, 彭中礼. 作为实践的模糊法学论纲[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5(2): 65-70.
引用本文: 吴亚辉, 彭中礼. 作为实践的模糊法学论纲[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5(2): 65-70.
Wu Yahui, Peng Zhongli. Outline of the Practice of Fuzzy Law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25(2): 65-70.
Citation: Wu Yahui, Peng Zhongli. Outline of the Practice of Fuzzy Law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25(2): 65-70.

作为实践的模糊法学论纲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吴亚辉(1987-),男,土家族,湖南慈利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

  • 中图分类号: DF0-05

Outline of the Practice of Fuzzy Laws

  • 摘要: 模糊法学理论是为法治实践而生,其所含的技术性特质赋予其实践的秉性。模糊法学理论不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套可供操作、实践的技术,能广泛应用于立法与司法审判实践。模糊语言变量在立法中的适用,增加了法律的灵性与韧性;模糊推理在司法审判中的运用则使判决更趋于精确。
    Abstract: The theories of Fuzzy Laws is produced for the legal practice, it contain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given it practical and flexible learning. The theories of Fuzzy Laws is not just a theory for law, it is also a set of available operations, the practice of technology can be widely used in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Fuzzy language variabl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legislation to increase the spiritual and the toughness of the law; and the fuzzy inferencing applied in judicial decisions can make the adjudic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accurate.
  • [1] 苏力.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
    [2] 陈云良. 法的模糊性之探析[J]. 法学评论,2002(1):21.
    [3] 吴亚辉,桑本谦. 论模糊法学的后现代性[J]. 政治与法律,2010(4).
    [4] 拉德布鲁赫·G. 法哲学[M]. 王朴,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7.
    [5] 卓泽渊. 法学导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89.
    [6] 霍恩·N. 法律科学与哲学导论[M]. 罗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21.
    [7] 陈云良,邓慧强. 模糊法学的初步叙事[J]. 政治与法律,2009(5):67.
    [8] 理查德·A·波斯纳. 超越法律[M]. 苏力,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494.
    [9] 董玉庭,董进宇. 成文法的局限及其法律价值选择[J]. 北方论丛,2007(6):139.
    [10] 理查德·A·波斯纳. 正义/司法的经济学[M]. 苏力,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83.
    [11] 周菊兰. 模糊立法语言的功能分析[J]. 求索,2006(10):109.
    [12] 约瑟夫·拉兹. 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M]. 朱峰,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64.
    [13] 札德·L·A. 模糊集合、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M]. 陈国权,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
    [14] 刘应明,任平.模糊性——精确性的另一半[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75.
    [15] 米莱依·戴尔马·马尔蒂,让·弗朗索瓦·考斯特. 非标准逻辑与法律:以人权为例[J]. 马胜利,楼文翼,译. 外国法译评,1995(2).
    [16] 蒂莫西·A·O·恩迪科特. 法律中的模糊性[M]. 程朝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9.
    [17] 陈云良. 法律的模糊问题研究[J]. 法学家,2006(6):25.
    [18] 理查德·A·波斯纳. 法理学的问题[M]. 苏力,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43.
    [19] 史蒂文·J·伯顿. 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M]. 张志铭,解兴权,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0] 解兴权. 通向正义之路——法律推理的方法论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5.
    [21] 列宁. 哲学笔记[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9.
    [22] 张保生. 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
    [23] 信春鹰. 当代西方法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J]. 外国法译评,1995(2):12.
    [24] 何家弘. 论司法证明中的推定[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2):9.
    [25] 苗东升. 模糊学引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6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73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72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3-29
  • 发布日期:  2012-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