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4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2020年, 第46卷, 第1期
icon下载 (26576) 932 icon预览
论文
同轴旋转倒置圆台环隙间流动特性分析
鲍锋, 卢愿, 曾华轮, 涂立
2020, 46(1): 1-12.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70
摘要:

针对同轴旋转倒置圆台环隙间流体复杂流动问题, 对其环隙间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进行染色液流动显示实验和PIV流场测速实验, 对实验结果做定性及定量分析, 研究内筒转速和环隙宽度对环隙间流动特性的影响。染色液流动显示实验和PIV流场测速实验分别定性和定量地展现了环隙间螺旋涡的产生及变化过程。对不同内筒转速和环隙宽度下的螺旋涡涡心运动周期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内筒转速升高, 周期减小;环隙宽度增大, 周期增大。运用瞬时流动和时均流场解析了环隙间螺旋涡运动产生机制, 探究内筒转速和环隙宽度对3种雷诺应力大小的影响与分布情况。内筒转速变化, 雷诺径向正应力始终最大;环隙宽度变化, 雷诺切应力始终最小。

环月降轨实现月面着陆的控制策略
李革非, 刘勇, 马传令, 郝大功
2020, 46(1): 13-19.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68
摘要:

针对探测器实现月面着陆的问题,对环月降轨轨道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环月降轨的控制方程,将环月降轨单脉冲控制变量的不同组合与月面着陆目标参数建立了3种关系;建立了定时定点月面着陆、定点月面着陆和目标纬度区域月面着陆3种环月降轨控制策略,并给出了控制策略求解算法和步骤。针对定点月面着陆,单脉冲对半长轴和近月点高度进行组合控制,分析了环月降轨控制解空间。针对标称环月轨道/-偏差环月轨道/+偏差环月轨道,分别进行了定时定点/定点/目标纬度区域3种月面着陆的控制计算,验证了环月降轨控制策略。可应用于月球着陆、月球采样返回及载人登月等实施月面定时定点着陆任务的轨道控制。

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地火直接转移轨道研究
耿光有, 王珏, 侯锡云, 余梦伦, 王建明, 张志国
2020, 46(1): 20-28.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86
摘要:

针对发射场射向范围和低温入轨级在停泊轨道上最长允许滑行时间严格受限下,工程设计火星探测任务发射轨道时,优化保障2~3周发射日期窗口的困难,以及精确设计拼接探测器分离点时刻轨道6根数耗时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了加入滑行时间限制再精确双向微分修正的设计算法(有别于传统B平面矢量法)。由地球影响球边界速度直接解出长征运载火箭入轨点轨道根数,将火箭飞行星下点弧段表示成滑行时间的分析式,快速找到满足诸多设计约束的初始发射轨道;并解决了考虑探测器小幅深空机动后火箭发射轨道的深入优化问题。精确力学模型下数值微分改进后,获得高精度计算结果,同等可比条件下运算精度不低于STK软件。实现了从地面起飞到抵达近火点的飞行轨道整体优化,确保了首次探火工程的顺利实施。

基于方向和距离的双因子定权的地磁数据通化方法
刘晓刚, 徐婧林, 管斌, 马健, 段渭超
2020, 46(1): 29-37.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08
摘要:

针对地磁数据通化处理中传统使用的直接平均法、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和纬度差加权平均法在定权时存在的缺陷,并根据地磁场强度与纬度变化关系密切这一特点,提出了基于方向和距离的双因子定权方法,即在定权时不仅考虑了地磁台站之间的距离在权值中的贡献,而且在权值分配中加入了地磁台站在纬度和经度方向的影响,从而改进了通化结果的精度,为卫星、航空和海洋磁力测量数据提供更加准确的日变改正值。采用Intermagnet网站提供的地磁台站测量数据对所提定权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定权方法计算结果精度优于传统定权方法,为实施地面磁力测量存在困难地区的地磁数据日变改正提供了一种更优的定权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面向InSAR的空气扰动影响机翼挠曲变形建模
朱庄生, 张萌
2020, 46(1): 38-50.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72
摘要:

针对多节点InSAR机翼挠曲变形误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理模型综合参数辨识的方法对空气扰动影响机翼挠曲变形分层建模。首先,将大气湍流作为InSAR成像工作段的主要空气扰动,并基于Dryden模型分析得出了载机工作高度和速度是影响大气湍流的主要因素,将大气湍流影响机翼挠曲变形建模转换为载机在不同工作状态(高度变化、速度变化)的机翼挠曲变形分层建模。其次,基于空气动力学理论及悬臂梁变形理论建立机翼挠曲变形机理模型,借助计算流体力学与计算结构力学仿真分析获取实验数据辨识模型参数。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方法与模态叠加原理计算横向位移精度均优于0.6 mm(相对误差0.3%),轴向位移精度均优于0.015 mm(相对误差0.2%)。对实验室搭建的分布式光纤光栅测量系统进行测试,利用模态叠加原理计算变形量来验证所提方法,横向位移精度优于0.3 mm(相对误差1%),轴向位移精度优于0.06 mm(相对误差3%)。

航天器多通道近场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
刘治钢, 朱立颖, 张晓峰, 杨世春, 刘卿君
2020, 46(1): 51-59.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74
摘要:

针对航天领域空间交会对接、航天器配电、在轨服务与维护等领域对无缆化的需求,提出了多通道近场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建立了多通道磁耦合近场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系统传输效率的重要参数,并对关键参数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线圈高效耦合设计,实现了多通道近场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效率最优。所提系统解决了能量的无线传输,并实现多负载接收的问题。通过一台1 000 W多通道近场无线能量传输样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多通道近场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具有传输效率高的特点,解决了航天器无线能量传输的多负载问题。

基于激光诊断技术的汽油直喷发动机喷雾机理
尚勇, 金伟
2020, 46(1): 60-66.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78
摘要:

汽油直喷喷雾贯穿度、锥角等宏观喷雾特性,对研究汽油直喷发动机喷雾及燃烧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并建立汽油直喷(GDI)系统的基础上,搭建定容燃烧弹系统和激光测试系统,基于LSD测试技术,研究了喷油压力和背景压力对汽油直喷宏观喷雾特性的影响。通过试验发现,随喷油压力增加,相同喷油时刻下的贯穿度逐渐增加。随背景压力增加,相同喷油时刻下的贯穿度逐渐减少。在不同喷油压力和背景压力下,随着喷射时间的发展,贯穿度均逐渐增加,喷雾锥角为38°~50°。

热致混合式转子变结构与动力学特性
潘健智, 魏大盛, 胡伟男
2020, 46(1): 67-76.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50
摘要:

航空发动机、汽轮机等大型旋转机械多运行在复杂多变的高温环境中,机组主转子系统在工况下因热膨胀而产生结构变化,进而影响运行特性。首先,考虑盘鼓混合式旋转构件与转轴相比具有高刚度特点,将其结构简化并建立单厚盘转子动力学模型;其次,针对热膨胀引发的系统变结构特征,以曲线拟合结合Hermite插值法描绘出圆柱厚盘窜动到任意位置时的转轴弯曲情况,根据弯曲轴所储存的弹性势能运用数值方法折算出对转盘所提供的恢复力及转轴的弯曲恢复刚度;最后,通过数值分析热膨胀诱发的轴向窜动对厚盘转子系统进动频率、临界角速度和振动响应幅值等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验证了热膨胀诱发的转轴窜动因素是影响厚盘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基于气动导数的类X-37B飞行器纵向稳定性分析
张庆, 叶正寅
2020, 46(1): 77-85.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88
摘要:

为了定量地研究跨大气层轨道飞行器在不同飞行条件下俯仰方向的动态特性,在Etkin气动力模型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飞行马赫数、减缩频率、振动幅值、平均迎角等因素对此类飞行器纵向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均迎角和飞行马赫数决定了流场的基本特性,所以对气动导数的影响很大;而减缩频率和振动幅值决定了非定常扰动的强弱,影响非定常气动力的大小,决定非定常迟滞效应的强弱。对类似X-37B的跨大气层轨道飞行器来说,平均迎角越大,机身后方背风区的涡流作用越强,纵向稳定性越强。在亚声速范围内,随着飞行马赫数增加,纵向稳定性增强,在超声速范围内,随着飞行马赫数增大,纵向稳定性减弱。振动幅值大小虽然影响了流场的形态,但对气动导数的数值大小没有明显影响。振动频率对动态特性的影响也不明显。希望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未来类似飞行器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技术储备。

航空用国产碳纤维/双马树脂复合材料湿热特性
徐伟伟, 文友谊, 顾轶卓, 李博, 涂家祎, 张佐光
2020, 46(1): 86-94.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55
摘要:

针对1种航空用国产T700级碳纤维和4种双马树脂(QY9611、5429、QY9512、QY8911-4),采用3种湿热条件(100℃水煮、70℃水浸、70℃/85%相对湿度)对其复合材料单向层板进行湿热处理,通过研究吸湿量、扩散系数、显微结构、化学成分、耐热温度及力学性能,分析了复合材料的湿热特性。结果表明,4种复合材料在3种湿热条件下的吸湿行为均符合Fick第二扩散定律,100℃水煮时平衡吸湿量和扩散系数最大,70℃/85%相对湿度时两者最小。4种复合材料吸湿速度有明显区别,这与其原材料形式和成型工艺不同有关。湿热处理未导致复合材料内部产生损伤和化学变化,主要引起增塑效应,导致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复合材料的90°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高温和吸湿耦合作用下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衰减更为明显,破坏模式由基体开裂转变为界面脱黏和开裂。

基于高效搜索方法的可靠性分析改进响应面法
洪林雄, 李华聪, 彭凯, 肖红亮, 张煦
2020, 46(1): 95-102.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69
摘要:

针对结构可靠性计算中广泛应用的响应面法计算量大、迭代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样本点混合加权和可靠性指标变向搜索的改进响应面法。首先,在传统响应面法的权数选取策略基础上,构建一种考虑样本点与设计点距离和样本点极限状态函数值大小的混合加权方法。然后,对每次响应面迭代求解过程中,由于传统一次二阶矩方法求解效率低等问题,基于变向搜索算法,实现对每一次响应面迭代过程中设计点的有效搜索。算例表明,在一定的计算精度下,所提方法具有很好的收敛性,且大幅减少迭代次数,可以获取高精度的最大失效点和可靠性指标。

故障样本量确定与分配一体化设计方案
王康, 史贤俊, 韩旭, 龙玉峰
2020, 46(1): 103-114.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84
摘要:

针对当前测试性验证领域未能考虑故障样本量确定和样本分配2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以及现有样本分配方案对影响因子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框架,导致确定的故障样本量和样本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故障样本量确定与分配一体化设计方案。首先,以层次Bayes网络模型为框架,融合各节点测试性指标先验信息得到顶层测试性指标的融合分布,并建立故障样本量确定流程;其次,引入结构重要度作为样本分配影响因子,同时结合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信息确定节点和故障模式的样本分配影响因子,提出基于节点和故障模式的二次分配框架实施样本分配;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其他样本分配方案,所提方案能充分考虑系统结构及其先验信息,进而实现了故障样本量确定和分配一体化方案的设计,保证了所确定的故障样本量和分配的合理性,具备更好的工程适用性。

基于阈值的激光雷达K均值聚类算法
夏显召, 朱世贤, 周意遥, 叶茂, 赵毅强
2020, 46(1): 115-121.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13
摘要:

针对同一距离不同目标的激光雷达全波形回波数据聚类准确率低的问题,在分析K均值聚类算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阈值的K均值聚类算法。首先,利用强度信息对距离信息进行标定,使用强度信息作为特征进行聚类以区分同距离的不同目标。然后,利用阈值限定聚类中心间的最小距离,提高聚类准确率。最后,搭建了扫描验证平台进行平移和旋转成像,对算法有效性进行验证。通过不同颜色目标和模拟道路回波数据聚类实验表明,在不同阈值的情况下,提出的基于阈值的K均值聚类算法的聚类准确率均在90%以上,相比于无阈值的K均值聚类算法准确率提升10%以上,能够有效进行目标聚类和模拟道路提取。

频率分集阵列负型模糊函数特性仿真
王博, 谢军伟, 张晶, 孙渤森
2020, 46(1): 122-132.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33
摘要:

现有研究主要是关于频率分集阵列(FDA)基于阵元发射窄带条件下单载频信号的假设而展开的,缺乏对线性调频(LFM)信号是否适用于FDA问题的研究。考虑到基于模糊函数的优化是雷达波形设计的重要手段,在建立FDA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线阵发射、单天线接收模型下的FDA负型模糊函数,系统分析其主要特性。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基于矩形脉冲、线性调频信号以及采用不同非线性频控函数的FDA负型模糊函数特性,对比了采用不同非线性频控函数的FDA的目标距离-角度二维联合估计性能。仿真结果在验证FDA模糊函数建立正确性的同时,得出采用正弦频控函数的FDA性能最优的结论。从而为基于模糊函数的复杂信号FDA波形设计以及基于FDA方向图解耦技术的发射波形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区域电离层异常数据野值检测
刘禹彤, 李锐, 包俊杰, 刘亚希
2020, 46(1): 133-140.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52
摘要:

针对中国区域连续运行参考站接收机野值会干扰星基增强系统(SBAS)电离层异常事件提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离层垂直延迟时间梯度的野值检测方法。首先,介绍了电离层延迟数据的提取方法;然后,论述了依据野值和电离层异常的不同时空相关特性进行野值检测的方法,并用单双频定位误差结果验证了野值检测的正确性;最后,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区分野值和电离层异常;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多个参考站中,野值检测所剔除的参考站数目在3~10个,对电离层穿透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涌浪及降雨影响下的GNSS海面反射信号建模
吴迪, 张波, 李博闻
2020, 46(1): 141-149.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25
摘要: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海面反射信号的模拟仿真采用的海浪谱多为风驱模型,而忽略了真实复杂环境中涌浪、降雨的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涌浪、降雨影响下的GNSS海面反射信号模型。首先,对Elfouhaily海浪谱、涌浪谱、降雨谱分别进行仿真,从海浪谱的角度分析涌浪、降雨对GNSS反射信号的影响。然后,设计了引入涌浪、降雨影响因子后的GNSS反射信号建模的方法,并建立噪声模型。最后,对星载场景下仿真得到的二维时延-多普勒相关功率分布图像(DDM)、时延相关功率波形(DW)进行分析,并与英国技术演示卫星(UK TDS-1)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涌浪主要形成对GNSS反射信号影响较大的大尺度粗糙海面,而降雨对GNSS反射信号影响较小;仿真的DDM与实测数据结果的波形有很好的一致性,DW对比的相关系数达到0.92,优于未修正模型的对比结果,模拟的反射信号更为真实,证明了提出的GNSS反射信号建模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对真实复杂环境下的GNSS反射信号建模及GNSS反射信号星载探测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基于逆系统解耦的MSCSG姿态测量方法
于春淼, 汪洲, 任元, 王卫杰, 樊亚洪
2020, 46(1): 150-158.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32
摘要:

磁悬浮控制敏感陀螺(MSCSG)是一种将姿态控制和姿态测量功能合二为一的新型陀螺,采用洛伦兹力磁轴承(LFMB)控制转子径向偏转。针对MSCSG 2个测量轴之间存在耦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逆系统解耦的测量方法。首先,分析了MSCSG的结构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LFMB-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导了MSCSG陀螺进行两自由度姿态测量的工作原理;然后,分析了2个测量轴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提出采用逆系统对2个测量轴进行解耦。最后,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所提解耦方法作用下,2个测量轴之间的耦合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抑制,测量精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基于脱靶量级数解的最优机动突防策略
王亚帆, 周韬, 陈万春, 赫泰龙
2020, 46(1): 159-169.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35
摘要:

针对比例导引控制的拦截弹,建立高阶制导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基于脱靶量级数解公式,对目标最优机动突防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拦截弹的制导系统为线性一阶、线性高阶时,目标最优机动突防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拦截弹弹体模型的准确性对突防效果存在影响,高阶系统对应脱靶量更大且效果更真实;将结果与一次阶跃机动和蛇形机动对比,发现最优机动突防效果最佳。然后,建立弹目运动的二维非线性模型,仿真得出目标最优机动产生的脱靶量曲线与线性系统吻合度较高,线性模型选取合适。最后,研究了有效导引比和剩余飞行时间估计误差对最优机动突防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导引比估计误差对最优机动突防效果影响不大,剩余飞行时间估计误差则会使目标最优机动突防性能大幅下降,甚至部分情况比蛇形机动突防效果差。

芯片间时间触发通信综合规划方法及其优化
汪晶晶, 李峭, 熊华钢, 李二帅
2020, 46(1): 170-180.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36
摘要:

随着片上系统(SoC)的处理能力逐渐接近传统的综合核心处理模块,航空电子系统向着微小型综合化的芯片间系统发展;时间触发交换式互连可以保证芯片间消息传递的严格时间确定性。考虑芯片间互连交换结构轻量化和收发端口有限的特点,在拓扑、路由和调度时刻等网络资源相互制约的条件下,提出了芯片间时间触发通信综合规划方法,即根据时间触发消息集合和芯片端口配置,同时求解得到芯片间网络拓扑结构、消息路由和调度时刻表的规划结果。其中,采用免疫算法整体优化了各条消息在网络资源分配过程中的求解次序。仿真实验表明,与不考虑整体优化的综合规划方法相比,优化后的规划结果在减少拓扑结构中多余路径开销的同时,避免消息传输路径拥堵,降低消息端到端延迟,保证了消息集的可调度性。

基于集成学习的遥测数据互相关结构知识发现
石梦鑫, 智佳, 高翔, 杨甲森
2020, 46(1): 181-188.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37
摘要:

针对传统遥测数据相关性分析方法仅能发现相关程度知识,无法提供相关结构丰富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神经网络与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集成的遥测数据互相关结构知识发现方法。在对遥测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单调性、序对一致性、散点图形状4个维度相关结构信息标注的基础上,将混合采样、代价矩阵、神经网络、XGBoost算法相结合,直接对遥测数据进行分类得到其相关结构类别或相关关系有无的知识。采用量子卫星任务数据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较之于原始XGBoost模型、融合混合采样与代价矩阵的XGBoost模型,所提方法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F1-score等性能指标方面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且对类别不平衡数据不敏感,是一种适用于遥测数据互相关结构知识发现的有效方法。

深度学习机制与小波融合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杨思晨, 王华锋, 王月海, 李锦涛, 王赟豪
2020, 46(1): 189-197.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46
摘要:

深度学习技术在超分辨率重建领域中发展迅速。为了进一步提升重建图像的质量和视觉效果,针对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重建图像的纹理放大后不自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小波变换和生成对抗网络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所提算法在生成对抗网络中将小波分解的每个分量在各自独立的子网中进行训练,实现网络对小波系数的预测,有效地重建出具有丰富的全局信息和局部纹理细节信息的高分辨率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算法,所提算法重建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性分别能提高至少0.99 dB和0.031。

Boost电路开关瞬间电压尖峰产生机理及抑制方法
于兆龙, 葛红娟, 李尚, 杨帆
2020, 46(1): 198-209.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54
摘要:

Boost变换器常用作两级式逆变器的前级升压电路,由于电路中寄生参数的存在,开关瞬间输出电压叠加有瞬态尖峰,降低了波形质量,甚至影响逆变器的正常工作。为了抑制直流环节电压尖峰,研究了Boost电路开关瞬态过程,针对瞬态电路开关特性和开关器件工作状态,建立了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和肖特基二极管(SBD)的换流单元的解析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寄生参数对开关瞬态电流特性的影响,以及导致电压尖峰的机理等。仿真分析了寄生参数与输出电压尖峰大小的关系,提出了“减缓开关速度”和“降低输出端寄生电感”2种从源头抑制输出电压尖峰的方法。仿真和实验表明,这2种抑制方法能够有效减小电压尖峰,提高Boost电路的输出电压性能。

考虑壁板单向压紧制孔瞬时回弹的压紧力优化
王威, 王珉, 陈文亮, 徐庆贺, 黄稳, 蒋红宇
2020, 46(1): 210-219.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56
摘要:

飞机大部件对接自动化制孔采用蒙皮侧单向压紧制孔技术,而由于在常见的自动化制孔系统中叠层材料被钻透的瞬间产生瞬时回弹,对制孔设备和加工质量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针对该问题进行机身蒙皮侧制孔压紧力优化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制孔过程的模拟仿真,根据不同环境下的回弹现象,确定压紧力优化分析方案,综合考虑接触间隙、瞬时回弹和制孔刚性的影响,进行多目标优化分析,从而得到最优的压紧力工艺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在飞机常见框间对接段自动化钻孔中,采用轴向力为150 N的麻花钻时压紧力的最优解为314.54 N,采用轴向力为100 N的自动化一体钻时压紧力的最优解为362.73 N。通过现场试验,压紧力最优解满足生产要求,实际最优压紧力低于最优解不超过20 N,因此考虑不同加工环境等因素构建合理的工艺参数选定范围。

毫米波调频引信的优化二维FFT信号处理算法
郭晨曦, 郝新红, 栗苹, 李国林, 贾瑞丽
2020, 46(1): 220-228.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9.0185
摘要:

针对毫米波调频引信对目标距离速度信息联合估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相对距离评价函数优化的二维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信号处理算法。首先,通过分析二维FFT算法实际测距测速精度与FFT点数的关系,建立了优化数学模型,利用相对距离评价函数对数学模型求解,得到FFT点数最优解;然后,采样将差频信号数据转换成二维数据矩阵,分别对矩阵的行列进行相应FFT变换;最后,通过提取峰值点的坐标估计目标的距离速度信息。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提高了传统二维FFT算法的测距测速精度,并且满足实时性要求,能够同时提取毫米波调频引信的目标距离速度信息。

CFRP超声振动套磨钻孔高效排屑机理和实验
李哲, 王新, 张毅, 侯博, 张德远
2020, 46(1): 229-240. doi: 10.13700/j.bh.1001-5965.2018.0620
摘要:

针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在普通套磨钻孔(CCD)过程中,切屑粉尘粘刀和料芯堵刀导致的排屑效果较差而影响套磨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的问题,采用超声振动套磨钻孔(UVCD)新技术进行了CFRP高效套磨钻孔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CFRP超声振动套磨钻孔原理和高效排屑机理,同时结合所设计的超声振动气钻和车床平台实验验证了CFRP超声振动套磨钻孔的高效排屑钻孔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CFRP普通套磨钻孔,超声振动套磨钻孔极大提高了切屑粉尘和料芯的排屑效果,有效防止了切屑粉尘粘刀和料芯堵刀现象,明显降低了12%~20%的钻削力、16%~24%的切削温度和33%~39%的孔表面粗糙度,明显改善了CFRP孔加工质量并且延长了套磨刀具使用寿命。

常见问答